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考了98分回来你会不会开心?我觉得还不错吧,错失俩分蛮正常的。

不过有一位秦女士家长却一点都不开心, 还因此犯了严重的抑郁症。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重点班的小学老师,班上一半的孩子都考了100,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却考不到? 教得了别人家的孩子,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秦女士觉得自己很失败。

新闻一出来网友评论就炸开了锅。

“确实挺失败的,除了分数你发现不了孩子别的……”

“对孩子要求那么高,孩子要求你什么了吗?”

父母望子成龙的心切似乎可以理解,但很显然这位妈妈的焦虑已经过了度。对孩子100分的标准背后,是妈妈不能接受的自我期待落空:重点班老师家长,怎能接受我的孩子不是重点优秀学生?

可是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妈妈们知道吗?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1)

01. “在妈妈的眼里我看不到爱”

心理剧《爱上你 治愈我》中的王玲珑,从小就是在妈妈100分的标准下长大。每次考试如果不是100分就要被罚,95以上的罚抄错题五十遍,95分以下就抄一百遍。

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回玲珑只考了83分,妈妈就罚她跪了三小时搓衣板,跪到流鼻血扛不住才起来。玲珑说自己从小怕母亲的眼神:“在她的眼里我看不到爱,无论我多努力,我看不到一点点赞赏。”

长大后玲珑成为了一名海归精英,母亲却常常泼冷水说她这种好日子不会长久,因为中途女儿没有遵从母亲的期望继续读博。

后来因为融资失败,玲珑破产后陷入了抑郁和狂躁之中,医生诊断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从没被接纳过,只能选择不断用成功来证明自己。母亲每次来医院探望,都会引发一场母女俩之间的战争。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2)

玲珑告诉心理医生,自己一做梦就会梦到母亲在嘲笑自己。

母亲过高的期待和焦虑,成为了孩子一生的阴影,让她在失败的表象中无法找到自我,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02.“我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热播剧《小欢喜》中,宋倩为了自己心中的清华北大梦,辞了职一心一意督促女儿英子的学习。甚至在卧室开了一面玻璃墙,以便监视英子的举动。英子钟爱的乐高和航天,从来就不在妈妈的考虑范围内。任何与此有关的行为,最终都要沦为母女争吵的导火索。

在母亲的高压管控下,英子终于无法再承受。压抑到要跳海,控诉配不上父母的爱,看不到人生的希望。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3)

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自信乐观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备的重要品质。但现实情况却是——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出现了悲观、抑郁的表现。

而孩子们的悲观主要来自于:基因、父母的悲观、从父母老师那里得来的悲观型批评、无助感的体验。

因此,当孩子成绩及表现和家长心中的标准有差距时,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4)

03. 如何看待孩子的“坏”成绩?

积极应对孩子不够好的表现,我们不妨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和改善:

*不要比较

曾和邓丽君齐名的歌手陈美玲,相继把三个儿子都送入了斯坦福大学,一度成为家庭教育的佳话。在谈到孩子的教育时,她首先就提到,不要和别人家孩子去比较。

“孩子会没有信心,他的潜力也不敢让父母看到,自我肯定力非常非常重要……”

100分的孩子和90分的孩子,其实各有着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无条件接纳孩子,才能让孩子更自信地去发掘潜力。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5)

*放下焦虑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很多时候,家长的固执和偏见都来源于自身的焦虑。但与其在焦虑中去控制孩子的人生,不如多关注自我成长,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陈美玲在暂别歌坛之后,选择出国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面对他人的质疑,她怀着老二又继续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可以说,孩子们都是在母亲不断精进的氛围下长大的。

远离焦虑、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才更可能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6)

*有效鼓励

脑科学家洪兰认为: 改正孩子短处最好的方法,是放大他的长处;人有了长处,头就会抬起来了,有了自信,学习也就容易了。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个鼓励树的小工具。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画出记录孩子优点的鼓励树,让孩子看见一个丰富立体的自我形象。

平时我们还可以多运用有效鼓励的表达。与表扬不同,鼓励侧重客观事实的描述、努力的过程和充分地信任。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类型:

描述型: 我看见你昨晚在认真复习

感谢型 :谢谢你在学习上这么自觉,很少让爸妈操心

授权型: 我相信你的努力一定会获得进步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7)

*培养积极的解释风格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孩子们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哪一门考试考不好,就越来越不喜欢上这一门课。在家长和老师的批判下,甚至对学习全然丧失兴趣。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培养孩子积极的解释风格,才能引导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误区。简单来说,就是在分析问题时,我们不要将失败归于一些难以改变的因素。

比如孩子英语考砸了回家告诉爸爸:我就是学不好英语。 如果家长这样来分析:

“爸爸也没有英语细胞,看来咱都不是学英语的料啊。”

或者是直接否定孩子:“你真是笨到家了”。这种消极的解释风格更容易让孩子陷入悲观和否定。

但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待和解释:

“你只是听写这部分差一些,看来我们要多练一下听力了”。

帮孩子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做出积极的解释和建议,下一次的努力目标就会更明确,孩子才会愿意做出更多尝试。

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才能从失败中真正去获得前进的动力。

千万别让孩子考100分(只被允许考100分的孩子心里有多苦)(8)

坏成绩不是噩耗,是亲子沟通的试金石

如果你也还在为孩子的分数苦恼,不妨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一起积极去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