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抖音,点击“同城”,很多朋友都会刷到一个特别爱讲故事的“月亮姐姐”。月亮姐姐操着一口流利的长治方言,每一条视频都会讲一个长治古建筑的小知识,视频时间不到一分钟,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儿——为啥老房子冬暖夏凉?城隍庙屋顶上的小套兽是用来干啥的?夹道巷的小房子多“切特”(长治方言,可爱,漂亮),房檐上还雕着一个小寿桃,知道啥意思不?月亮姐姐的名字叫崔琳,一个热爱古建筑的70后,她的抖音作品大多边走边拍,“我见,我证,我记录“,崔琳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短视频时代,用自己特有的视角记录,传递着长治古建筑每一个美丽的细节。

北京古建筑的浪漫(独家崔琳)(1)

1·一个讲述者·

采访崔琳时在3月底。那时,春天虽然迟到,但空气中泥土翻新的味道和路旁刚刚绽放的玉兰花令人满心欢喜。在潞安府城隍庙如约见到崔琳,我们走进这座四周满是喧嚣,院内却宁静如水的元代建筑,细细聆听她和古建筑的故事。

“我2017年才真正开始研究古建。那一年,在法兴寺听过张宇飞老师的解说后,我的生活仿佛打开了一扇门,走进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圣殿,找到了心之所属。”那一年,崔琳还认识了一大帮同样对古建筑充满热爱的朋友,他们一起踏上了古建筑寻访之路。走在这条路上,崔琳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的含义,一座座深藏于乡间的珍贵古建令她目不暇接,让她大开眼界。但刚刚走进这座圣殿的她,还是一片茫然。从主体建筑的斗拱、梁架、雕刻、塑像到碑刻、诗词,古建里的角角落落都是看点,但怎么才能看得懂,看出好,悟出道?崔琳开始“疯狂”地学习,她聆听专家的讲解,记住每一处细节,查阅资料,不厌其烦地询问,记录,再研究,再翻阅资料,反复,再反复,行走,再行走,艰辛的旅程中,崔琳逐渐擦亮了眼睛。

2019年,崔琳在抖音上注册账号,希望将更多古建筑的知识通过短视频记录、传播。她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叫《爱是一棵月亮树》,于是“月亮tree”就成了她抖音里的名字,她发出了第一条视频:“大家好,我是月亮姐姐。今天,我来讲讲上党门吧。”尽管录制这条视频时,崔琳还有点紧张,但是反馈却特别好,粉丝们留言:“第一次听人这么讲上党门,简单有趣,还记得牢。更新啊,月亮姐姐。”

至今,崔琳在抖音平台上发出了365条视频,收获了3.7万粉丝,27.7万的点赞量,短视频平台给了崔琳和古建筑更多的机会,“记录,讲述,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我们的历史,知道我们的文化。”

崔琳刚开始拍摄短视频,是“犹豫和忐忑的”。但粉丝给了她越来越多的自信,现在她越来越自如,越来越能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的工作非常非常忙,所有的视频几乎都是走在路上遇到就拍。这也能说明咱长治的古建筑资源是多么丰富。”为了让短视频有更多流量,崔琳每条视频的时间都控制在1分钟内,“拍一个点,讲好一个事儿,大家看着不累,我也轻松。”崔琳也尝试过用普通话拍摄,效果却远远不如长治方言,“粉丝们留言,说长治的建筑就得咱长治的方言,听着才有味儿。”

滋味悠长的乡音,蕴含着古人智慧与传统文化的建筑,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点开崔琳的视频,与历史交错而过,也许只是刹那,却回味绵长。一位粉丝评论:“每天上班都会路过你视频里的这个建筑,忽然发现,自己的苟且竟然是古人的诗与远方。”崔琳说:“这就是古建筑的魅力吧,能带给很多人思考和沉淀,作为一个讲述者,我很自豪。”

北京古建筑的浪漫(独家崔琳)(2)

2·一个守望者·

崔琳的抖音账号头像是她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她身穿长治市文明守望志愿者的绿色马甲,站在绿色的田野中,遥望着远处已经破损却珍贵无比的金代建筑。

崇敬,惊叹,懊恼,惋惜,是崔琳在寻访古建筑时常常经历的心情。“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寻访,你无法想象,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有多少散落在各个村落的古建筑。国家文物局对地上文物保护修缮的顺序是: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因此很多不在保护名单上的古建筑只能任凭风吹、日晒、雨淋,特别让人心疼。”2017年,崔琳和同样热爱古建筑的何艳军相识,他们一拍即合,想要发起成立一支团队,让更多人参与家乡文物的保护。2019年,长治市文明守望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中心正式批准成立,近300名文保志愿者,奔走在路上,尽己所能,保护这些珍贵的、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

崔琳告诉记者:“2019年,我们提出了‘文保员公益领养计划’,由个人或者团队出资,聘请文保员对文保单位进行日常守护。文保员每月工资三百元,平均看护一到两个文物建筑单位。爱心人士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为文保员提供一个月或者几年的工资。”这一年,崔琳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们还发起了“抢救古建撑伞行动”,“撑伞,就是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为年久失修的古建搭建彩钢瓦,避免雨水的浸泡。”两年来,崔琳和伙伴们联合文物部门、村委会,发动爱心人士捐款,为近30处乡村古建撑起大伞。

回忆几年来和志愿者伙伴共同走过的路,崔琳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从2017年到今天,她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献给了古建筑,她不化妆,很少添新衣,只要有钱就买建筑书籍。“长治的古建筑有3000多处,我们尽管非常努力,也只是寻访了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建筑是上党地区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走进一座古建筑,看到的是它的建筑材料和风格,感受的是人们在这些以古建筑为主的历史空间环境中生活、活动而演绎出的平凡而又生动的故事,这些使人终生难忘。他们是活生生存在过的,我们的现在由它延续而来,这是多么令人感动。”

3·一个传承者·

崔琳的短视频有一句标志性的话:“哎,你接(长治方言,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干甚用类?(长治方言,做什么用的)”这句话其实是崔琳在做文物义务讲解员时的一句口头禅。可能受了爷爷从小爱讲故事的影响,崔琳在做古建筑讲解时,非常喜欢用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一个看似枯燥的古建知识。

古建筑代表着什么?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基因,我们的历史,古人的智慧。除此之外呢?崔琳认为,它还应该是每一个孩子的骄傲。近两年,崔琳常常会被邀请到中小学做演讲,介绍长治的古建筑。她发现,虽然生活在这个城市,但是很多孩子却对长治的古建知之甚少,“每天走过上党门,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个啥;天天都走长子门桥,孩子们不知道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孩子们觉得写作文没素材,这么多素材就在身边,可谁让他们知道呢?”

这是寻访、研究古建筑多年来,崔琳逐渐意识到的一个问题——“传承”。“我们要把古建保护好,接下来呢?保护的意义除了研究,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的信仰,怎样的生活。”孩子,就是传承者。所以,崔琳坚持用讲故事的方式拍摄视频,演讲,她也希望更多的孩子都通过她的讲解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它不仅仅是一栋房子,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曾经是我们鲜活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杨亚娟 图片: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