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墨子连山的文章不是总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谁做到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谁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谁做到了

转墨子连山的文章

不是总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以上四句叫“横渠四句”,建议大家把这四句背下来,再有人问你信仰什么的时候,直接甩他脸上,这不比什么“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这种农村老太太唠的嗑强多了吗?

当然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如果嫌这四句年头短,沉淀的底蕴不够,还可以再背四句,“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论语》中记录的孔子的话,这个底蕴如何?

如果还嫌不够,那就再背四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尚书》记录的尧舜禹禅让时的嘱托,号称中华文化之十六字心法,这个底蕴恐怕足够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显摆一下了吧?

中华文化中最提纲挈领的三段话,偏偏都是“四句教”,你说巧不巧?

其实要说巧,也不巧,这三段话归根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1、所谓“为天地立心”,是说天地本无心,有了人之后,人有心,天地因为人所以才有了心。而人为天地所立的心就叫做“道心”,简称为“道”,也就是孔子说的“志于道”,当然老子、《周易》也是这么说的。

有人说,你这不是唯心主义吗?还真不是,这句话只停留在“认识论”层面,并不涉及“本体论”,所谓的“道”,就是人类认知能够为宇宙万事万物建立的那个完美模型。

那又有人说中国人没有“本体论”?

中国人不但有本体论,而且对本体论早有“定论”,叫“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意思就是本体不可知,所以也不可议论,这就是最终答案,所以中国人不去谈唯心还是唯物,中国人只在“认识论”层面“为天地立心”。

2、所谓“为生民立命”,说的是“人心”,也就是要让人心“居于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帮助人民构建价值观。不具备价值观的人是小人,小人都是墙头草,没有主心骨,“立”不住。只有当一个人构建起了完备自洽的价值观,价值观得出了一个关于人生的终极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才叫做“命”,古时候叫“天命”,现在叫“使命”。有了使命我们才能用尽一生去追求,才不会犹豫不决,才不会彷徨不前,才能够“虽千万人吾往矣”。

3、所谓“为往圣继绝学”,说的就是“依于仁”,就是以“仁”为标准,不断打磨个人的价值观,也不断迭代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那个“仁”就是就是方向,就叫“中”。“时中”就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4、所谓“为万世开太平”,说的就是“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这就是“游于艺”的目的。如果读经典读出来的都是“大道理”,那说明咱们真的没读懂。中国人的经典从来都在强调“学而时习”,那个“习”就是实践,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从来都强调“知行合一”,知了未行便是不知。

什么叫“中庸”?“中”的标准就是“仁”,“庸”则是“用”,是时时刻刻、千秋万世的“中用”,不实践怎么才能中用呢?所以孔子说“游于艺”,不但要具备付诸实践的才能,还要在领域内追求极致,做到“游”,也就是“游刃有余”。唯有如此,才是“君子不器(而无不器)”,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这不叫信仰,那什么才能叫信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