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贵安“新”区,矩阵重启

2013年,我第一次踏上贵安新区的土地,至今已快10年了。那时候的贵安,还是百度地图上的一片迷雾地区,我不知道所站的位置在哪,我不知道贵安新区有多大,哪里是它的边界。关于大数据的概念,大脑也是一片迷糊。当时,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观山湖区(当时叫金阳新区)已经很大了,从贵阳老城区到观山湖已经够远了……当我们再后来知道贵安新区将近1800平方公里,约等于云岩 南明 白云 花溪 观山湖五区总面积的时候,惊得半天合不拢嘴。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1)

后来这些年,当我每天驱车飞驰在双向八车道的贵安大道上,贵安新区除了那么美丽,产、城、景、文融合,春景、秋景最美,我依然觉得贵安还是那么的无边无际。我某一天明白了这是“小贵阳”边际递减思维的认知局限,就突然想起庄子的神篇《逍遥游》来,说一只叫鲲鹏的大鸟,为了从北边的天尽头飞到南边的天尽头,一个腾起就直奔九万里的高空;地上的虫子、斑鸠就嘲笑它:你丫要去哪里,飞这么高干嘛呀!我用尽吃奶的力气也就飞到榆树那么高,有时候还够不到,掉下来摔个灰头土脸的,你丫干嘛飞那么高?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2)

大鹏要去的远方,虫虫和小鸟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那叫“鲲鹏之志”。

贵安新区动辄三、五十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和十多公里的产业走廊,如果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哪能满足产业大军团的作战?一般人也很难理解贵安心怀一个数字经济星辰大海的远方。

2022年,新“国发2号”和“东数西算”重磅出台,又从两会高地奔涌向贵安的土地,全国目光再次聚焦,贵安“新”区,矩阵重启:战略新国策、数字新经济、产业新阵容,再次重装上阵

贵安“新”区,再次更新!

贵安的三大产业矩阵

贵安正在形成三大产业矩阵。

第一矩阵:数据中心(IDC),打造全球绝对规模优势。

目前,贵安新区七星湖板块正在形成三大运营商、华为云、腾讯云、苹果云、美的云等大型IDC的集群之势,接下来将是大型国有银行、证监银监、国家部委和大型央企的大型IDC集群登场。据悉整个IDC集群的规划用地为10平方公里,服务器数量800万台——这是真正的“大军团”作战,就是这么豪横,打造全球首屈一指的超大集群。只有如此超大的规模,才能擎动整个IDC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服务器/储存器整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商、相关芯片业和软件业、云计算、数据场景、科技研发在贵安新区的聚集;即通过IDCD 规模优势,为制造业、云计算、大数据在贵安新区聚集开创万亿级市场。仅服务器一项,可能就达到4000亿的市场规模;而整个IDC集群的新基建带来的市场规模,可能达到8000-10000亿。贵安新区的产业和经济,将依托IDC产业集群起飞。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3)

第二矩阵:东数西算,云计算打造全国相对规模优势。

数据与算力,相伴相生!

云计算的算力,就是数据处理的能力;强大的算力必须依托于大型IDC的海量数据,因为算力是靠数据“喂出来”的,就像一个医生越老越吃香,是因为他被“喂过”的病例足够多;所以云计算产业需要足够大的数据和足够多的场景,举个例子,为什么阿里云的算力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是因为它经历了很多次像“双11”这样海量数据处理的大场面。

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启动,重构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IDC集群大规模向西部聚集,必将推动算力资源、数据应用、数据交易等产业的“雁阵转移”。数字时代,算力为王,数据中心 东数西算,又将贵安打开了一条新的赛道——贵安超大规模的IDC集群和便宜的电力,必将重构中国的算力产业的分布;到2025年,贵安云计算及相关软件业规模,将突破千亿级规模。(注:数据中心又叫电老虎,2020年全国数据中心消耗的电力,相当于三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电力成本大约占了数据中心运维成本的60%,这是国家推动东数西算西迁的重要原因)。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4)

得算力者得天下!

数字经济一统江湖。

未来,“贵安数据”、“贵安算力”必将成为两大地理标志性品牌。算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贵安算力将以“云下沉”的方式,以廉价的成本和方便的获取,流向大量企业的“田间地头”,帮助大量企业上云,实现数字化转型,引爆数字经济革命。未来,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元宇宙,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无论是矿业还是农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微个体户……数字经济都将一统江湖,企业获取云上大数据服务,就像插电取电一样方便,随插随取,读表计费。

当数字经济一统江湖的时候,中国经济的GDP每年将增加1-10%的增加值。按照黄奇帆取5%的中位数的计算方式,在数字经济全渗透的情况下,中国的工业、服务业的产值,每年将增加十几万亿。这是净收益,这是净利润,将大大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第三产业矩阵:高端制造业,打造全省制造业高地。

目前,贵安沿数谷大道的中部产业走廊两翼纵深腹地,已经聚集了恒力集团产业园、宁德时代产业园、富士康产业园、苏贵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奇瑞汽车产业园及白山云、立邦新材料西部基地、云上鲲鹏、可口可乐、中科电气、福爱电子、泰豪智慧电力、全安密灵、高点科技、东江科技等一批大型园区、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至2025年,也将形成制造业的千亿级规模。随着贵安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崛起,将为这些企业就近提供澎湃的算力服务,大数据与制造业将完全融合,贵安高端制造业也必将迈向工业4.0.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5)

2022年,“国发2号”文件和“东数西算”工程重磅出台,贵安的产业矩阵大格局,已经初露峥嵘;一个三大产业矩阵的“3 N”时代到来。而华为、恒力、宁德时代三大巨头,成为成为贵安产业崛起的三大压舱石,贵安企业也进入了三强多大的“3 N”时代。

数据中心 东数西算

背后隐藏的中国雄心

中国与米国的两大核心竞争领域,一是芯片,二是数据。我们抛开芯片不谈,就谈谈数据。2021年3月,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数字中国"战略。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6)

“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resource is no longer oil, but data.”——世界《经济学人》权威杂志指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不再是石油,而是数据。仅2020年,全球平均每人每天生成的数据就达1.5GB的数据,全球经数据中心处理的数据流量高达15.3ZB(1ZB≈10亿TB),而数据流量每分每秒都在暴涨。所以华为老总任正非说:疏导巨大信息洪流(数据流量),是华为未来二三十年的战略定位;疏导分发、存储与处理数据流量,是华为的战略方向;所以华为百亿巨资重仓贵安,打造华为云全球数据中心(贵安华为欧洲小镇),100万台服务器,覆盖全球2万公里和服务170个国家和地区。

数据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与米国相比,2018年,数字中心规模,米国是中国数量的5倍。但从全球数据中心规模的占比増速来看,米国2016-2019年,增速从45%下降至38%,在逐年下滑,而中国则从8%上升至10%。未来,仅贵安华为IDC规模,就将超过米国最大的Facebook数据中心规模20%;贵安新区的IDC集群全部建成以后,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DC基地;贵安新区,重任在身,超越米国,指日可待。

这就是中国的数据雄心。《福布斯》发布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战略的企业发展状况超过没有采用这些技术的同行53%。数据中心关联着云计算,云计算又关联着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区块链、元宇宙、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的技术集成与平台,并指向工业4.0.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7)

东数西算,隐藏着中国工业4.0的雄心。

目前,工业4.0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和米国,而非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起始的原因,就是德国没有国产互联网;没有国产互联网,就没有国产的数据。整个西方世界的互联网都把持在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微软手中,数据只在米国的服务器里。没有数据,就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工业4.0.

中国互联网10多年的蓬勃发展,消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生了天量的数据,倒逼出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云计算),再倒逼出数据中心等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新基建)……14亿中国人的庞大市场 国产互联网,将中国云计算推向了珠穆朗玛峰,站在巅峰的,就是中国四朵云——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8)

互联网让人类第一次接触到了天量而剧烈波动的大数据,每天以百米高的海浪冲向服务器,这就对数据传输的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低的网络时延。在工业4.0时代,就是工业的智能化时代,万物皆可编程,软件定义一切,实现人机互联、机器互联、生产线互联和工厂间互联——这就是工业互联网,这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大数据 云计算 智能机器,数据的处理能力,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德国人吃的亏

贵安新区数据对比(贵安2022数据中心东数西算)(9)

所以,数据成为了生产资料,算力成为了生产力。但是数据的成本越来越贵,贵在土地和电力。而且有钱也买不到电力,比如上海,国家每年只给新增3万个服务器机架的配电量;中国电信曾计划在北京亦庄规划3000个机架,因为耗电实在太大,没有供电配额,只能放弃。

东数西算,依托电力和土地成本要素,构建数据中心 云计算 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不仅可以把成本降下来,未来企业用数据,就像用电一样简单方便,找到一个插座,插上插头就可以了,用多少算力就付多少钱。中国,早已完成了电力和运力的布局,下一步,东数西算基础设施一旦完成,加上工业芯片的突破,中国将全面迈入工业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