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唐玄宗治国前期励精图治,大力革除弊政,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相,使得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也达至鼎盛。

到了唐玄宗的执政后期,他把国政交给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每天只管奢侈享乐、沉迷酒色,不过于用“一盘散沙”形容他的朝政,也正是因为如此,壮大了群臣们的虚荣心和出现了勾心斗角的局面,最终引来了让大唐灭亡的“安史之乱”,所谓安史之乱就是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为主,下面说说安史之乱让大唐走向灭亡的全过程。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1)

安禄山进京以及有了谋反的资本

安禄山是一个混血的胡人,父亲是栗特人,母亲是突厥的巫婆,年轻时的安禄山长的白皙、俊郎,而他的邻居小伙伴史思明则是个长相丑陋的突厥混血儿,两人不仅聪明,而且还会说多种民族语言。

但是后来因盗窃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逮捕,节度使是唐朝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本来那时候盗窃的人是要被乱棍打死的,但是张守珪却把安禄山和史思明放了,原因是两人身体强壮和通懂多种民族语言,是镇守边疆克敌制胜的人才,于是两人就这样成了张守珪帐下的敢死队人员,之后替张守珪屡建战功。

张守珪高兴了便收安禄山为养子,安禄山从此非常的洋洋得意,直到有一次战争中因为轻敌而全军覆没,张守珪把他押到京城,唐玄宗心想张守珪没直接杀死安禄山,是因为舍不得,所以唐玄宗留了安禄山一条命,这是安禄山第一次进城,也是第一次见到唐玄宗。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2)

捡回一条狗命的安禄山从此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张守珪获罪贬官,而安禄山坐到了平卢节度使的位置,因安禄山的优秀表现,玄宗皇帝把更多的权利送到他手里,连一贯嫉贤妒能的宰相李林甫也对他没有防备之心。

公元前747年,安禄山又一次见到唐玄宗,那年的他已经是45岁的发福中年大叔,不过跳起舞来依旧是个灵活的三百斤胖子,唐玄宗问安禄山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了什么!安禄山便回答肚子里装的都是赤胆忠心,安禄山这么一说唐玄宗就更高兴了。

吃到甜头的安禄山更加的得寸进尺,居然提出要认杨贵妃为干妈,其实杨贵妃才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但是被唐玄宗认可了,之后安禄山每次进宫都要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玄宗问他这是为何!安禄山说这是胡人的礼仪,先敬母亲,后敬父亲。

其实谁都看得出安禄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政治投机,不过杨贵妃也是欣然接受,后来还给安禄山过了四十九岁生日,杨贵妃还称安禄山为绿儿,而唐玄宗是因为看中了安禄山的本事,帮他看守好被称为河朔的黄河以北地区,那里多为胡人居住,因此朝廷的官臣总被欺负和驱逐,而安禄山不仅是胡人,也是个比土匪还要土匪的人,绝对是不二的人选。

安禄山上任后战功累累,地位也越来越高,也成为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拥有兵力二十万,占全国边防军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这时的他已经有了谋反的资本,但有资本也不一定就谋反,直到和杨国忠发生摩擦。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3)

安禄山和杨国忠的勾心斗角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哥哥,本名杨钊,国忠是唐玄宗赐给他的,杨国忠出身卑微、品行不佳,但是靠着杨贵妃进了宫,而唐玄宗看上的是杨国忠的理财本事,因此担任了户部官员,而杨国忠上任后解决了前面一些官员都解决不了的国库不足的问题,因此一路攀升,连李林甫都奈何不了他。

杨国忠的权利和野心越来越大,直接的影响到了李林甫,两人的关系从狼狈为奸到反目成仇,势必要一决雌雄,公元前750年,杨国忠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下一个直指李林甫,而李林甫抓住机会将要反击时却病逝了,李林甫死后被杨国忠诬以谋反罪,唐玄宗下令打开棺材把所有的陪葬品夺走,自此杨国忠当上了首相。

但是安禄山却不高兴了,安禄山一直以来怕的人就是李林甫,而且是那种由衷的畏惧和敬佩,安禄山认为李林甫才是大唐帝国的顶梁柱,而唐玄宗就是个看风景的老头子,没有了李林甫,长安城就会变得满城风雨。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4)

其实安禄山早已将大唐帝国看的一清二楚,皇帝慵懒、官员欺瞒、中央军久违战场,最让人不思其解的是连杨国忠这种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都坐上了首相的位置,他心想这样的帝国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杨国忠也对安禄山恨之入骨,因为他知道安禄山一直以来惧怕李林甫,而自己是一直和李林甫对着干的,而这样一来安禄山应该惧怕自己的,可是如今却看不起自己,想到这里杨国忠决定给安禄山一点颜色瞧瞧,自此一有机会他就跟唐玄宗讲安禄山要谋反,如果召他进京肯定不敢来。

不过安禄山一召就来,公元前754年,唐玄宗最后一次见安禄山时,安禄山哭的死去活来,安禄山说自己有了皇上的恩宠才有今天,如今却要死在杨国忠手里了,唐玄宗听后非常可怜安禄山,说要给安禄山赏钱封官,但是都被杨国忠制止了。

而此时的局面已经到了帝国分裂的地步,杨国忠集中了行政、人事和财政,而安禄山是最有力量的边将,只有唐玄宗还在执迷不悟,唐玄宗认为这只是两人之间的一点矛盾而已,总比两人结党好,第二年二月,安禄山派副将进京,提出要把节度区的汉人将领换成胡人,杨国忠认为这是安禄山谋反的铁证,但安禄山的要求被唐玄宗满足了,

杨国忠只好提出将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换成可靠的汉人,这样既保全了安禄山,也保全了帝国,但是唐玄宗同意后又反悔了,派一个宦官去范阳给安禄山送礼,而安禄山也演了一出大表忠心的好戏,让宦官满载而归,唐玄宗看后对安禄山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安禄山的一片忠心无需质疑,并下令从此以后谁也不能再说安禄山谋反。

杨国忠只好自己去查证据,杀了安禄山的浅在线人,安禄山马上也知道了,因为他的长子安庆宗在长安是人质也是卧底,安禄山非常害怕下一个被杨国忠杀害的就是自己的长子,因此只能选择加快谋反的步伐。

公元前755年,安禄山挥师南下,向大唐帝国发出挑战,理由是诛杀祸国殃民的奸相杨国忠,自此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5)

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平叛

当安禄山起兵的情报传来时,已经71岁的岁唐玄宗只是草草看了一眼,还对杨贵妃说又有人告你的绿儿谋反了,谁会想到一直替他驻守边疆的安禄山会反叛呢!

安禄山的反叛是精心策划的,而唐玄宗是在安禄山反叛的第四七天才相信这是事实,杨国忠也在为自己的判断变成事实而洋洋得意,他对唐玄宗说叛乱的只有安禄山一人,其他人不会响应,过不了几天安禄山的人头就被送到行宫。

帝国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唐玄宗面前夸下海口,说砍下安禄山的人头指日可待,可结果是两人屡战屡败,导致陈留失守、洛阳沦陷,最后两人也被唐玄宗派人赐死,那么大敌当前,靠谁抵挡来势汹汹的安禄山呢!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6)

唐玄宗想到了哥舒翰,他把保守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交给了哥舒翰,而哥舒翰也是杨国忠的一张王牌,也和安禄山及其族兄是死对头,不过唐玄宗不知道此时的哥舒翰因为纵欲过度而在浴室中风,卧床不起,好在接到命令后哥舒翰坚持出战,唐玄宗也给了他20万兵马守住潼关。

这个中风的哥舒翰居然旗开得胜,击退了侵犯潼关的安禄山次子安庆绪,为不安的帝国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是杨国忠却反目了,公元前756年三月二日哥舒翰逼着唐玄宗杀死了安思顺,原因是私通安禄山,谁都知道这是一起冤案,可是杨国忠却不能营救。

与此同时军中反杨国忠的声浪越来越高,他们认为安禄山的谋反就是杨国忠造成的,因此杨国忠怕哥舒翰反过来对付自己,而杨国忠也知道如今能对付哥舒翰的只有安禄山了。

此时的战况是对安禄山不利之局面,大唐两位将军带兵在黄河以北地区频频告捷,人民也进行敌后抗战,安禄山死党史思明被困,范阳和洛阳之间的通道被切断,安禄山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之后安禄山放出消息说自己驻守陕郡的叛军不足四千,而且多为老弱病残,根本不堪一击,哥舒翰一眼看出是骗局,上书朝廷这是安禄山的陷阱,只要坚守阵地,敌军肯定会起内讧,到那时在一网打尽。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7)

不过唐玄宗和杨国忠却不这么想,特别是杨国忠就希望哥舒翰和安禄山能决一死战,好让自己渔翁得利,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再次出征,这次打了个全军覆没,自己还被安禄山俘虏,一年后被安庆绪所杀。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和杨国忠等人带兵逃往蜀中,不过杨国忠和杨贵妃在长安一百多里外的马嵬驿被杀死,原因是军队反目,认为杨国忠和杨贵妃在身边不安全,随时可能被敌军所杀,此时的唐玄宗犹如行尸走肉,他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只能看军队的眼色行事,因此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唐玄宗带兵前往蜀中,而太子李亨则被民众留在当地,唐玄宗走时民众就不让他走,说没有一国之君谁带他们平叛重建家园,唐玄宗只好留下太子救国救民,而他继续前往蜀中,一路上他建立了自己的流亡政府,有官员、有制度,和跟着他的一千三百多人一起到了成都。

其实这时候的太子李亨已经当了皇帝,太子留下后民心所向,都指望他平叛,所以太子高举义旗决定联合西北和华北的力量重整河山,来到灵武的朔方节度区之后,在留守官员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他急忙称帝也是为了领导平叛,而快点让唐玄宗回京,虽然支持他的官员寥寥无几,但是太子有这一步走对了。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8)

肃宗即位的消息一出,当月就有安禄山手下五千同罗将士向朔方投诚,大唐的京兆尹和长安县令则在西市率众欢呼,杀叛军数千人,然后浩浩荡荡奔赴灵武,接着李泌、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来了,他们带着平叛策略和精兵强将,这三个人对肃宗极为重要,有了他们大唐复兴才有希望。

郭子仪是最先担任朔方节度使的,之后成了中兴名将,从安禄山和吐蕃手里收复了两次长安,安史之乱一发生吐蕃也来趁火打劫,还抢占了长安城,郭子仪率兵打跑了吐蕃兵。李光弼更是用兵如神的太尉,曾不动一兵一卒吓跑史思明的500精兵,也让史思明的两名大将曾不战而降。

而李泌也想了一计可以直击叛军要害,有由肃宗、李光弼和郭子仪各率一军,从河北、河东和扶风交替出击,让敌人疲劳奔命于千里最后不战而溃,之后西北各军和李光弼联手直取范阳,叛军退无所归、人心惶惶、斗志全无,到那时唐军四面围攻、消灭叛贼。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9)

可是被肃宗否认了,他只想快点收复长安和洛阳,根本等不了那么久,也没想过范阳有多重要。

结果很无奈,长安和洛阳虽然已经收复,但是平叛时间却拖延了五年,最后洛阳也再次沦陷,而且安史之乱的最终平息靠的是叛乱集团的内讧。

公元前757年正月,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死,这一年唐朝的军队收复了长安,安庆绪从洛阳败退到邺城,之后安庆绪怕手下大将史思明不服自己,想要杀掉他,史思明率领八万军队投降肃宗,肃宗封史思明为归义王,并任命为范阳节度使。

肃宗对史思明不放心,准备要消灭他,不料消息被史思明得知,再次反叛,公元前759年,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762年,唐朝军队借回纥兵收复了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第二年又逃往洛阳,唐朝军队紧追不舍,最后史朝义选择自杀,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10)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

一、藩政割据

藩镇就是镇守一方、保卫中央的边防站,为了尽快享受胜利的成果,肃宗和代宗不计后果的封官许愿、招降纳叛,结果藩政的数量没有减少反倒增多,势力也没有减弱反而增多,到了第九任皇帝德宗时,全国有藩镇四十多处,大的辖地十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藩镇不再是边防年,而是相望于内地,可以是每个藩镇就是一个半独立的国家,可以想象有多乱。

二、朝臣内讧

安史之乱后朝臣们都在窝里斗,从宪宗到宣宗的半个世纪中,除少数洁身自好者和人微轻言者外,朝臣分成了两大派系,各自拉帮结伙,彼此互不相让,如果互相牵涉到人事安排,更不惜在御前会议上脸红脖子粗。

三、混乱的社会

其实这混乱的社会是必然的,战争的结束都会面临混乱的社会,安史之乱也不列外,因此也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百姓处在了无家可归的状态。

四、大唐灭亡

公元前880年,黄巢作为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带领军队进入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884年,黄巢在陈州之战中大败被杀,黄巢起义后基本上消耗了唐朝的国力,而黄巢死后,唐朝已经名存实亡。

安史之乱大唐为什么会衰败(深度解析安史之乱)(11)

结语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唐玄宗失败朝政下的群臣内讧,唐玄宗的执政晚期贪图杨贵妃美色,不管朝政之事,壮大了像杨国忠和安禄山两人的虚荣心,都想一家独大,出现内讧和勾心斗角之后便出现了安史之乱。

另外使唐朝灭亡的不是安史之乱,而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各种社会混乱因素,是这些因素一步一步的削弱了唐朝的国力,把唐朝搞的四分五裂,最后走向名存实亡的尴尬局面,而黄巢的起义更是加快了这种局面的结束而改朝换代。

参考资料:《唐玄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