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搞农业的都很熟悉了吧?很多人都以为,嫁接技术是近现代人智慧的结晶,其实不然。

什么是嫁接?嫁接是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棵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棵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之接合成一棵新的完整的植株。

枳树能嫁接橘子吗(淮南橘变淮北)(1)

嫁接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既能保持接穗的优良品性,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质,从而集速繁、早获(开花、结果)、抗逆(寒、旱、病、虫)等优点于一身。

历史文献中,嫁接有多种别称,比如“插”、“接”、“接换”、“接博”(接驳)等。《说文》甚至有一个反映嫁接技术的专字—“椄”(和“接”读音一样)。

枳树能嫁接橘子吗(淮南橘变淮北)(2)

蔬菜嫁接的记载见于《氾胜之书》,书中描述了用十株瓠苗嫁接成一蔓而结大瓠的方法。贾思勰称嫁接为“插”,认为果树“插者弥疾”,能提前结早果。

唐朝末年,韩鄂注意到种“类”问题,“其实内子相类,林檎、梨向木瓜砧上,栗向栎砧上皆活,盖是类也”。这表明当时已经能够从种子的形态结构上,观察出亲缘关系的远近和嫁接亲和力的强弱,这着实是嫁接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枳树能嫁接橘子吗(淮南橘变淮北)(3)

宋代发明了“二重接”、“多重接”等嫁接新法。温革《琐碎录》指出“果实凡经数次接者核小…柿子接及三次则全无核”。

宋代以后,嫁接的方法渐趋多样化,有插接、根接、身接、腰接、劈接、皮接、枝接、搭接、压接、靥接、贴接、神仙接等。至此,我国的嫁接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作者简介

樊志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长期潜心于农史学术研究,率先倡行地区与断代农业史研究,并以西北地区农牧史与战国秦汉断代研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领域与学术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