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有耳鸣怎么调理(经常耳鸣如何治疗)(1)

大部分人的一生中都可能会经历一次特殊的声音,几乎只有你自己能听到。它有时候呈尖锐的蜂鸣声,有时候呈铃声或蟋蟀声;它有时候随着时间推移自然消失,也有很多人会持续超过半年时间。

这就是所谓的耳鸣。耳鸣真的很让人烦恼,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美国知名连锁餐厅“得克萨斯客栈”创始人因为新冠后遗症导致的耳鸣自杀。那么出现耳鸣到底应该怎么处理?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耳鸣。

耳鸣让人烦恼,是因为声音太大吗?

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耳鸣的严重程度与耳鸣声音大小无关,当人们做耳鸣匹配检查时发现,大部分耳鸣响度其实只比听阈高5—10dB。

这样大小的声音,就算按最严格的噪声标准,都比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小很多,在下图可以看到,日常生活工作的场所,噪声都有50-60dB。

长期有耳鸣怎么调理(经常耳鸣如何治疗)(2)

为什么耳鸣让人烦恼?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听力和听觉。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 “听到”声音和“听懂”声音是不一样的。

听力只需要传递,而听觉需要在传递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处理

听力是人们感受声音的能力,只要听觉系统的通路是完整的,就具备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觉是听清、听懂声音的能力。声音需要经过听觉系统和大脑一系列的反应处理,对声音进行理解、记忆、选择等,最终产生听觉。

听声音,也需要学习

当一个小宝宝出生以后,他的听觉通路完整,他能听得到声音,但是刚开始,他并不能听懂声音的含义,他只是感受到了声音。随着他慢慢长大,他慢慢可以区分出来,这是妈妈的声音,那是爸爸的声音;这是小猫叫的声音,那是小狗叫的声音;这个声音表示有危险,那个声音没有危险……也就是说,听声音,是需要学习的。

耳朵只是起到感受声音的作用,它并不知道这个声音承载的信息是什么,而分析声音信息的是我们的大脑。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大脑能慢慢地区分出来,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并且把它储存下来,下次再遇到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了;哪些信息可能提示有危险,下次遇到需要引起警惕。

除了这些有用的、提示可能危险的信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声音,比如呼吸、心跳的声音,肌肉收缩、关节运动的声音,以及周围的环境的噪声等等,这些声音,经过大脑分析以后,认定是一些无用的、无害的信息,就自动把他们变成了背景噪声。也就是说,背景噪声并不是不存在,只是被外面忽略了而已。

听声音需要学习,同样道理,耳鸣也需要学习。

当各种原因引起的耳鸣声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中枢发现,这是以前没有的声音,在大脑里不断搜寻,也不知道这个声音有没有危险,于是进一步提高警惕,引起大脑异常的电活动。

功能性磁共振也发现长期耳鸣的患者大脑皮层有一些区域特别活跃。所以推测,耳鸣可能跟中枢重塑有关。

长期有耳鸣怎么调理(经常耳鸣如何治疗)(3)

不同声音会引起不同情绪的变化

当耳朵感受到声音,通过听觉神经系统传递到中枢,中枢进行分析,这就结束了吗?当然并不是。

当人们听到一个好消息,比如考试通过了,要涨工资了,就会很开心,心情非常愉悦;当听到一个坏消息,比如考试没通过,家人朋友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时就会很难过,很沮丧。这是不同的声音引起的不同的情绪反应。

再比如,当你在等人约会时,听到敲门声,你会兴奋;当你想安静的休息时,听到同样的敲门声,你会烦躁。这是同样的声音引起的不同的情绪反应。

为什么人们听到声音会有情绪的变化呢?那是因为,听觉中枢和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之间有很多交通,这让听觉中枢感受到的声音,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同样的道理,当人们感受到耳鸣时,听觉中枢也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边缘系统,产生情绪的变化,因为耳鸣并没有承载什么“好消息”,所以,耳鸣引起的一般都是一些负面的情绪,烦躁、焦虑,抑郁等等。

长期有耳鸣怎么调理(经常耳鸣如何治疗)(4)

如何消除耳鸣带来的烦恼?

其实很多时候,耳鸣对人们的影响并不是耳鸣本身,而是耳鸣引起的这些负面情绪。这也是我们耳鸣治疗最重要的环节。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消除耳鸣,但是可以想办法消除耳鸣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既然听声音和耳鸣都是需要学习的过程,那治疗耳鸣肯定也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的关键其实就是改变人们对耳鸣的片面认识。

各种原因导致的耳鸣,通过各级听觉传导通路到达听觉皮层,听觉中枢检查到耳鸣,发现这是以前没有的声音,于是开始分析。从下图可以看到,根据分析的结果,耳鸣有两个不同的结局。

第一种:警报解除

当感受到耳鸣,耳鸣一直存在,经过各种途径的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耳鸣并没有携带“危险信号”,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一直存在的良性的、无害并且无用的信号。

接下来,大脑会下达指令,告诉听觉传统通路的各个环节的“小兵”,这种无害无用的信息以后不用上传给我处理了。于是下面的“小兵”们开始过滤筛选,慢慢地把这些无害、无用的信息融入到我们日常的背景噪声中。

经过分析被归类为“良性信号”的耳鸣,自然的成为背景噪声的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病人,耳鸣就慢慢地康复了,不再有影响。

第二种:警报持续

当感受到耳鸣的声音,人们不知道有没有危险,本能地觉得这可能是个灾难,会有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于是提高警惕,激活了管理情绪的边缘系统,产生很多负面情绪,担心、害怕,甚至非常恐惧,这时人们的警觉性会进一步提高,不停地想要摆脱它,逃避它。

但是非常无奈地又摆脱不了它,于是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沮丧。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耳鸣的感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治疗耳鸣的过程,就是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在耳鸣的 “理解分析”这个环节做出努力。

作为普通人群,大脑很难自己判断“耳鸣”有没有携带“危险信息”,所以需要医生帮助我们分析筛选出“危险”信息,而其他的“良性信号”在学习耳鸣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会变成背景噪声的一部分。

当然,也不是医生说耳鸣是“良性信号”,所有患者就都能认同它是良性的,总是会有些怀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听觉中枢自己也会慢慢觉察,并没有什么危险的事情发生,慢慢的也会发现,好像这确实是一个不危险的信号。

所以,研究发现,大部分耳鸣6-10个月后对情绪的影响就慢慢减小了,而大部分耳鸣的预后是不错的。(卓正医疗供稿)

长期有耳鸣怎么调理(经常耳鸣如何治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