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河南安阳一个深深的庄园内,烛光明亮,喜气洋洋。即将上任广东巡抚的马丕瑶,正在做临行前的准备,他牵挂着即将出嫁的女儿马青霞,把17岁的女儿唤到自己的书房“修身堂”内嘱咐一番。

望着聪慧懂事的马青霞,马丕瑶十分欣慰,挥毫写下16个字:静以修身,俭以养性;入则笃行,出则友贤。这是父亲对女儿的寄语,浓缩了马氏家族历代恪守的为人处世原则。

月光如水,夜阑无声。他们不曾想到,故园一别,父女从此无缘再见。然而,马氏家族的家风家训,早已深植马青霞内心,她牢记着、践行着,最终冲出封建藩篱,踏上民主与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近代风云际会中的一位传奇女子。

马氏庄园历史简介(觅青霞感怀北国奇女子)(1)

马氏庄园历史简介(觅青霞感怀北国奇女子)(2)

◎庄园里的显赫家族

出安阳市西行20公里,到达西蒋村。这里的一座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群,就是声名远播的马氏庄园。

庄园大门上,悬挂着“进士第”的匾额,进入庄园,可见到“太史第”牌匾,光绪御赐的“百官楷模”匾额和左宗棠撰写的“清节皎然”匾额,这些都在告诉访客,当年庄园主人的显赫与尊贵。马氏庄园的主人正是马丕瑶,曾是清代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左都御史,并出任过广西巡抚和广东巡抚。

冬阳温暖,院落中交织着玉庭紫梁和苍松翠柏的疏影。

庄园“北倚寿安山,南临珠泉河,西近巍巍太行,东连华北平原,辉映于行山洹水间”。如果站在高处俯瞰,可观览到庄园的形貌:它由南、中、北三个建筑群组成,共分六路22个院落,每路均建四个庭院,每条中轴线上各开九道门,俗称“九门相照”。院落布局严谨,古朴典雅,既有北京四合院的宽敞明亮,又有晋商大院的深邃富丽,兼容并突出了中原的地域特色,蓝砖灰瓦、五脊六兽、挂连走廊……

徜徉于庄园内,发现每个庭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走廊通透,廊廊环绕,院院相通。每路建筑由南向北逐渐抬高,逐渐增大,喻义“前低后高世出英豪,前窄后宽富贵如山”。屋宇多为硬山顶式,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脊上有兽头石刻,檐下、柱头与梁枋交界处的雀替为木雕,梅、竹、葫芦、寿桃、石榴等花鸟、植物的图案,玲珑剔透。石狮、青砖、木窗之上,精雕细刻的图案栩栩如生,肃穆庄严的御赐金匾,刚劲有力的诗词文联,相得益彰,相互辉映。

马氏庄园历史简介(觅青霞感怀北国奇女子)(3)

据了解,庄园建于清光绪至民国初年,前后营建近50年,形成了豫北地区最大的民居建筑群,被称为“中原第一大宅”。 “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训,被镌刻在进门处黄色的屏风上,随时提醒着进出的人们。文字取自《易经》,说的是君子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说话要有理有据有节,行动要有准则有规矩。这不仅是马丕瑶自己的行为规范,更承载着他对子女们成为国家栋梁的殷切期望。

马氏庄园历史简介(觅青霞感怀北国奇女子)(4)

马丕瑶膝下有四男三女,最疼爱的是小女儿马青霞。她承载了父亲与马氏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家国情怀奇女子

马氏庄园比较特别的建筑,就是家庙内位置最高的读书楼。可以想见,100多年前,每个黎明,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马家男孩郎朗的读书声,就是从这里传出的。

二层高的读书楼,青砖灰瓦,装饰简洁,冬日里显得分外安静,只有房檐上的枯草在风中摇曳。今天的人们,可以沿着读书楼西侧新修的水泥石阶从容而上,而当年的马家男孩们,则是每早从木梯爬上楼去,只有读完了当天的功课,家人才会再把木梯支上,让他们下来。

读书楼下不远处,是马丕瑶开办的女学堂,马家的女孩子们也可以像男孩子一样读书识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其难得。

马青霞熟读经书,出嫁后秉持的依然是马氏家族的传统和教养,所追求的依然是马氏家族所追求的家国情怀。

1894年春末,马青霞出嫁到尉氏县刘家。按照礼制,从走出门厅显赫的安阳马氏庄园迈进豪门巨贾刘家大门的那一刻起,刘马氏就成了马青霞的官方称谓,许多记载里也称她为刘青霞。婚后第二年,马青霞就接到了父亲卒于广东任上的消息,这让她异常伤悲。婚后七年,经商的丈夫因病而逝,其家产就掌握在了马青霞手里。但她和丈夫膝下无子,有人却在觊觎她家的财产。

据尉氏县文史资料记载,刘家“开设了150多个钱庄、当铺和数以百计的生意铺面,遍布开封、南京、北京几十个府州县镇,成为当时河南第一富户”。

此时,24岁的她如何应对?她和婆婆心生一计,抱养了丈夫刘耀德胞姐的儿子,谎称是遗腹子,起名刘鼎元。马青霞与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综理家务,寝食不遑,苦心经营”,产业井然有序,“有盈无绌”。

她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女人,更不愿做一个坐拥家财的富婆,她要放飞理想,兼济天下了。

1905年,马青霞在尉氏县创办高等学堂,“捐银3000两”,又在开封捐银3000两创办小学堂、中州公学和中州女学堂。这些学堂,都是河南省近代史上创立时间较早的学校。

在今天北京的新文化街上,隐藏着一个融西欧古典风格与中国园林特色于一体的建筑群,那是有着百年历史的鲁迅中学。这所学校,就是当年由马青霞捐资修建的。1908年,马青霞在其二兄马吉樟的介绍下,与袁世凯共同创办北京豫学堂,并捐银3万两助学。同时她还向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和北京女子法政学校给予巨额捐款,深得好评。光绪皇帝特封她为“一品命妇”,赐予“一品夫人”服饰,并“准给‘乐善好施’字样,自行制匾悬挂,以昭激励。”

◎走出庄园投身革命

马氏庄园3号四合院的东侧,是马青霞的“绣楼”,三开间的两层楼的门楣上,有“思无邪斋”四个字的匾额。

沿着窄窄的木楼梯拾阶而上,似乎能听见青霞小姐轻轻的脚步声。二楼的起居室仍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深褐色的梳妆台、简单的书桌、精致的木质小床……那些伴随了她17年的物品,该记录下她多少读书习字的旧日时光!

1907年年初,马青霞携子,随哥哥马吉樟一同赴日考察实业,开阔眼界。

初春的东京,阳光透露着暖意,处处散发着湿润的气息,马青霞在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中国留学生的脸上,看到了国家的光明与未来。

很快,马青霞在留学生张钟瑞等人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那时,河南籍的会员只有30多人,她是第一批女会员。

1907年2月,她捐银2万两,创办《河南》杂志。当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鲁迅,用“才貌双全”描述有过一面之缘的马青霞。《鲁迅全集》(15卷本)第一卷的第一、二、三、四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都是在《河南》上发表的。鲁迅在这本杂志上先后发表七篇文章,周作人、许寿裳等人也相继发文。这本杂志提倡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在国内外产生极大的影响。

创办《河南》杂志的同时,她捐银1.8万两,在日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成为当时女权运动的一面旗帜。

几个月后,马青霞回国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浪潮中。《尉氏县志》记载:“马青霞捐4000银洋创办《女界》杂志,又出洋数千元在开封创办‘大河书社’,成为河南革命运动机关。”

辛亥革命后,马青霞捐资2000银圆,在开封创办《自由报》,并撰文讲述喜悦与激动:“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

在尉氏县的自家花园内,她创办河南第一所私立女校——“华英女校”,后又设置师范学校,推广女子教育,宣传女权和男女平等的思想,为革命输送了一大批革命女志士。随后她捐地30亩,创办了一所桑蚕学校,培育农桑人才。

◎天下为公魂归故里

翻阅厚厚的《孙中山全集》,第二册第543页,记述了孙中山与马青霞的一段往事。

1912年11月19日,被袁世凯授权筹办铁路的孙中山,在致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的密电中写道:“兹有河南尉氏县刘马氏青霞认缴本处股银20万元。据称家藏金1300两,银9万两,欲设法运出。但路途危险,族人眈视,愿得汴督饬地方官护送。可否由公转恳总统知照豫督,准予保护?此人现在上海,专候复示……孙文,皓。”

正在筹措资金的孙中山遇到马青霞,一见如故,十分欣赏,为她题写“巾帼英雄”的匾额。然而,二次革命遽起,一年后,孙中山流亡海外,捐资未果,国内战乱。

1921年,在刘氏族人挑唆下,养子和她脱离关系。这让她倍感凄凉。

1922年冯玉祥来到河南,担任督军。马青霞当面拜见,提出捐献财产,报效国家。数日后,她将所有家产400多万大洋(相当于280多万两白银)捐赠给了地方国民政府,用于教育和慈善事业,抛家舍业,天下为公。

很快,孑然一身的马青霞又回到阔别29年、朝思暮想的马氏庄园。眼前的一草一木,熟悉又陌生,往事历历在目,却又物是人非。想起父亲,想起童年,想起多年的奔波与离乱,这一切,让她好不伤感。

她累了,她想在故园里休息片刻,然后再出发,向着她一生追求的革命理想。怎奈,天妒英才不假年,1923年早春,在料峭的寒风里,马青霞在她少女时期生活的绣楼上去世,年仅46岁。她的生命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看似原地未动,却是惊鸿一瞥万里天。

庄园里那些高起的屋脊,依旧庄严肃穆,讲述着这个家族曾经的显赫与辉煌,而那些从楹联中生长出的对家国梦想最朴实的注解,今天仍然被后世记取。

云淡天高,梧桐疏阔,历尽雨打风吹,庄园马氏风采依旧;

烟霭如昨,绣楼沉静,说你时你在天边,说你时你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