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是五一劳动节,在劳动节那天发生了一件很不劳动的事情,就是不加班还会被公司要求赔偿,这件事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劳动节可不就是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设立的吗?

在当代很多人的观念中,好像剥削,资本这些词离我们好像特别远了。他们只能依稀从课本上记得这些在中国被尘封已久的概念,其实现实并不如他们想像的这般美好。在镰刀和锤子将剥削,资本等词打入地狱很久之后,我们再次见到了他们。

见到了又怎么呢?不妨再次来看看鲁迅吧。

这次解读的是鲁迅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诗,没有《海燕》的激烈,也没有《蔚蓝的王国》那样美妙,他写的是很有意思的中国的故事。

鲁迅笔下的傻子(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1)

铁屋子下的秩序

鲁迅先生写《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在1925年。这一年应该算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低谷期,在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在北京,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在癌症的困扰下永远的闭上了双眼。南方红船上的星星之火,还尚未燃成熊熊烈火。

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命运究竟何去何从,这成了摆在当时中国所有阶层面前的一道难题。鲁迅先生当初在《呐喊》自序里当初比喻的铁屋子,在中国革命的烈火陷入低谷之后,彷佛竟然一下子竟然牢不可破起来了。

鲁迅笔下的傻子(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2)

五四运动

从武昌起义的枪声到轰轰烈烈的北伐,从五四运动到决心要更改一切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为打破这铁屋子,流了不少的血,但是却依然看不到有任何的希望。

一件难从外面打破的物体,必然是有里面牢不可破的结构的,有识之士在打破不了这铁屋子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对社会结构的一个思考。

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无巧不成书,在1925年,也正好有两篇文章横空出世,一篇的作者是一位当时籍籍无名的湖南书生,并终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让很多人还看今朝。

另一篇的作者,就是我们提到的鲁迅,所提到的文章,则是他的这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笔下的傻子(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3)

金字塔的结构

鲁迅是文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结构的。

他不会像主席一样,在开篇就直接点出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样的关键问题,也不会在文章中直接对当时中国的几个社会阶层进行了预言一样的分析。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用隐喻式的手法,看似是在题目中说了三种人:聪明人、傻子、奴才,其实上他是说了四个人的,少的一种人,便是奴才口中的“我的主人”。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金字塔的结构。

奴才的主子高高在上,是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奴才则是鲁迅先生金字塔中的最低端。

至于聪明人和傻子,在这个简易的金字塔中则是中间阶层。

主子们压榨最低端的奴才;奴才做惯了的,在人情世故的通透中也就成了聪明人,两头讨好,两头不得罪;

至于中间阶层中那些真正想要帮奴才们,同情奴才们的,到最后却沦落到成为了被奴才们赶走,被主人们所深恶痛绝的傻子了。

鲁迅笔下的傻子(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4)

在这个结构里,聪明人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他们是主人和奴才之间矛盾的调和器,奴才一遇到什么苦事,便哭诉着和聪明人说,得到了聪明人的几句谅解之后,便好像矛盾一下子就消逝了似的,便也继续快快乐乐地为自己的主子打工了。

可是当真正的帮助到来的时候,我们便也知道,奴才们对于被帮助的渴望,也只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傻子们,就是那些不懂剥削规矩的人了。

鲁迅先生的原文很简短,看下去也不过两三分钟,但是却无不契合现在:聪明人太多,傻子太少,奴才依然还是奴才。

鲁迅笔下的傻子(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5)

奴才的奴性,聪明人的聪明

社会便也在奴才的诉苦声和劳作声中一直走了下去,偶尔有几个聪明人心疼奴才,然后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地继续享有奴才们创造出来的财富,而也总有一些傻子,为民请命,短暂地来过之后,之后一切继续如常。

要理解傻子们的命运,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理解奴才的奴性,还有聪明人的“聪明”。

奴才们,是怎样变成奴才的呢?

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是讲了一些的,奴才们如果只是像开头写的那样,像祥林嫂一样到处诉诉苦,哪怕一直被别人揶揄,那也不是奴才,只是一个被压迫的可怜人罢了。

奴才之所以是奴才,就来自他的矛盾性。

他们一方面觉得自己处境非常艰难,也能认识到自己的悲惨处境是谁给予的,但是他们坏就坏在一个“怕”上。

他们怕抗争,也怕别人帮他们抗争,他们一方面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但是却又缺乏勇气,最终只是一个更好的奴才,并且自欺欺人的阿Q自己。

鲁迅说奴性是“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美化牺牲,哄骗自己然后树立一个比较的靶子或者是一个宏大的目标,这是人类的通病。

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所说的,“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的那些“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鲁迅笔下的傻子(重读鲁迅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6)

聪明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奴才们,奴才们需要发泄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以前他们可以和聪明人诉苦,现在的社会上,则是各种“奶头乐”来麻痹人的神经。

聪明人其实啥也没做,也并不会真心实意地为奴才们高兴。

文章最后说“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一个“似”字,其实也说明了这并不是很高兴。在奴才到处可见的时代中,聪明人的缄默与失语,早就已经表明了他们“助纣为虐”的本质。

“仗义每多屠狗辈,百无一用是书生。”

如果打开了那扇窗

在最后,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傻子真的帮奴才们打开了那一扇窗,奴才会是什么结局。

被开窗的奴才们多半是会被主人们扫地出门,流落街头,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事情。而那些沦落街头的奴才们,会遭到昔日同侪们的如何对待?

奚落,挖苦,甚至是嘲笑?

奴才们之所以是奴才,是因为他们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比任何人都要像主人。

那扇窗能不能打开呢?当时的答案和现在的答案又会有区别吗?

文/枕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