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中有一个成语“朝三暮四”,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我们小时候就已经耳熟能详这个小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庄周《庄子·齐物论》,说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

除了对愚笨的猴子和耍弄心机的养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猴子虽然愚笨,但是他们居然能够分清“多”和“少”,甚至能分清“变多”和“变多”。

神奇了。

数学世界的趣味遨游:数学世界漫游指南(1)

再仔细回想一下,马戏团的小狗也会算术,一只憨态可掬小狗,摇摇摆摆的选择出正确答案,然后跑到主人那里索取食物,还有大象也会用鼻子做算术。

动物是先天会数学还是后天被“教”会的?

1964年,数学家卡穆斯(H.KALMUS)在世界最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第202期上,发表了篇论文《动物也懂数学(Animals as Mathematicians)》。他在论文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动物也懂数学,只是因为他们不能说话,无法书写,不能表达,所以大多数人不承认动物也懂数学而已。

而科学家可以设计试验,让动物们展示了他们世界里的数学,比如让黑猩猩数出箱子里的香蕉,以至于让马戏团的动物看上去更聪明等等。

数学世界的趣味遨游:数学世界漫游指南(2)

但是人类教会动物的只是表达,数学其实早已根植在动物们那此本能里,它们能轻松地分辨“大”、“小”和“多”、“少”,甚至于“变大”、“变小”和“变多”、“变少”。是激烈的生存让它们进化出了这样的本能。

数学世界的趣味遨游:数学世界漫游指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