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真的值108万吗(官员补服您了解吗)(1)

龙袍真的值108万吗(官员补服您了解吗)(2)

龙袍真的值108万吗(官员补服您了解吗)(3)

龙袍真的值108万吗(官员补服您了解吗)(4)

龙袍真的值108万吗(官员补服您了解吗)(5)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有5件明代岐阳王世家文物“陇西恭献王李贞像”“孝亲曹国长公主像”“四世赠南京锦衣卫指挥使李佑像”“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像”和“临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饰史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均为首次展出,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其中“四世赠南京锦衣收指挥史李佑画像”和“九世太保袭临淮侯李言恭画像”的胸前都有一块方方正正的精美图案。它们就是所谓的“补子”,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织缀的一块方形或圆形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也不同。一般来说,文官的补子图案用飞禽,而武将的补子用猛兽。

明代人王圻和五思义父子撰写过一本百科式的图录类书《三才图会》,书中对补子的纹样有纪录。在展厅中,也专门有一块区域介绍明《三才图会》中的补子纹样。

纹样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文官补子,共11张,分别是一品官仙鹤补,二品官锦鸡补,三品官孔雀补,四品官云雁补,五品官白鹇补,六品、七品官鹭鸶补和鸂鶒补,八品、九品官并杂职鹌鹑补、黄鹂补和练鹊补,风宪官獬豸补。第二类是武将补,共7张,分别是一品、二品官狮子补,三品官虎补,四品官豹补,五品官熊补,六品、七品官彪补,八品官犀牛补,九品官海马补。第三类是公、侯、驸马、伯补,共两张,分别是麒麟补和白泽补。

据史料记载,官服补子的根源要追溯到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旧唐书·舆服志》有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延载元年(694)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唐太和六年(832)又规定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些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元代时期,一些服饰的前胸后背处织有方形的装饰图案,其在服饰史上被称之为“胸背”。补服的最终定型是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吸收唐代绣袍的内容和形式,并将绣袍上的图案改为缀于袍服上的补子。为了加强巩固其政治地位,在服制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等级划分,尤其以官服的等级表现最为突出,从头到脚皆有所区别,特别是补子的图案内容,对于区别品官的文武、官阶等进行了符号化的概括。

到了清朝,改令易服,虽然强制推行满族服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汉族服饰的精华。虽仍承袭明朝服制的补子形式,但不再像明代将补子绣于常服之上,而是缀于补服之上,更加便于补服的制作更改。纹样也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明清时期的补子折射出的封建等级制度关系,是在“礼”的束缚下的规范化。在封建社会中,服饰是表达礼仪的重要形式,在服饰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而在服饰中,越是近于朝廷,礼仪越严格。补子则是这种礼仪最为典型的呈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