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往山上一步一步的走,雪从天上一点一点的下,我和雪约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是同一个母亲,但我们的命运却不一样。命运好的做了喇嘛,我的命运不好去了远方。
——《冈仁波齐》
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一经上映,便引发了热议。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演员大咖,也没有明星大腕儿,影片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讲述了藏传佛教信徒为了去冈仁波齐转山朝圣,一路磕长头,匍匐前进的故事。他们中有自感罪孽深重为减轻罪孽的屠夫;有怀着身孕恰逢冈仁波齐神山本命年的孕妇;有老人,有小孩;有胳膊残疾的年轻人。总之这个集聚了各个年龄段的大家庭就这样上路了,开始了他们的去拉萨去冈仁波齐的转山朝圣之路。
冈仁波齐作为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每年都会有无数的信徒来这里转山、跪拜、朝圣。这座海拔达到六千多米的神山,能在特定的时间接受太阳光照,使整个山峰呈现金色,宛如一座金字塔一般。所以不止是藏传佛教,甚至是印度教等等都视其为神山,将到冈仁波齐朝圣转山视为毕生最大的信仰。
有人觉得这部影片拍的很好,真实的反应了藏传佛教信徒的崇高信仰,和为了信仰付出一切的大无畏;也有人说这部影片很装很假,批判导演在卖信仰,觉得磕头朝拜是很愚昧的行为。
关于信仰,当然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关于善良,当信仰成为一种善良,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对于灵魂的荡涤,我们就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
他们不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男人还是孕妇,对于磕长头朝拜都视为最神圣的事,没有任何的偷懒,也没有任何的敷衍,一步一个脚印,三步一拜,有时甚至将生活物资车先拉到路的前方,再返身回来,将没有磕头走过的路重新磕头一次。可能有人会觉得很傻,很天真,但是我认为在他们的心中,信仰是不能有一点的杂质,不能有一丝的懈怠。
对张杨导演而言,拍《冈仁波齐》就像一场灵魂的洗礼;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西藏拍电影是他酝酿已久的人生理想。
看了这部影片不禁让我想起了《西游记》,小时候看《西游记》就对唐僧有太多的不解,明明有三个神通广大,腾云驾雾的徒弟,却还要自己一步步的走到天竺,历经十四年?观音菩萨说长安距离天竺有十万八千里,然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也正好是十万八千里,何不让孙悟空背着唐僧,腾云驾雾只需一个筋斗,便可省去这十四年的风餐露宿和艰难险阻。
然而唐僧真的会不知道这些吗?他当然知晓徒弟的神通广大,但是他不可能借助徒弟的力量到达西天,他压根想都没想过,因为求取真经,普度众生是他的信仰,信仰是纯洁的、是干净的,不允许有任何的污点,只有经历了痛苦,方能知道众生之痛苦。
所以我从一个去过西藏,亲身经历过,目睹过信徒僧侣磕长头匍匐跪拜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可称为信仰之名的佳作。
两千多公里的路,历时一年多时间,他们用膝盖和脚步丈量朝圣的路。他们虽然破败不堪,浑身泥泞,但是他们的眼睛是清澈的,心是明亮的,因为他们有信仰。信仰是伟大的,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也钦佩他们可以为了信仰,忍受着肉体的无尽苦难的这种意志。
因为有共同的信仰,他们才分外惺惺相惜。这个汇集了各个年龄段的队伍一路上各种状况都遇到了,大雪、山体滑坡,、生活故障等等。有信仰也团结,就像一个家庭。他们迎接了新生命的出生,丁孜登达是第一个去冈仁波齐朝圣的人;杨培晚年的逝去,在自己心心念念的神山脚下。从出生到逝去,展示了人一生的缩影。
个人认为,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也就是导演要展示给我们的最大的寓意,引发观影者最大的瞎想的就是关于信仰的探讨。
一直以来,有些人对信仰这个词都有些或多或少的误解,更甚至有些人会将信仰跟迷信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一种愚昧的,陈旧的陋习。其实不然,信仰,说通俗一些,就是希望,是灵魂的一种寄托,人无信仰,就好似没有灵魂的躯壳。就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信仰共产主义的先烈,正是有着坚定的信仰,才能刀斧加身而临危不惧,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只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反之,那些缺少信仰的,只知道溜须拍马,争做墙头草,虽金玉其外,然却败絮其中,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遭人唾弃。因此,我们既要尊崇唯物主义,但同时也要具备坚定的信仰。
这部影片就是以通过平凡的藏传佛教信徒所展示出的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神山的信仰,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了信仰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何况只是劳苦其身呢。
人生天地间,就该有信仰!其实我们都一样,我们的一生倾其所有,不就是为了活一场值得的人生吗?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