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极一时的天后王菲被拍到在北京一胡同倒痰盂的照片,在广大吃瓜群众中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说掉身价,有人说为了爱情,而我比较好奇的是早晨起来,汲着拖鞋走在胡同里的是什么感觉?

会不会像热播剧《奋斗》里的向南杨晓芸两口子一样过得鸡飞狗跳?向南出去倒了痰盂顺道把早点买回来,如果杨晓芸不嫌弃,胡同里的日子也如这般差不多吧?

老北京最短的胡同(46种记忆中的胡同)(1)

《胡同的故事》被我翻了又翻,看得我直后悔当时去北京走马观花地过景点,没往胡同深处走一走,看得只想找个时间找个胡同住上一段时间,去听一听胡同里从早到晚的交响乐,去看看那些稀奇古怪、雅俗共赏的胡同名,晚上找个胡同附近的小酒馆,心安理得地坐下,要上二两二锅头,两盘小菜,再来盘爆肚或者十五个茴香馅饺子,感受书中作者们记忆中的小胡同。

大凡在北京住过的人,一旦离开了,就总会不断惦念它,惦念那里大大小小的胡同,以及那一扇扇门开向胡同的四合院。

《胡同的故事》精选四十六位著名作家关于北京胡同的散文,这些作家中,有的在胡同中居住了数十年,有些则只是于胡同中短暂居住。由于居住时长及在不同地区的居住经历等原因,他们对胡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情感,每篇文章都是从独特的视角讲述北京的胡同生活。

什么是胡同?

胡同,在北京是指街巷通称,据说始于元代,是蒙古语水井的音译,也是北京特有的。北京是一个四方四正的城,街道也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沟通这些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街道的,就是胡同。

胡同的名字

胡同的名字,就能叫你浮想联翩:元老胡同、府学胡同、校尉胡同、力学胡同、宴乐胡同、宝钞胡同、缎库胡同、屯绢胡同、灵境胡同、头发胡同、香饵胡同、豆瓣胡同、棉花胡同、帽儿胡同、绒绒胡同、麻线胡同、禄米仓胡同、龙爪槐胡同、麒麟碑胡同、大雅宝胡同、旧帘子胡同......

胡同的得名各有来源。有的得名于地形,如竹竿巷或羊尾巴胡同。有的标志着元明清时城市的布局,如羊市大街、猪市大街。有的是纪念人物的,如王大人或马大人胡同、无量大人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如手帕胡同、头发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原来叫小羊尾巴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叫大哑巴胡同,是因为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哑巴。

有一个胡同叫“百花深处”,诗意盎然,但是那里并没有花,一进胡同是一个公共厕所,不洁净的地方给了一个高雅的名字。

胡同的数量

胡同是北京的血管,究竟有多少条胡同,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有老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有名的胡同九百九,没名的胡同赛鹅毛”都可以看出北京的胡同数量的庞大。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不少胡同真的只能存在住过那里的人们的记忆中了。

胡同的四季、白天黑夜

大清早就有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江米小年糕”、叮叮当当的“锯盆锯碗的”。

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丝”,夏天是莲蓬藕和凉粉儿。秋天是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是”烤白薯真热乎“。

白天的胡同热闹有人气,而晚上的胡同则是安静的,从门窗里透出的光也让人感受到烟火气。

北京人儿: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汪曾祺在《古都残梦》中用“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羊”来形容胡同里的生活。而对于胡同里的居民,他这么说:

胡同居民的心态是偏于保守的,他们经历了朝代更迭,“城头变幻大王旗”,谁掌权,他们都顺着,像《茶馆里》的王掌柜的所说:“当了一辈子的顺民。”他们安分守己,服服帖帖。

睡不着眯着,真是北京人的非常精粹的人生哲学,永远不烦躁,不起急,什么是都“忍”着。

《胡同的故事》里每一个作者所讲述的记忆中的胡同都是他们对胡同的真情实感,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胡同里的人、胡同里的事、胡同的文化,还有对胡同消失的痛惜,让我们对胡同有了一个三百六十度认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北京的旧时光。

最后,还要说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也体现出了北京胡同的浑厚淳朴。藏青色的反印刷,没有多余的字,还有内里布面的手感,不多说,直接上图感受。

老北京最短的胡同(46种记忆中的胡同)(2)

如同有人说当你准备去某个地方旅行的时候,除了做旅行攻略制定路线计划外,还要看一看有关当地的书籍,这样的旅行才叫旅行,否则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旅游。

如果看了《胡同的故事》再去到北京,我想我会专门留出时间去串串曲里拐弯的胡同,看一看灰色的墙,透过门缝一窥四合院里的风景;感受冰心午夜梦回,记忆中有妈妈的胡同才是自己的家,给了老舍无数关于北京写作灵感的小羊圈胡同;还有史铁生出生、迷茫、遇到爱情的那片儿胡同,梁晓声的“长镜头”下的胡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