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但总有一些瞬间会成为永恒的记忆;生命总会逝去,但总有一些名字会成为永远的怀念。

“欢迎少年英雄王艳军‘重返’母校!”今日上午10时许,位于省城东仓巷附近的杏花岭区第七中学校里,全校师生参加了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为一位没能从该校“毕业”的小英雄雕像揭幕。30年前,该校年仅14岁的初一学生王艳军因救落水同学不幸遇难;30年的岁月里,他的母亲从未间断呼唤他“重生”。终于,在雕塑家和铸造厂师傅们的手中,王艳军“成为”不惧风雨、不畏烈日的铜像。

18岁少年为救人牺牲(三十年前少年舍身救人)(1)

王艳军的铜像安放在刚进校门口的位置,底座高155厘米,铜像高90厘米。他正面相望的,就是当年上课的教学楼,仿佛凝视着那段青葱岁月。揭幕仪式开始前,记者见到了王艳军的父母。“本来是我说这个事,但想想这个机会还是让给他妈妈吧,可我又怕她说着说着情绪激动。”王艳军的父亲王永海正在给老伴韩桃梅的身上别麦克风,一边准备,一边安慰着老伴,“一会儿要注意情绪,别哭。”

18岁少年为救人牺牲(三十年前少年舍身救人)(2)

10时许,揭幕仪式正式开始。杏花岭七中现任校长李振平说:“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先进事迹鼓舞人,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危难之时显身手。在我校就有一位少年英雄,他的名字叫王艳军,为救落水同学,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助人为乐,品德高尚;舍己救人,精神永存。”随后,山西广播电视台党群工作部主任王凤梅、杏花岭第七中学校长李振平为英雄雕像揭幕。

揭幕现场,王艳军当年的班主任王玲琴老师和一名老同学牛冬发表了讲话。“王艳军离开了,但他并未走远,他的座位一直保留到初三毕业,每天都有同学帮忙打扫,保持得干干净净。”往事历历在目,王玲琴老师说着说着声音开始哽咽。

18岁少年为救人牺牲(三十年前少年舍身救人)(3)

最后的环节,是父母致辞。王艳军的父母亲上场,两位年迈老人三鞠躬,感谢在场的每一个人。王艳军的母亲韩桃梅说,1986年4月7日对他们家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30年过去了,今天他们终于又见到了“儿子”。“今年这个9月1日是我最高兴、最激动的一天,同学们今天重返校园,艳军也和大家一起返回了校园,感谢所有为雕像忙碌的人,我们都记在心里了。以后想儿子,我再也不用乱跑了,就来这里。”

是的,小英烈王艳军和大家一样,微笑着“重返”校园。从此,他将看到学弟学妹唱歌、跑步,听到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一如自己当年一样。

揭幕仪式结束后,不少同学围在烈士雕像前仔细观看,大家仿佛在聆听烈士讲述着当年的故事。一位初二女生说,每年9月份学生开学时,学校都会在开学第一课讲到王艳军的事迹,学校每个人都知道王艳军烈士。除了开学第一课,平时他们上音乐课时,有一首歌是专门唱给烈士的,就是《歌唱王艳军》;在上品德课的时候,老师也会介绍烈士当年的事迹,烈士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同学。

杏花岭七中校长李振平说,每年的学雷锋日、清明节等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一起缅怀烈士王艳军。

事迹回顾

1986年,王艳军年仅14岁,在原四十三中(现在的杏花岭区第七中学)读初一。那年的4月7日,乍暖还寒,下午4时许,王艳军在参加劳动放学后到太钢晾水池玩耍,不会水的王艳军听到一名失足落入深水的同学的急切呼救声,立刻奋不顾身向其游去,并拼尽全力将其托起。该同学被其他同学救上岸了,王艳军却再也没有上来……

烈士荣誉

共青团太原市委文件并团学[1986]第13号文件关于追认王艳军同学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的决定中写道,太原市四十三中学校学生王艳军,现年十四周岁,于一九八六年四月七日下午,在太钢晾水池为抢救误入深水的同学,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根据王艳军同学生前的表现及愿望,经团市委研究决定:追认王艳军同学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并希望全市团员青年向王艳军同学学习,做共产主义的一代新人。

1994年12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函[1994]151号文件关于同意追认王艳军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中,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第五项规定,同意批准王艳军同志为革命烈士。

1995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王艳军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道:“王艳军同志因抢救同学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爱心涌动帮烈士母亲圆梦众筹雕塑费用

烈士雕像的缘起,得从王艳军的母亲韩桃梅说起。30年了,韩桃梅始终无法释怀,更无法停止想念。每当她想念儿子时,就会跑到东仓巷去看救火小英雄赖宁的雕像,或者去迎泽公园看另一位救人小英雄池越忠的雕像。看的次数太多了,甚至五一广场上的雕像也是她常“光顾”的地方。光阴洗刷之下,那些泥塑铜铸的人像,成为她心底的寄托,虽然不免被时光蒙尘,但在一个母亲心底,却历久弥新。

今年3月28日,在山西公共频道民生大接访栏目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发起下,轻松筹平台上发起了“为烈士母亲圆梦,为小英雄塑像”的爱心众筹活动。“30年前,清明时节,一位少年为救落水同学而牺牲,30年来,他的母亲始终在寻找着孩子的背影,她觉得,城市中的雕塑,每一张凝固的面孔,都像儿子的笑脸,但却没有一尊可以真正安放她对儿子的思念。”消息一出,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汇聚而来。12小时捐款就已经过万,两天时间捐款就超过了1.8万元。看到不断上升的数字,所有参与的爱心人士都不禁感叹:“在大家都感慨人心凉薄的时候,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份真实而有温度的爱,无需质疑爱是不是可以重来,而是爱从未离开……”

有网友说:“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烈士和烈士妈妈就是一种精神。”也有网友说:“愿英烈的母亲心愿完成!给她老人家心碎的一生带去一点安慰。”“看到那张稚嫩的脸,再看到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内心深处无比心痛。尽自己微薄之力,了却英雄妈妈的心愿。”

除了平台的捐款,山西公共频道王牌高手节目的获奖选手也被小英雄的事迹所感染,3名季度赛获奖者自愿捐出了自己的奖金,总计8000元。Rain星动力篮球俱乐部和爱心爱家联盟等公益组织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最终该项目总共筹集资金34560元。

对于制作一尊有质量的雕塑来说,这3万多元钱还远远不够,但大家还是用爱心铸造了一尊高质量、高艺术水准和高制作工艺的烈士铜像。其实,无论金额多少,相信有这份心意,王艳军家人也是怀着感恩之心的。

网友牵线爱心雕塑家免费设计众筹的帖子在朋友圈转来转去,大约一周后,一位名叫Morrigan的朋友在转发朋友圈时,附带了一句话:“雕塑家们谁能给免费塑一个?”很快,就有一名叫马辉的朋友回复:“没问题。”

Morrigan是西安科技大学的老师,他说,这个愿望的实现要感谢他加的一个微信群。原来,Morrigan在刚入群不久,看到了一位叫宋继东的老师的分享。“记住,你们或许已经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会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最近,有两件事情要做,一件是寻找抗战战场,祭奠和缅怀老兵记忆。另一件就是这个,一名学生,一个孩子,一次抉择,变成一个烈士,一位英雄。30年,所有人都忘记了,只有母亲,也只有母亲,会想念那座丰碑。”宋继东是太原师范学院的一名老师,他在朋友圈转发众筹的事情后,附带了这样一段话。

正是这段话打动了Morrigan,在看了众筹里的一段关于烈士父母的采访后,Mor-rigan说她很长时间都很心疼这一对老夫妇,也可以说是心痛。因为她也是1972年出生,和烈士是同龄人。“那个革命时代的人,似乎都很单纯,为了理想真的可以奉献家庭和生命。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是被追认为烈士,妈妈思念孩子的心根本就没有放下,让人心酸不已。我也是妈妈,听到这个事,眼泪流个不停。”

给Morrigan朋友圈留言“没问题”的马辉是她的一名老朋友,陕西省雕塑院的一名雕塑家。朋友这么快就答应了这件事,Morrigan赶紧转告宋继东老师,这样的机会,宋继东把这叫做“秦晋之好。”

马辉老师答应免费设计,那筹到的爱心款怎么办呢?经过商量,大家决定把这笔钱给了铸造厂。

由于在西安有事,马辉没能来揭幕现场,记者电话采访了他。“雕像从开始设计到最后成型送往太原,用了大概5个月的时间。这个期间,每一个细节都不能疏忽,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省去。”马辉说,雕像在当初设计时也费了一些功夫。因为那个年代的人们,照片非常少,王艳军的家人提供的是一些证件照,这样对于人物的表情、神态等都有了限制。最后,他们找到一张仅有的生活照,马辉和一些证件照相结合,设计出雕像的雏形。

一个月后,设计基本完成,韩桃梅专程到他的工作室表示感谢,并对雕塑的部分地方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看着已经有些成型的模型,韩桃梅双手抱着儿子雕像的头部失声痛哭,这一幕让在场的人唏嘘不已。

又经过了一两周的修改后,王艳军雕像的设计部分最终定型。“接下来进入了制作阶段,正好是炎热的天气,工人在厂子里挥汗如雨,车间里的气味甚至有些辣眼睛,工人们在工作时必须要戴上口罩。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人们一直做到8月底,雕像完美收工。”马辉说,如何把雕像完好无损地运回太原又成了一大难题,仅雕像的底座,就已经非常沉重,七八个人都搬不动,最后也是用了叉车、吊装带等工具,想了很多办法才把雕塑弄上车,非常不容易。

王艳军的雕像装上车,像送别远行的孩子一样,马辉心里也一样有些不舍。

30年过去了,母亲呼唤他重生,泥浆、烈火、冷水、炙烤、刀刻、电击、冷却……在雕塑家马辉老师和铸造厂师傅们的手中,王艳军成为不惧风雨、不怕烈日的铜像。

这一次,你将得到永生。

父母追忆

从不敢触碰,到如今纪念追寻

怕睹物思人,没留太多遗物

在8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韩桃梅家中。拿出儿子生前的一些笔记本、日记本、照片等遗物,韩桃梅说,其实,儿子刚出事没多久,家人怕她睹物思人,就将儿子的东西整理好都处理掉了,就剩下仅有的一些老资料了。

翻开一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有韩桃梅和爱人王永海去烈士陵园的照片,还有一些他们和迎春花开时的合影。除了这些,相册中还有赖宁的雕像、迎泽公园池越忠的雕像照及五一广场的雕塑照片等。

留下这些照片,只有做父母的心里最清楚为什么。记者随便翻到哪一张照片,韩桃梅就赶紧解释这张照片的意义是什么。王艳军的父亲王永海说,其实,前些年他们已经放下这件事了,他和爱人嘴上虽然不说,但都记在心里。儿子王艳军小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省城东仓巷,儿子出事后两三年,他们举家搬离了东仓巷,住到了敦化坊,后来又搬到了现在住的地方。1994年,他去深圳打工,随后妻子又带着姑娘和小儿子一起,一直呆到2005年他们才又回到太原。

在王艳军父母的印象里,这个儿子从小就特别懂事。“孩子可乖了,那会儿住在旧房子里,自己的衣服从来都是自己洗。以前有个邻居八十多岁,儿子不在身边,艳军就把家里提水、倒灰渣的活全包了。”王永海说,儿子从小就敦厚老实,乐于助人,他救人献身的噩耗传来时,同学、邻居都悲痛失声,他也一样,还没有享受够做父亲的“待遇”,儿子就这样离他们而去了。

回忆“闸门”再次打开

回到太原后,王永海又找了一份工作。在2011年的一天,他无意中带回来一张报纸,就是这张报纸,再次触动了爱人心底最不能触碰的地方,从那以后,爱人就开始一直提起这件事。

那张报纸当天报道了有关赖宁雕像重回东仓巷的事情,韩桃梅一看到东仓巷三个字就特别敏感,再一看到雕像,更是难掩多年刻意忘却的记忆。“那个雕像是赖宁,但我就当他是我儿子。”韩桃梅说,自此,除了想念儿子时会翻出儿子的照片及倾听儿子留下的磁带外,她又多了一个去处,就是去东仓巷赖宁的雕像那儿看看。

“从东仓巷搬走后,就再也没回去过,我们也不知道那儿有赖宁的雕像。”王永海说,起初,看着赖宁的雕像,他们还误以为是他儿子的呢。

王艳军离开人世时,正是清明节过后迎春花开的季节,无论走到哪里,每年迎春花开的时候,对韩桃梅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看到迎春花开,我就想到儿子,和迎春花合影,我就觉得在与儿子合影。”韩桃梅说着说着,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爱人王永海一说起儿子当年的行为,眼圈也红了起来,他努力克制着不让眼泪流出来。

前些年,韩桃梅和王永海说好了放下儿子离世这件事。“那个时候,看到别人家和艳军差不多同龄的小孩,我们就赶紧躲开了,边走边哭。”韩桃梅说着说着眼泪又止不住了。是的,对于韩桃梅和王永海来说,丧子之痛意味着,那是一道永远不会结疤的伤口,随时刺痛,随时在心里泪雨滂沱。

“我吧,又比他妈妈好一些。他妈心思细,不能提这事。”王永海说,妻子想儿子了,他就陪着出去转一转,分散分散注意力,迎泽公园里池越忠的雕像前、五一广场的雕像前、东仓巷的赖宁雕像前、双塔和永安的烈士陵园……去了多少次,他们已经记不清了,只有去了这些地方,妻子的心情才会稍稍好一些。

母亲手背上的疙瘩相册里有一张王艳军穿军装的照片,韩桃梅说,这是那个时候一个画家给他们画的,之所以这样,是不想让王艳军80多岁的奶奶知道艳军已经不在人世这件事。奶奶最疼艳军了,艳军也特别亲奶奶。问起艳军时,他们就拿出这张照片瞒着老人说:“孩子去当兵了。”一直到奶奶离世,这个公开的秘密都没有告诉她。王永海说:“老人肯定感觉到了,但没有开口问过。”

采访中,记者看到韩桃梅的右手手背上有许多密密麻麻像是结了痂刚蜕了一层皮的小疙瘩,记者用手轻轻碰了一下韩桃梅的手,询问这是怎么了?她很快拿开了手,不让碰。这一幕正好被王永海看见,他叹了一口气,嘴里唠叨了一句:“好像那就不是自己的手似的。”王永海从卫生间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塑料皮盖子,用手一捏,然后扣在手背上,就能吸住。王永海说:“她手上的那些小疙瘩就是这样弄出来的。”平日里,韩桃梅的睡眠很差,晚上8点多就睡觉,到了凌晨1点多就醒来,再无睡意。常常她觉得难受了就找出小刀片,在手背上或者脑门上,划开一道小口子,然后用小塑料皮盖往出吸血。为这事,王永海没少跟她生气:“她买回来的小刀片,我见一个扔一个,就这也不行。”

一个个小疙瘩,其实是一个母亲无法宣泄的痛楚。

他们替儿子交了50元的团费采访时,韩桃梅拿出一沓用A4纸打印出来的东西让记者看,上面的内容是今年4月份,他们受邀去双塔陵园的一些讲话内容。在4月24日,双塔陵园首次启动的“月读烈士”宣讲活动中,王永海向到场的听众介绍了艳军生前学习和生活中的小故事。整个宣讲中饱含了对爱子的怀念,真挚的情感感染了在场每一位听众。

众多照片中,记者看到有一些是王艳军的遗像和其他烈士遗像放在一起的照片,韩桃梅说,这些照片都是前些年有展览活动时她拍下的。

在共青团太原市委追认王艳军烈士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后,王艳军的父母为有这样一个儿子感到欣慰,他们替儿子交了50元的团费。这普通的50元其实并不普通,它的背后凝结着一对父母对儿子的种种寄托和告慰。

纪念歌曲

《助人为乐心里美,学习雷锋好榜样》

创于1986年7月

作词:太原四十三中教导主任

作曲:太原四十三中音乐教师

歌唱我校的王艳军,时时处处学雷锋尊老爱幼懂礼貌,坚持学习不放松助人为乐心里美,勤劳俭朴乐在其中勇救落水的小同伴,争当英雄学雷锋实现誓言似红烛,舍己救人广为传颂歌唱我校王艳军,从小立志做英雄为人民献身最光荣,学英雄来做英雄为人民献身最光荣

日记摘录

曾与小偷斗智斗勇长大想当杂技演员

王艳军的日记上记录着他生前的一些事情:

3月22日: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去姥姥家,在电车上,我看到有一个小偷在偷一位妇女的钱包,便走上去踩了一下妇女的脚,妇女脚一缩便发现了小偷,并抓住了小偷的手,最终小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3月19日:今天,我看了《杂技女杰》,这部纪录片记录了我国杂技中的女英雄,他们的技术非常高超,骑车、杂耍、顶碟,十分精彩。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叔叔阿姨一样,当个杂技演员。

他还在日记里批评同学作弊,希望班里不要有知识小偷;上体育课时看到有一家人的花坛倒塌了,便和同学好心帮人家垒花坛,谁知却被主人误会是他们弄坏的花坛,即使这样他也没有跟人争论,而是默默地写在日记本里诉说自己的委屈。

当年追忆

看着王艳军的铜像,王艳军当年的班主任王玲琴老师记忆中的往事再次涌上心头,几次激动地流下眼泪。王玲琴说,王艳军同学刻苦学习,成绩优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曾被光荣地评为校优秀团员和三好学生,“王艳军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今步入花甲之年的王玲琴说,弹指一挥间,他们师生已经整整分别了30年,王艳军的精神是永存的,他的表现是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诠释,重要的是他找到了并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眼前还是那座教学楼,我们的教室仍然在那里。”王玲琴说。

老同学牛东说,虽然时隔30年,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往事历历在目。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他都会去祭奠他,有时也会去当年发生事故的水池旁边走一走,追念故人。而他本人也深受王艳军精神的鼓舞,坚持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热线热议

他们的精神不该被磨灭

30年前,清明时节,小英雄王艳军为救落水同学而牺牲,年仅14岁。青春正好,却与亲人、同学从此生死两茫茫。所幸,30年来,王艳军没有被遗忘,他见义勇为的精神仍在传颂,学校将王艳军的事迹谱写成歌曲,在校园里届届传唱,他的精神不仅鼓舞着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也影响着社会上更多的人。

时代在发展,上世纪90年代,赖宁曾作为整个中国学生学习“见义勇为”精神的榜样,然而进入21世纪后,赖宁似乎正逐渐被淡化。赖宁精神中过度宣扬和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被认为与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不相符。近年来,面对“老人跌倒敢不敢扶”“小悦悦在18名路人的漠视下被车辆几度碾轧”,以及“篡改同学高考志愿”等诸多道德争议事件,质疑的声音不断发出:社会道德是不是在退化?社会信任是不是在断裂?

当然不是,当众筹引起那么多人的回应,当王艳军的雕塑安放在校园里,见义勇为的精神就在默默传播。其实,像赖宁、池越忠、王艳军这样的英烈,如果我们忽视或隐去他的未成年人身份,也依然会被感动。今天,我们不倡导的是少年儿童用生命作为代价去见义勇为,但是,我们并不是要磨灭他们的精神,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感动是激励,危难之中那份出手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社会所珍视的。

请记住他们!

(徐麦丽 郭旭红 陈倩玉)

编辑丨da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