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选举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

古代社会里,知识是被少数人垄断的,大多数普通人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穷文富武”看似读书花费比较少,实际上光是买书就是很大一笔开销,读书人读的书不是一两本而是很多套。在印刷业不发达的古代,一般人可买不起书,抄书来读才是常态。

穷书生维持生计的来源有一个就是抄书。

有个说法叫:三代之积,供一书生。也就是说,从读书人的太爷爷辈开始攒,在保证家族成员必须的情况下,剩余的都攒起来,到孙辈儿中开始挑,是老大家的二狗子脑瓜子灵活呢还是老二家的三伢子心思机灵呢?

明清二朝常态是整村整族只能供养一两个读书人。

古人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怎样划分(古时的秀才举人)(1)

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几乎不可能离开本县,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周围的几个村,认识的最牛的权贵也不过就是十里八乡的大地主乡绅,能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了,对于他们来说,本县就是自己的全世界。所以过去讲农民们想象皇帝用着金扁担,绝不是一个笑话。

普通人,放在古代,大概率是处于这个阶级。

理解了这个,你就能理解科举中的功名是什么概念了。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首先,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起码得是小地主阶级,最差也得是自耕农。佃户就别想了,贫苦人家活命都是问题,更别说供养一个脱产家庭成员读书了。

秀才

古人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怎样划分(古时的秀才举人)(2)

而普通的读书人,要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可没那么简单

拿明朝、清朝的时候来说,你得先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往下考的资格。这个“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大家可以估算一下比例。

有人曾做了一副促狭的对子来形容老童生

行年七秩尚称童,可谓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能考上秀才,已经是功名的起点,就意味着你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比如见官不拜、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出门随便游学而不受限制等等,就连房子的高度也可以比普通家人多出三寸。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是“士”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举人

而当上举人,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举人是乡试考出来的。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往往都在秋天的时候举行,所以也被称为秋闱,是在各省省城里考出来的。考过了便能称之为举人。

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古人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怎样划分(古时的秀才举人)(3)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每年在全中国参加工作的人里挑出最好的那六百个人,他们大概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全中国有两千来个县,每三个县才能出的一个人才,大概是个什么水平?

当上了举人,如果要去当官的话,可以去当一些县丞、主簿之类的品级不高的小官僚。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八品九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明朝的时候中了举人,消息传回来,举子还没到家,就有一帮人跟在后面,举子进了家门,一帮人就开始砸,砸完了接着就有人开始量家里的尺寸,有人量举子的身高尺寸啥的。从行头到家具一律换新的,这叫改换门庭

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几乎等同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所以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君不见范进中举,本来是一个落魄读书人,老丈人骂他,邻里嘲笑他,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是范进中举后几个小时内发生,大起大落之下不发疯才怪!

古人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怎样划分(古时的秀才举人)(4)

有句话叫 金举人 银进士 。举人应该是科举中最难考的一关。因为不仅是这一届的秀才来考,历届没有考中的秀才都会来考,因为举人是能否做官的最关键一考。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做官,秀才的社会地位差举人太多。古代连考举人不中者,最高纪录是连考26次不中。一次就中举人者,寥寥无几。远如明正德年间的徐渭,20岁中秀才,然后考了一辈子,到73岁去世时也未中举人。近如清代蒲松龄,也是考了几十年不中举人。

古人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怎样划分(古时的秀才举人)(5)

但是中了举人的人,很少有甘心到此为止的,因为他们只要再往前进一步,就可以到达读书人的顶点——进士。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当大的。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差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进士

唐朝-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人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怎样划分(古时的秀才举人)(6)

中了举人就有资格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了。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全国几千名举人中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竞争尤为激烈。

会试录取后就要参加殿试

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参加殿试考中才能成为进士,但因为殿试只决定名次不淘汰人(极个别情况例外),一般来说考取贡士基本上就等于拿到了进士。

不过就算是进士,差距也是很大的。

第一档称为“一甲”,只有区区前三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

进士及第,可谓是进士中的进士。

这三位的去向自然也不一般,都可以直接授予官职。状元可以直接授予翰林院编纂(从六品),而榜眼、探花则也可授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典型转迁路线如第一甲第一名(状元)者:

状元一般初授:翰林修撰(从六品)→ 侍读(正六品)→ 侍读学士(从五品)→ 翰林学士(正五品)→ 太常少卿(正四品)→ 太常卿(正三品)→ 礼部侍郎(正三品)→ 吏部侍郎(正三品)→ 礼部尚书(正二品)→ 吏部尚书(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加挂从一品加衔)。

榜眼、探花其实和状元类似,只不过前半截是:初授:翰林编修(正七品)→ 侍讲(正六品)→ 侍讲学士(从五品)→ 翰林学士(正五品) ,大同小异。在这条升迁路线上,极少有人有机会转到户部、刑部、工部之类的路线上去,大家并行不悖。这也就逐渐形成了“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为宰相的政治规矩,翰林院被称为“储相”

第二档称为“二甲”,大概四五十名,赐进士出身

二甲的头名被称为“传胪”(其实也是总排名的第四),也可以被直接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官职。

但其余的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们首先到各大部院寺监去观政(实习)半年,期间得参加翰林院的“馆选考试”,考选十余名优秀者便称“庶吉常士”,简称“庶吉士”,在翰林院再学习三年,导师一般是一位翰林出身的吏部或礼部右侍郎。三年期满发表足够论文,参加散馆考试,合格者可留翰林院工作。

二甲进士观政半年(且未考选庶吉士者)则正式授官,最常见的初授官是六部的基层干部——主事(正六品)

典型升迁路线:礼部祀祭清吏司主事(正六品)→ 祀祭员外郎(从五品)→祀祭郎中(正五品)→ 仪制郎中(正五品)→ 太常少卿(正四品)→ 太常卿(正三品)→ 礼部侍郎(正三品)→ 吏部侍郎(正三品)→ 礼部尚书(正二品)→ 吏部尚书(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加挂从一品加衔)。

二甲进士的仕途后半截和一甲进士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起点低一些,难度大一些而已。迟早能成为帝国权力的顶流阶层。

实际上,这些二甲进士们还是有不少特权的,比如外放时他们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的任职处所和职位,在官位“紧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优先“补缺”。

剩下的都是第三档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享受同等学历待遇”之类,从名称上看含金量就差了不少。

跟一二甲比,他们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和机会都没有,只能去地方任职,而且还只能从被二甲进士们挑剩下来的官职和处所中去选择,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冲、繁、疲、难”

冲:地当孔道者为冲繁:政务纷纭者为繁疲:赋多逋欠者为疲难: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

三甲一般去的就是这些地方

三甲进士典型升迁路线:知县(正七品)→ 州同知(从六品)→ 知州(从五品)→ 府同知(正五品)→ 知府(正四品)。

需要说明的是,全国的府州县也是有排名的,并不是说你当完一届知县,下一届就立即可晋升州同知,如果你科举成绩排名靠后,那么只能到排名靠后的县去当知县,下一轮调整时,州同知的位置空出来,是排名靠前的知县先上,然后你去补这些知县的位置,前面的知县都提拔完了,才轮到你。所以三甲进士会在同级的知县、知州、知府平级内迁多次,所以仕途远远不如京官,全国两千多个县、六百多个州、府,够你慢慢爬的。

话说回来,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大白话就是从正七品干起,只要不犯错,三年铁定升一次官,雷打不动。有人说了,上面没位置咋办,好办,调其他省去,反正是要升官。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知府退休。

但是如果会捞钱,子孙几代不愁吃穿,不会捞钱,子孙后代也算当地的名门望族之后。这可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名利双收。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

说说状元的小趣闻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的。但还有一个事情——中状元的那个人,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

明朝就有一个因为长得丑状元变榜眼的。

王艮,字敬止,吉水人。参加了建文二年(1400年)的科举,成绩下来的时候王艮和胡广(后赐名胡靖)分别位列状元和榜眼。

结果殿试的时候建文帝觉得王艮长得太将就,就把他从状元撸到了榜眼,把长得帅的胡靖升为状元。你说委屈不委屈。

事情还没完,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攻到南京城下,王艮、胡靖、解缙几个人聚在吴溥家里讨论怎么办,其他人慷慨激昂表示一定要忠君殉国,王艮只是默默哭不说话。最后解缙胡靖第二天就果断投降朱棣了,而王艮则服毒为建文帝殉死了。

还有中状元潦倒而死的。

前清状元汪鸣相:25岁中举,39岁中状元,道光帝见他容貌气度不凡,把他名字从汪朗渠改为汪鸣相,意为一鸣惊人,有相邦之才宰辅之资。

好巧不巧汪状元才中状元不久就死了爹,回家丁忧三年,没想到三年时间刚到又死了妈,接茬回家丁忧三年,一个状元仕途最重要的六年全玩完,终于结束丁忧之后要去赴任时他在一条船上上吊自尽了,一辈子当过最大的官就是个乡试主考这种临时干部。

汪状元从小就家里穷,他娘只能用一根苇子杆盘头发,家里油灯都烧不起只能烧碎草糠壳,他当教书先生时被贼偷了,县太爷听说以后都含着眼泪给他十两银子接济日子,没办法他太穷了。

中状元以后家乡人有人说他都配当状元以后别人都用不着读书了(不用读书也能当状元),有同宗族人拿着竹竿直接指状元公“进士及第”金匾说讥讽他不配点状元,出了个状元公家乡人不仅不以他为荣,相反一个个却是妒忌、不屑、瞧不上。

而且他中了状元没多久就丁忧二连了,本来家里没钱,还得维持状元公京城人际交往的支出,让本不富裕的他更加雪上加霜,仕途不顺、境遇困顿,生活条件还不好,还备受农村老家人歧视,也许是抑郁症吧,汪状元自尽了。死了连个正式墓地都没钱修,没碑没坟围,十分寒酸。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公务员体系建立之前,血统论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九品中正制,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最后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那个时代对普通人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在南北朝时期,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有寒族来士族家做客,前脚走后脚就有仆人上来把他们坐过的椅子烧掉,这已经有点印度种姓制度的意思了。如果门阀政治再持续一千年,难免中国不会成为第二个印度。

再说说科举的灭亡。

1905年,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主张下,清政府废除了科举,改为学堂教育,开始注重实学。至此持续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