事物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消失

很多熟悉的东西不见了

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了

在高楼大厦崛起、火车地铁铺陈的时代

一些东西正在崛起

有些东西却永远消失了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

今天热线君就整理了一下

那些已经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的东西

看看你们见过几样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

无夜市不人生。彭浦夜市曾经风靡魔都,小时候约上几个小伙伴去那撸串,相当爽快淋漓!如今虽然依然火爆,但似乎再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

昌里路夜市,从上南路昌里路出发,一路往西,地摊上有各种各样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吸引着你的眼球,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

寿宁路美食街,这条美食街是小龙虾的天堂,各种小龙虾应有尽有。因为小龙虾的名气,寿宁路美食街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5)

住杨浦的,要吃海鲜,大多会去通北路。路不算长,店却不少,都是以夜市排档为主。每天晚上5点开始营业,一直到半夜3点多才结束。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6)

肇周路大上没有成规模的小摊,却集结了阿婆豆浆、长脚汤面、耳光馄饨、辣肉丝面馆等沪上夜宵名吃。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7)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8)

老一代的上海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票券”的时代,其中布票上印着的就是当时中国第一高塔——上海电视台,1974年建造上海电视塔210米,是当年中国最高的发射铁塔,它将彩色电视机走入家家户户。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9)

“亚洲第一弯”,这是所有看到过它的人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曾经,这个“华美的弧形”还被上海市民誉为“外滩最佳观景点”。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0)

说起到哪去买电脑,以前大家都会说“去徐家汇的太平洋数码撒!”这儿曾是徐家汇的数码王国,坐落在核心商圈,长达14年之久。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1)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在1961年初正式开放的,1979年定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并沿用至今,曾经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2)

在一家溜冰场上用铁皮搭建了虹口活动影戏院,后来改名为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首家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开放营业的电影院。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3)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4)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5)

从前手表是人们常带的配件。一旦手表出了什么问题,拿到修手表的作坊中都能及时搞定。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6)

对于睡棕绷床长大的这代人来说,那时谁家都会遇上棕绷木框变形、棕丝破裂,便把棕绷搬到弄堂里,放在两根长凳上,围着看修棕绷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7)

补锅匠,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拿给师傅补一补又可以继续用。补了又补,一用就是好多年。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8)

箍桶师傅,箍桶匠又称圆作木匠,旧时民间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19)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0)

这个东西几乎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小时候听见有人在弄堂口吆喝,就赶紧端着米去爆。只听“砰”一声响,赶紧捂住耳朵!香喷喷的炒米就出来了~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1)

经常听到大街小巷的吆喝:“冰棒—马头牌;马头牌—冰棒”。夏天能吃上一根,简直是上海小囡莫大的幸福!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2)

老早底家家户户盖的都是又暖又轻的“棉花毯”,最早棉花还是凭票供应的。住在石库门弄堂里,常有弹棉花的师傅来兜生意。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3)

当年在上海滩,听到“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响起,总会把家里生锈的刀拿出来,现在已经听不到那声吆喝了。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4)

以往的弄堂总飘着栀子花香气,好多阿婆把花铺在竹篮子里沿街叫卖,买一个佩在衣襟上,自然大方。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5)

挑着馄饨担的小贩,跑街穿梭于大小弄堂叫卖,现煮现卖,味鲜价廉,引人驻足。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6)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7)

90年上海糖果冷饮厂产的彩球冰淇淋,在当时卖的可是相当火爆,吃完的空球洗干净可以用来放东西。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8)

小时候最愿意吃的就是这个雪糕了,那味道才是真正的牛奶味。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29)

在没有软糖的哪个年代,冬瓜糖算是比较高级的零食了,就是有点甜。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0)

那时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干吃麦乳精了,只有来客人时会泡上一杯,冬天来一杯也暖到心窝了~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1)

小时候,喔喔、佳佳、小龙人简直可以并称奶糖界的三巨头,现在都很难找到了,即使有,总感觉再也不是以前的那种味道了。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2)

小时候每天上学,在一些早餐店和摊位上随处可见这袋可可牛奶,还是上海本地生产的。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3)

老早沿街挑担现炸现卖的粢饭糕是童年挚爱。一人一半,是多么香美的垫饥点心啊!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4)

米饭饼,又称米饼,入口蓬松柔软,淡淡的米甜味萦绕于口,老上海的早饭会米饭饼夹一根油条。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5)

小时候经常能看到大饼摊师傅做麻油馓子,搓成细长匀称的面条,然后盘成环状或栅状的饼,放进油锅,不一会儿,香气四散飘逸,令人垂涎欲滴。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6)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7)

普通话的推广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减少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但同时造成了传统方言的逐渐消失。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8)

都说上海话十分有意思

比如,在上海

单单一个“2”就有很多读法

12读“舌尼”

22读“廿尼”

112读“叶百舌尼”

222读“凉百廿尼”。

12.2读“舌尼滴凉”

112路读“幺幺凉”

222路则读“凉凉凉公交车”

......

可是会说上海话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下面这几个字你会说吗?

你知道在上海话里什么意思吗?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39)

◆上海话:nin

◆意思:受潮而不脆了。

◆常指受潮的饼干。

◆读音: [yīng]

◆上海话:yin

◆意思:凉的,冷的。

◆比如最近气温下降,天气yin起来了,表示有一点儿凉意;夏天睡在凉席上瀴笃笃的;绿豆汤喝下去是瀴落落的。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0)

◆读音: [wèng]

◆上海话:ong

◆意思:表示鼻子不通气。

◆上海人把鼻子不通气的状态,叫做ong鼻头。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1)

◆读音: [dàng]

◆上海话:dhang

◆意思:摇动,晃动水的意思

◆老派上海人把“漱口”讲成是“dhang嘴巴”,倒点开水在碗里晃一晃以达到清洁碗的目的,这个动作也称作“dhang”。

◆读音: [shēn]、[sǎn]

◆上海话:soe

◆意思:饭粒。

◆上海人把饭粒叫做饭米糁,爸爸妈妈从小教育我们饭米糁要吃清桑,勿好留下角角头。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2)

这些原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不知从何时开始

渐渐淡出了城市生活,难觅踪影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3)

有些事物的消失

是城市越发现代化的象征

也是这个城市正在渐渐消失的风景

(ps:有多少人喝过下图中的饮料,举手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4)

近几年的新生事物(但还有很多熟悉的却不见了)(45)

时间可过得太快了,转眼

# 2019就要过去了 #

# 21世纪10年代要结束了 #

# 第一批90后马上就30岁了 #

......

哪些消失的东西

是你不可磨灭的记忆?

你还有哪些惦记的、憧憬的

留言告诉热线君啊~

-End-

内容来源:今日魔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