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是诗歌题材中非常重要的诗歌。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激昂慷慨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豪迈,再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难酬,边塞诗以其独一无二的磅礴气韵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报国情怀,提振了民族精神。

“边塞诗”源于《诗经》。《诗经·小雅·出车》中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诗经·大雅·江汉》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写出了历代统治者对国家疆域派兵驻守、守土有责的气魄,反映了将士们从军出塞、驻守边疆的真实生活。

汉朝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以及“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等具有家国情怀的边塞诗篇。生活在汉文化盛行的元好问,在《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中写道:“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戍边卫国不是儿戏,诗人的担忧已在笔端。

王昌龄为什么要写这首边塞诗(这两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家国情怀)(1)

至唐代,边塞诗的质量、数量、气象都达到了巅峰,从唐朝之前的二百多首发展到了二千多首。立功边塞,是盛唐文人戍边立功的一条重要途径。边塞仗剑天涯的生活,大漠雄奇壮美的景色,以及完全不同的人文环境,最能引发盛唐文人的情感共鸣。

唐代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熟发展乃至繁荣都在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昌龄、岑参、高适等诗人无一不写边塞诗。

李白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王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为什么要写这首边塞诗(这两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家国情怀)(2)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青年时代的王昌龄漫游边关,“出塞复入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对边塞状况和戍边士卒的情况十分了解,他跟将士们一样,厌倦边境烽火,渴望太平盛世。

唐朝是一个有着尚武精神的国度,疆域辽阔,国家富足,然而只要是战争,就会给国家带来损失,给百姓带来不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之铿锵有力,气势浩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他还有一组以乐府旧题做的《从军行七首》,其中第一首和第二首,除了写出男儿铁血尚武外,还有铁血柔情。

王昌龄为什么要写这首边塞诗(这两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家国情怀)(3)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第一首诗的写法非常独特,明明写大漠边关,作者却用“海风”,实则是指沙漠瀚海中的咧咧秋风。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分,诗人独自登上百尺高的烽火台,风沙猎猎,落日的余晖映照在边关。不知从何处传来羌笛声,在空旷悠远的边塞,这一曲《关山月》如此悲凉凄清,让人忍不住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和独在闺阁的妻子。

王昌龄为什么要写这首边塞诗(这两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家国情怀)(4)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视觉写景,为后两句以听觉抒情进行层层渲染。先是以“烽火”写出边关的战事,其次以“黄昏独上”渲染离别之情,随后以“秋”字烘托相思。在安静的黄昏,征人独上高楼,望向故乡,勾起心底无限回忆。偏在此时,笛声破空而来,在思乡的情怀激荡起无数涟漪。而远方的那个她,一定也在隔空想念。

王昌龄在《江上闻笛》中说:“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笛声悠悠,最能勾起乡音乡情,在不同的时空,望见的是一轮明月,听到的是一样的乡愁。而此诗中的铁血柔情更是不一样的思念,征人未归,边关战火不知何时燃起,更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到妻子身边。这种情思绵延至第二首。

第二首诗的首句承接第一首诗中的笛曲《关山月》,此曲是横吹曲,也就是军乐曲,从笛声转换到琵琶曲,随乐起舞的人心里也一样装满思乡之情。同样的《关山月》,此时听起来都是旧日之情,往事历历在目。

王昌龄为什么要写这首边塞诗(这两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家国情怀)(5)

第一句到第三句,写听到音乐引发情感的波涛。与家相距万里,这此起彼伏的乐声撩拨了心弦,引起了共鸣,勾起了乡愁。不如不听也罢,但是又做不到,因为只有这无尽的乐音能穿越时空,把对家乡的思念带回到家人身边。

前三句因乐动情,思念的情感达到了高潮,第四句“高高秋月照长城”,顺势而收,像是波涛汹涌的海面瞬间风平浪静。一轮秋月,朗照长城,此时的边塞如此安宁,熄灭了战火的边塞,月光如水,思念如海。如果没有战争,如果每一天的月光都如今天一般清澈明朗,朗朗乾坤,百姓安居,天下太平,该有多好。

王昌龄的边塞诗,数量不多但内涵丰富,他善用七言绝句,语言明畅,刻画心里惟妙惟肖,创造出了雄浑壮美的诗歌意境,为我们展现出盛唐边塞壮阔的场景,即有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也讴歌了将士们清除边患、保卫和平的战绩,写出了铁血中的柔情,男儿爱国也爱家,这不就是家国情怀吗。

王昌龄为什么要写这首边塞诗(这两首王昌龄的边塞诗充满家国情怀)(6)

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因此唐代诗歌的字里行间,也流露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尤其是边塞诗。王昌龄善于把握边塞“关山”和思妇“闺阁”之间意象的内在联系,男儿在边关为国戍边,为国而战。妻子在闺阁为家守望,期盼团圆。

两种情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两种情结,前者守卫国家民族,守卫国土国威。后者守望家园故土,守卫爱情亲情。这铁血中的柔情,就像明月下的长城,肝胆相照,只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没有战争,才会岁月静好。

#头号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