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贵生于1909年,病逝于1980年,山西定襄县邱村人,是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工须生,兼老生出生在梨园世家,其祖父工须生,艺名“茭杆红”、外祖父“绛州旦”,父亲高有富,工青衣,艺名“灵芝草”,是光绪年间的名角之一,曾在北京搭班唱戏,进过紫禁城,给西太后演过戏,北京有山西梆子“五仙”之称长兄高贵贵,艺名“贵贵旦”,三弟高三贵,艺名“七岁红”舅父雷福禄,艺名“九条龙”,工刀马小旦,肚里有“货”,是个戏“篓子”表妹雷补枝,艺名“二梅兰”乃晋绥著名旦角俗话说:“门里出生,不会也通”,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西北路梆子全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北路梆子全文(山西北路梆子名家)

山西北路梆子全文

高玉贵生于1909年,病逝于1980年,山西定襄县邱村人,是北路梆子著名演员,工须生,兼老生。出生在梨园世家,其祖父工须生,艺名“茭杆红”、外祖父“绛州旦”,父亲高有富,工青衣,艺名“灵芝草”,是光绪年间的名角之一,曾在北京搭班唱戏,进过紫禁城,给西太后演过戏,北京有山西梆子“五仙”之称。长兄高贵贵,艺名“贵贵旦”,三弟高三贵,艺名“七岁红”。舅父雷福禄,艺名“九条龙”,工刀马小旦,肚里有“货”,是个戏“篓子”。表妹雷补枝,艺名“二梅兰”乃晋绥著名旦角。俗话说:“门里出生,不会也通。”

他从小同三弟高三贵、表妹雷补枝随舅父雷福禄学艺,年少登台,得艺名“九岁红”。十几岁时他就到五台县孟海生领的娃娃班唱戏,他从小胆量过人,遇事敢打敢冲。有一回,他竟与一老艺人组成的班子唱开了对台戏,真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把老艺人对倒了。他功夫全面,嗓音宏亮,激情饱满,一唱即红。

擅演剧目有《五雷阵》、《宁武关》、《舍饭》、《上天台》、《哭灵堂》、《出棠邑》、《金水桥》等,随后又转搭崞县(今原平县)张根林戏班,与十三红、金兰红、花女子、玉石娃娃同台演出,为了在唱腔艺术上升堂入室,他又转拜北路梆子一代宗师十六红焦生玉为过门师傅,虚心求教,深得焦悉心指点,技艺日益精进。他唱、念、做、打俱精。尤擅表演“梢子功”、“纸幡功”、“拐子”、“马鞭功”等绝技。他的文戏《九件衣》、《牧羊圈》、《大报仇》,做功戏《五雷阵》、《五岳图》、《煤山》、《搜杯》、《北天门》、《走边》、《匕首剑》等戏都是脍炙人口,风行一时的代表剧目。

正当这个雄心勃勃的青年艺人在艺术上展翅腾飞之际,卢沟桥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目睹日寇的所做所为,怒火填膺,坚决不为日寇演出,毅然投入到抗日行列。他赶着牲口为八路军支前,运送物资,还协助游击队押送日伪俘虏。支前路上,每到休息时,人们争相邀他清唱,他从不以名艺人自居。只要能为抗日军民鼓舞斗志,他随时随地就来一板,受到抗日军民的高度赞誉。

1946年,定襄县第一次解放后,他兴高采烈,决心筹建解放区剧团。他四出奔走,联络艺人,很快就组建起剧团。主要演员有孔丽贞(艺名玉梅红)、焦能通(工青衣)等人,他担任团长。为了配合革命形势,人马齐备后,立即进行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的排演。孔丽贞饰林冲,焦能通饰林娘子,而他自己则主动补缺,反串白脸饰演高俅。后阎匪军复占定襄,剧团又被冲散。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卓越的组织者又在政府的支持下,于1950年初再次筹建家乡剧团。他北上绥远,召集回董福(艺名狮子黑)、董翠花(工小生)、白菊仙(工青衣)、张银(艺名平旺黑)、赵玉凤(工小旦)、郝玉堂(鼓师)和胞弟高三贵等一班名角,建立起定襄县晋剧团。此时的剧团,名角荟萃,拿手剧目有九岁红的《五雷阵》、七岁红的《宁武关》、《北天门》、董福的《访白袍》、董翠花的《海神庙》、白菊仙的《秦香莲》、《双官诰》、赵玉凤的《巧明奇案》,此外,还排演了《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

1953年,忻州专区组建北路梆子剧团,这批艺人被全盘接收到地区,成为忻县专署北路梆子剧团的基础骨干。他与贾桂林、董福、安丙其等北剧名宿长期合作,演出了《血手印》、《王宝钏》,参加全省会演。1956年高玉贵做为骨干演员随团进京,在《王宝钏》中,他饰薛平贵贾桂林饰王宝钏,在《血手印》中,他饰林有安(贾饰王桂英),在《哭殿》中,他饰李世民(贾饰银屏公主),受到首都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加以称赞,一时名噪京华。

1959年,他又随团赴福建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受到福建前线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并在途经上海、杭州等地时,进行了公演。一路之上,赞声载道,不绝于耳。同年,又参加了省第三届戏曲会演,名噪遐迩。他不仅在舞台演出中享有盛誉,对北路梆子的改革和发展也做了不少工作。他的须生唱腔高亢激越,韵味醇厚,仿学者甚多。现在北剧的梁柱孙一青、翟效安都是他的高徒。

晚年,他又致力于戏曲艺术教育,为培育后继人才日夜操劳,不幸于1980年病逝。

在将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刻苦求艺,执着追求,成为北剧须生行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不仅有一个宽厚宏亮的嗓子,独具特色的唱腔,又具有梢子、幡子等特技,以难度较大的《五雷阵》令观众叫绝。表演内心感充实,富有激情,每演必博掌声,成为深受观众爱戴的一位北路梆子名角。

更为可贵的是他具有凛凛气节,铮铮铁骨,不为日寇演唱,乐为抗日军民助兴,这是一般艺人所做不到的。1956年进京演出时,敬爱的周总理听说他的事迹后,紧紧握着他的手夸奖道:“真有民族气节!真有民族气节!”

他平易近人,不端架子,热情爽朗,有胆有识,经常与票友合作演出,诚心相助,视为知己。

他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与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热心公益,钟爱事业,几次组建家乡剧团,多年担任团长、副团长等职,山西省三届、四届文联委员、省剧协理事。一生从艺无所求,换得芳名万古留。

董福出生于梨园世家,他的父亲董瑞喜是晋剧艺人,先唱青衣,后攻花脸,因技艺出众,被誉为“盖七省”。董福9岁时,开始随父学艺,后著名生角“刀劈生”杨吉庆见他聪明好学,主动提出收董福为徒弟,董瑞喜觉得自己的技艺不如杨吉庆,就同意董福正式拜师。董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学文武生基本功。

父亲去世后,董福又随蔚县的花脸名角学花脸戏,并且很快就唱红了。董福扮起戏来,风度十足,每次演出,总能使人叫好。在蔚州城演出《明公断》时,董福饰演包拯,在见皇姑一场中,当他闻知秦香莲被打,愤然上场,大跨三步,举脚似山摇地动,台下喝彩声齐鸣。此后,董福唱到哪里,红到哪里,被誉为“蔚州花脸一杆旗”。

1937年,日军占领蔚县,戏班解散。董福先后到浑源、代县等地搭班,取艺名“狮子黑”。他生、净、丑并演,演技日趋精湛。后来到了绥远,改搭中路梆子班社,这一阶段加演了武生的短打戏,如《三岔口》、《四杰村》、《恶虎村》等。

1950年,董福从绥远回到山西,进了定襄剧团,仍唱中路梆子。1954年,山西举办第一届戏曲会演,董福以《劈殿》参加了会演。1956年,董福所在剧团到北京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首都文艺界对董福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著名电影艺术家崔巍说:“像董福同志这样的花脸,京剧界不是没有,但不多,就是全国,也少见。”戏剧老艺术家白云生,专门撰写文章,称赞董福“不论是脸上表情,身上的工夫,还是眼神的运用,都富有传达内心感情的表现力,给观众的感染非常强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董福同其他老艺术家一样,受到无端的冲击和凌辱,离开了心爱的舞台。改革开放后,他又被请回剧团,在近古稀之年,多次演出了《访白袍》、《劈殿》、《打渔杀家》等传统剧目。同时,董福潜心培养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毫不保留地传授下去。他一生培养了五代学生,为北路梆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1年,董福被推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剧协山西分会理事。这年2月,山西省文化局、中国剧协山西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贾桂林56周年、董福60周年、安秉琪50周年舞台生活纪念会,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专为纪念会写了“为继承和发展山西北路梆子而继续努力”的题词。

还有一位当时与上述几位齐名的著名艺术家,老生演员安秉琪,其唱念做俱佳。不过可惜的是,其资料几乎找不到,只是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路梆子枯木逢春,贾桂林在当地政府的感召下,与董福、安秉琪等老艺人重组北路梆子剧团,恢复并重振北路梆子。1982年2月在忻州举办的贾桂林、董福、安秉琪舞台生活纪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