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

20年前一个女孩和丹顶鹤的真实故事唱哭过无数人。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保护区的爱鸟,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2)

如今,徐建峰女儿又回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她说:“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3)

一家人一群鹤的生死相守

在广袤的黑龙江大地上,嫩江宛转南流,河之东岸有一块夏如翡翠、冬如白玉的大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扎龙湿地是同纬度地区景观最原始、物种最丰富的湿地自然综合体。这里以栖居繁衍着自然的精灵——丹顶鹤,闻名于世。

全世界丹顶鹤仅有2000只左右,目前扎龙有400多只,每天数百只丹顶鹤在天空中展翅翱翔、在溪水中觅食。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4)

“保护区建立之初,这群鹤也曾处境濒危。”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王文峰说。据记载,1975年建区之初,丹顶鹤总数仅140只左右。

丹顶鹤一身傲骨又极其敏感,人们根本无法接近,保护工作一时不知如何着手。大家发现,当地有一位渔民徐铁林,身怀绝技,他曾经多次遇到受伤的丹顶鹤,救回家养好伤又放飞。

“老徐一家与鹤相邻相依,索性就请他参与了管护工作,最初保护区的牌子就借挂在他家。”王文峰说。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5)

这是扎龙第一代养鹤人——徐秀娟的父亲徐铁林工作时的场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老徐和伙伴们艰难跋涉在沼泽中,在2100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香港面积的保护区内,几乎摸清了每一处鹤巢。大家慢慢发现,“人工孵化 野外散养”的“半野化”保护方式,成活率最高,野性保持最好,而且幼鹤自然地就跟着成鹤南飞了。

当时他们还不知道,后来多个国际组织试图人工重建鹤类迁徙均告失败,扎龙“土办法”成为唯一成功范例。

跟着爸爸的脚步

徐家长女叫徐秀娟,从小就跟着老徐在火炕上孵鹤,大家亲热地叫她“娟子”。照片上,娟子略显黝黑、牙齿益显雪白、眼神格外清澈。她呵护的鹤,每年都会飞往江苏盐城越冬。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6)

1981年,因当地中学高中停办,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

1986年5月,徐秀娟突然接到盐城邀请,共同创建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娟子二话没说,怀揣着3枚丹顶鹤蛋就出发了。她一路用体温暖着,奔波了3天3夜,终于来到黄海之滨。

当时,丹顶鹤人工孵化还属世界前沿课题,即使在亲鹤的羽翼下,温度稍有变化,也会胎死壳中。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娟子究竟付出多少情感,才有了世界首次在越冬地人工孵化丹顶鹤成功。更令人惊奇的是,小鹤格外强壮,比正常周期提前20多天展翅飞天。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说,这是“爱生奇迹”

淘气的幼鹤玩高兴了,很容易“走失”。1987年9月15日,又有幼鸟飞走未归。徐秀娟整整一天在芦苇荡中蹚水寻找,心力交瘁。 第二天一早,娟子说听到了“宝贝”的鸣叫,没顾上吃饭就又出门了。不想从此永别,她终因疲劳过度,淹没在沼泽里。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7)

秀娟的故事,不仅被谱写成歌曲,还走进了中学的英语课本。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8)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song “The story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It is about a girl called Xu Xiujuan.

你有没有听过“丹顶鹤的故事”这首歌?它与一位叫徐秀娟的女孩有关。

Xiujuan was born in Zhalo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1964. Her father's job was to look after red-crowned cranes. Xiujuan started helping her father when she was young. She soon showed a great love for these white birds. She became good at raising them.

秀娟 1964 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她父亲的工作是看护丹顶鹤。秀娟从小就帮父亲一起照顾它们。她非常爱这些白色的鸟儿,并很擅于照料它们。

When Xiujuan was 21, she got a job at a nature reserve in Jiangsu province. She enjoyed taking care of the baby cranes. If a bird became sick, she took good care of it and stayed with it every day until it was strong enough to fly again.

当秀娟 21 岁时,她在江苏省的一个自然保护区找到了份工作。她一心投入到照顾小鹤宝宝的工作中。如果一只鸟儿生病了,她会寸步不离陪在它身边,悉心照顾,直到它强壮起来能够再飞起来。

In September 1987, one of the birds went missing. The workers in the nature reserve looked everywhere, but no one could find it. Xiujuan was very worried. She looked for it day and night for two days. On the second night, while she was looking for the missing bird, she fell into a river and died. She was only 23.

1987 年 9 月,有只鸟失踪了。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到处寻找,但没有人能找到它。秀娟很是担心,她连续两天夜以继日地寻找它。第二天晚上,当她正在寻找失踪的鸟时,滑进河里牺牲了,年仅 23 岁。

Later, a song was written in memory of Xiujuan. Though Xiujuan died young, people always remember her when they hear the song or see a red-crowned crane.

后来,人们写了一首歌来纪念徐秀娟。虽然秀娟英年早逝,当人们听到这首歌或看到丹顶鹤,总能想起她。

接过爸爸和姐姐的接力棒

老徐夫妇忘不掉娟子,更放不下这群鹤。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叫徐建峰,小名“峰儿”。当时,小伙子已退伍转业进了齐齐哈尔市的大型国企。1997年,经父母反复劝说,峰儿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扎龙,接过了接力棒,一干就是18年。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9)

这是徐秀娟的弟弟徐建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场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同事们说,建峰“恨活”,有事干不完不下班;建峰养鹤比养孩子还上心;建峰“怕他爹”,鹤病了,治不好不敢回家。

有一天,突发暴风雷电,惊飞了几只幼鹤。徐建峰立刻追了出去。风把苇子都刮伏在水面上,滚地雷像火球一样在水面上滚来滚去。然而,建峰一步一“刺溜”地带头冲了上去,把鹤抢救回来。看着他浑身滚得像泥猴,领导后怕地说:“你不要命了?”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0)

这是徐秀娟的弟弟徐建峰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场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娟子姐走了以后,周围人发现这个东北汉子变得沉默寡言。让人不解的是,他有时会拿出自己的工作证,出神地看上一会儿。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1)

2014年4月,又是丹顶鹤繁育孵化的关键期,徐建峰发现湿地核心区内有个鹤巢,小鹤马上就要破壳,但那个春天异常干燥,附近时有“荒火”。“可别把鹤巢给烧了。”徐建峰扔下一句话,只身前往看护。4月18日,领导接到了徐建峰的请假电话,说可能赶不回来开会了。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徐建峰因摩托车失控,一头扎进了沼泽

在徐秀娟牺牲27年后,徐建峰又献出了生命,年仅47岁。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2)

爷爷、姑姑、爸爸和徐卓

徐建峰牺牲的那一年,女儿徐卓正在东北农业大学学园艺。这位平时的乖乖女坚决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转学到姑姑曾就读的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学校有意保送她读研,然而,徐卓却放弃了。去年8月,她告别北国名城哈尔滨,毅然回到了扎龙,再次接过了接力棒……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3)

这是徐卓的笔记本(8月17日摄)。徐秀娟烈士的侄女、徐家第三代养鹤人徐卓接过了爷爷、姑姑、父亲的接力棒,毕业后回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新华社记者 梁冬 摄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文波告诉记者:“目前,扎龙已建成世界最先进的丹顶鹤繁育基地、最优良的基因库。老徐一家是扎龙人、齐齐哈尔人、黑龙江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代表。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4)

老徐夫妇说,他们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十月送它们离去,春天迎它们归来。

走过这片芦苇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走过这片芦苇坡)(15)

每当残雪消融,每当丹顶鹤“呦呦”鸣叫着飞过村庄,两位老人知道,他们的娟子,他们的峰儿,他们的孩子们,又回来了。

来源: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王瑜、罗京湘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