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向我介绍了一出黄梅戏《长恨歌》,说这部戏非常“雷”。在网上看完该剧,我的确被“雷”到了。恕我直言,《长恨歌》是黄梅戏的败笔之作,它像歌剧,而且也只是个既不好听又不好看、情节简单得像走过场、没有什么艺术性的蹩脚歌剧。
黄梅戏的特点、特长、优势是什么?是它优美动人的曲调。所谓的黄梅歌,是一种误导。把戏改成歌,或者是把歌改成戏,只能是一种借鉴、相互吸取精华,决不能是一种艺术门类、或是某种艺术的改革方向。
过去的严凤英、王少舫时代,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黄梅戏剧目,并且产生了不少长久流传的优美的黄梅戏唱段。戏曲必须进行改革,但改革也应有底线。近些年来,黄梅戏歌剧化(甚至是话剧化),生角女性化(尤其是唱腔尖细高腔化),必将葬送黄梅戏。黄梅戏如果像歌剧,那是没人看的。
黄梅戏的强项是唱,弱势是表演。现在创作的黄梅戏,唱越来越少,说与做越来越多,话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拿这出《长恨歌》来说,该剧不是扬长抑短,而是扬短抑长。李文的强项是唱(现在黄梅戏女演员嗓音最好的大概就是她和吴琼),而不是表演(即使是表演,也是演悲剧出彩)。黄新德先生的表演艺术,有误入歧途之虞。是那种喜欢在嗓子眼里哼小曲、细声细气的演员。唐明皇应是个老生吧?听他唱得怎么像个小生?或者像个女人?他的唱腔抑扬顿挫有时也掌握不很好,不自然,有点像神经质。韩再芬唱戏爱捏着嗓子唱,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尖,失去了黄梅戏的味儿,有失去观众的危险。现在像王少舫那样嗓音宽厚、声音放得开的男演员不多。
黄梅戏改革,应向越剧学习。越剧的剧本、唱段是千锤百炼,很美,文学价值很高。这是黄梅戏远远赶不上的。越剧曲调的改革,也是越改越好听。黄梅戏的一些传统曲调很好听,长期流行。特别是尾腔(黄梅戏的特色)非常好听,千万不要丢掉。唱腔改革要改得好听,改得不好听,就不要改(如有的唱腔不流畅、应该有尾腔而没有尾腔,特别别扭)。唱腔改革,应该少量试演,渐进式推广。千万不要随便拿观众做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