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说起改门换庭,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吕布,他先后认丁原、董卓、王允为父,三姓家奴臭名昭著。
但仅看追随人数,事实上,汉昭烈帝刘备投奔过的人更多,在三国中排名第一。当然,二者的性质并不相同,下面笔者一一盘点刘备投奔过哪些势力。
一、幽州太守刘焉
刘备是趁着黄巾之乱起兵,当时为了抵抗黄巾军,幽州太守刘焉发布了招军榜,28岁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聚集了数百乡兵,在邹靖的引荐下,投奔了刘焉。
正史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
…共聚乡勇五百余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因此,可以说刘焉是刘备在乱世中的第一个上级,在刘焉手下,刘备和邹靖一起,击败了侵犯涿郡的五万黄巾军,并斩杀了贼将程志远,邓茂,后来又救援被黄巾军围困的青州,立下了大功。
随后,邹靖准备率军回幽州,但刘备听说自己的老师卢植正在广宗与张角作战,就向邹靖请求去支援老师。于是,邹靖带走了幽州的兵马,刘备带自己的乡兵去投奔卢植。
当然,这算不上是背叛,应该说刘备是一个有能力更有野心的人,虽然在刘焉手下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在他看来只是小打小闹,与黄巾的百万大军相比,程志远之流无法成为他的垫脚石。
他去投奔卢植,固然是因为与卢植有师生之谊,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卢植的对手是张角--如果能参与这一战,就能从黄巾之乱中最大功绩里分一杯羹。
二、中郎将卢植
玄德与关、张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三国演义》
当时卢植与张角的兵力是5万对15万,但大汉精兵素质是远远超过黄巾的乌合之众的,因此两军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应该说在几十万的战场上,刘关张这三人带的本部500人马,卢植肯定是看不上眼的,他的大喜足以说明对刘备这个记名弟子还是有一定感情的,而这从他之后的安排也能窥出一二。
卢植这边暂时无仗可打,但他看出了刘备立功心切,于是强行给他送上了一个功劳。卢植给刘备添加了一千兵马,让他前往颖川,去见正在与张梁、张宝作战的皇甫嵩、朱儁两人。
名义上是“前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实际上,当时皇甫嵩、朱儁已经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张梁、张宝落败在即 ,卢植让刘备带一千多兵马前往,说是联络,其实更多的是想让弟子在那边占得一个功劳。
然而,刘备早期的运气实在是不好,虽然他星夜兼程,但长社之战已经结束,“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而且当头撞上了曹操,被曹操痛打落水狗,斩首万余,立下了大功。
而我们日后的汉昭烈帝刘备这时才刚刚赶到颖川,只闻到肉香,却汤都没赶上喝一口。
听得喊杀之声,又望见火光烛天,急引兵来时,贼已败散。——《三国演义》
见过皇甫嵩、朱儁后,刘备就被打发回广宗,谁知半路遇到了被关入囚车的卢植,原来朝廷以“高垒不战,惰慢军心”为由,将他下狱。
新任统帅中郎将董卓看不起平民出身的刘关张三人,无可奈何之下,刘备只得率军与朱儁合兵一处,继续攻打张宝。此战之后,刘备因功被授予中山府安喜县尉。
三、幽州牧刘虞
在县尉任上,因鞭打了邮督,刘备只得弃官而走,再次回到了老家,投奔老相识刘恢,随后被推荐给了幽州刺史刘虞,刘虞任命他为都尉。
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三国演义》
当时十常侍为祸朝堂,有渔阳人张举,张纯造反,并自称天子。在朝廷派兵围剿时,两人兵败身死,而这场战争中,刘备也立下了不小功劳,刘虞于是向朝廷上表给他升官。
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三国演义》
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三国志》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次刘备的投奔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看似狼狈的弃官而逃,实际上回到老家通过关系,依然得到了重用,从县尉到县令,上了一个台阶。
四、中郎将公孙瓒
公孙瓒是刘备的老同学,属于“一起同过窗”的四大铁关系,因此,当刘备在高唐任上落难时,转头就投奔到已经任中郎将的老同学麾下。
…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三国志》
按照史书记载,刘备是因为“为贼所破”,才投奔的公孙瓒。可能有人奇怪为何不是去找刘虞,原来由于公孙瓒与刘虞矛盾深厚,引兵互攻,而公孙瓒手段更高一筹,斩杀了刘虞全家,取代刘虞成为幽州之主。
当时袁绍趁机攻打公孙瓒,刘备再次在战争中立下功劳,被老同学任命为平原相,实力进一步扩大后,根据公孙瓒安排与田楷一起屯兵于青州。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公孙瓒军中结识了公孙瓒的亲卫赵云,赵云对刘备的为人十分推崇,这也为后期赵云投奔刘备埋下了伏笔。
五、徐州牧陶谦
其实从严格意义来讲,这一次并不是刘备主动投奔陶谦,而是由于曹操为报父仇举兵攻打徐州,而陶谦无法抵挡,在糜竺的建议下,向田楷、刘备求援,刘备这才来到了徐州。
到徐州后,陶谦对他十分重视,甚至将手中的四千精锐丹阳兵都交给刘备统帅,以换取刘备的投效。对志向远大的刘备来说,这一支精兵的诱惑是无法抵挡的。于是他向田楷辞行,就此加入了徐州。
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三国志》
归入徐州后,陶谦安排他驻扎于面对曹操大军的最前线——小沛。而此时,曹操由于后方不稳,也就坡下驴选择了退兵,拱手送了刘备一个威名。
而这次投靠,也让刘备收益很大,不久之后,陶谦病重,将徐州托付给了刘备,就此刘备从一名客将一跃成为徐州之主,在天下诸侯中也排得上号。
可以看出,刘备的交际手段非同一般,每次落魄都有熟人可以投靠不说,进入徐州之后也能迅速交好各大家族,他能顺利接手徐州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地头蛇麋竺、陈登、孔融等人的大力支持。
刘备坐稳徐州之后,收留了被曹操击败的吕布,并向其再三表示自己想把徐州托付给他。吕布虽然意动,却自然不敢答应,而张飞又与吕布发生了矛盾,于是刘备只得让吕布率残部驻扎于小沛。
其实,刘备好不容易得到徐州之地,怎么可能轻易让出去,只是吕布来投,如果不收,影响他的德名,收了又担心吕布反噬,毕竟吕布背叛的名声可不小,于是他故意提出要让徐州以试探吕布的想法,最后再顺水推舟将吕布安排在小沛城。
小沛是刘备自己驻扎过的地方,一是他在那里深得民心,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怕吕布一手遮天,二是离徐州城不远,既可以为对外的屏障,又方便监视,也不用怕他割据一方。
然而,刘备再怎么小心,还是低估了吕布的底线,他乘着刘备出征袁术之时,发兵偷袭了徐州城。等到刘备得到消息回军时,大势已去,最后只得接受吕布的和好,再次居身小沛。
布假意仍让玄德。玄德力辞,还屯小沛住扎。——《三国演义》
六、大将军曹操
徐州得而复失,刘备心中自然不甘心,虽然表面上与吕布和好,却也暗中接受了曹操的示意,在将来作为内援,以攻打吕布。
就这样,刘备与曹操时有书信往来,结果有一次在与曹操约商攻打吕布时,他给曹操的回信被吕布截获,事情败露。
奉明命欲图吕布,敢不夙夜用心。但备兵微将少,不敢轻动。丞相兴大师,备当为前驱。谨严兵整甲,专待钧命。——《三国演义》刘备给曹操的回信
吕布自然大怒,发兵征讨刘备,刘备只得向曹操求援,引曹操攻打徐州,在曹操亲自率军长期围困下,吕布手下部将作反,将他生擒于白门楼。
这位三国第一猛将向曹操求饶,表示愿意为曹操卖命,曹操咨询刘备的看法时,刘备用一句话结束了他与吕布之间的恩怨:“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顿时心领神会。
其实,刘备可以把自己也作为例子的,但对于多疑的曹操来说,这已经够了。而且曹操自己对吕布也有杀心,不然也不会再多问刘备一句,他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以免影响自己的爱才之名。
刘备屈居人下,也只能开口,为曹操杀人找个正当的理由。就这样,吕布被斩杀于下邳,而刘备就跟随曹操一起回了许都。
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三国志》
刘备投靠曹操的最大收获并不是被朝廷拜为左将军,而是觐见汉献帝时,正式认祖归宗,从此有了朝廷认证的皇室血脉。
汉朝统治中国八百年,这个身份在乱世中给了刘备大义的名分,是其他官职所不能比较的。自此刘备从名声上来讲,已经天下皆知。
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三国演义》
当然,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并不是单纯地因为什么血脉关系,而是他一直在图谋摆脱曹操的控制,成为真正的皇帝。
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衣带诏”,而刘备投桃报李,也必然要为汉献帝考虑。
…(刘备)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三国志》
结果,当董承等人密谋诛杀曹时,曹操刚好派刘备与朱灵等人一起攻打擅自称帝的袁术,刘备听说董承等人事败被杀后,不敢回许昌,而是就地驻扎在下邳,并趁机再次占据了徐州,北联袁绍,以抵抗曹操。
曹操自然大怒,发兵攻打刘备,抵挡不住的刘备兵败栖身在袁绍军中,关羽与刘备的夫人都被曹操擒获,带回了许昌,这才有了后面的过五关,斩六将。
七、荆州牧刘表
官渡之战中,袁绍与曹操相持阶段,刘备因之前驻兵汝南,没有直接参战,在他回到袁绍军中后,感觉形势不容乐观,心生离意,于是劝说袁绍南连刘表,以抗曹操。
袁绍采纳了这个建议,也就顺手派他再次前往汝南驻守,与刘表联系呼应。
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三国志》
袁绍大败后,曹操立即领兵来攻刘备,面对大军,刘备自然难以抵挡,只能向南去投奔刘表,被刘表奉为上宾,不仅给他送兵,还给他一块地盘,也就是新野。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三国志》
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东连孙权打赢赤壁之战,占据了荆州的丰腴之地。
可以说这次投靠刘表,真正使得刘备一飞冲天,从此正式踏入了逐鹿天下的棋盘,后来他入主益州,成为汉末三雄之一,在曹丕篡位后,他也自立为帝,也就是汉昭烈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