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逸夫师范学校何光明教什么课(宿州教育界历史上的天花板)(1)

赵汗青•刘欣华

我们对于王雪渔的了解不是很多,只是在宿州志上看到过他的简介。日前,见到宿州逸夫师范杨在同老师,听到他的一番介绍,我们才发现王雪渔原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历史地位应该是:宿州教育界历史上的天花板。为此,在油画家、表弟张见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去寻找王雪渔一生的踪迹。

天气晴朗,四野清明,四月的阳光洒在身上,有种暖洋洋的感觉。走在符离大道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澈的河水缓缓东流,阿娜多姿的垂柳缠着春风在轻舞,金灿灿的油菜花争奇斗艳,一望无际的麦田代表着丰收的希望,更有那雍容华贵的牡丹,在向人们展示着她的美艳。就连那不知名的小草也不甘落后,晃着她可爱的身躯向人们招手。我们好像置身于画中一般,不免感叹这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宿州逸夫师范学校何光明教什么课(宿州教育界历史上的天花板)(2)

符离镇境内有个黄山,据传,公元787年初春,16岁时的白居易登上山顶,放眼望去,黄淮大地,生机盎然,心潮澎湃,故写下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

王雪渔,就出生在这黄山北麓的王庄。

据了解,公元1872(同治壬申)年,王雪渔出生于一户殷实家庭。祖父王汝楠,号石亭,为清代拔贡(岁贡生);父亲王树棻,字继懂,号挹香,为清代贡生。雪渔先生为书香门第之后,谱名王光庭,配字荣棠,又字蓑渔,号雪渔。幼年由家教开蒙,后入私塾就读,光绪年间应试中秀才。1902年(光绪28年),由出任京官的亲戚邵氏推荐,以“庚子赔款生”身份,公费负笈东洋,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史地专业。1906年( 光绪32年),学成归国。

王雪渔留日期间,不仅潜心研读,学养深厚,还十分关心国事。目睹日本明治维新,兴办学校,而科学发达,国家富强,遂抱教育救国的大志。当时的清王朝腐败无能,饱受列强欺侮;国势积弱积贫,庶民水深火热。雪渔先生忧国忧民 ,怀有救国志向。在日本他接受明治维新的影响,又受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十分同情孙中山,遂参加了“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归乡梓后 ,决心兴办新学 ,培育人才,以期拯民艰纤国难。

时任宿州知州李维源亦为开明人士 ,对王雪渔积极筹措办学的义举,深表赞同和支持。同年,创办了正谊中学堂和幼幼两等小学堂,于宿城内“宿州培菁书院”和“习艺所”旧址上。这是宿州地区最早设立的学校。王雪渔先生任正谊中学堂的校长,又聘地方名儒邵道平为幼幼两等小学堂的校长 。这是宿州地区新式教育的滥筋 ;而正谊中学堂便是今宿城一中的前身。

宿州逸夫师范学校何光明教什么课(宿州教育界历史上的天花板)(3)

正谊中学初创,筚路褴褛,王雪渔先生凤兴夜寐,自筹款项,选址选师.身体力行,并躬亲执教。学堂虽然沿袭了培菁书院“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的精神 ,但雪渔先生开办新学 ,更注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 ,既开设国文 、修身等课程 ,讲述经史 ,传修齐治平之道 ,同时叉开设算学 、舆地 、英文 、博物 、理化 、理财和体操等课程。学堂规模不大,平行班仅有两班学生 ,但学生年龄参差不齐 ,大者20多岁,小者10多岁。许多人入学前都上过私塾,大的还参加过科举制度下的童试。由于辛亥革命废除了科举 ,断了以科举跻身仕途之路 ,只得进“洋学堂”以期深造,因此学生思想问题复杂。

王雪渔先生宵衣肝食,勤勤恳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宿县光复,依据新章,改州为县,王雪渔以老同盟会会员的身份被推为宿县议会议长。因其性情高洁,无心从政,故辞去议长职务。民国元年(1912)复办宿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同时在其家乡创立藏梅寺与丁集小学两所。

20世纪初期 ,地处皖北大地的宿县相当落后,无一家工厂 ,仅有一些私人作坊;广大农村也仅靠种田养蚕艰难谋生 。雪渔先生早在求学期间就寻思实业救国 。面临城乡一片凋蔽、百姓衣食难继的状况,他于民国七年(1918),在正谊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宿县蚕桑学校 ,后来增设农科,又更名为安徽省第四甲种农业学校(简称“四农”)。在该校《学则》中 ,雪渔先生明确规定 :

“本校遵照教育部实业学校令及农业学校规程办理 ,授以实业必须之智识技能 ,养成实用人才,以期振兴地方农业为宗旨 。”他更将这办学宗旨撰成 副简明扼要的槌联 ,贴在教学楼穿堂的两侧 ,上联曰 :“现在学什么将来做什么”;下联为:“将来做什么现在学什么”。学用结合,一日了然,既有现实性 ,又有前瞻性 。

学校开办之初 ,雪渔先生就着手建设实习基地,校内有实验楼 ,配制养蚕架 、寒暑表 、于湿汁、显微镜 、烘茧灶、绕丝机等教学设备。校外东关火 车站附近有桑园 40亩;东关观音堂 农场分设果树 、蔬菜和花卉等3个园 艺区,占地28亩;南关三里湾附近农场有麦 、豆 、棉等大田作物实验基地 ,占地120亩。

由于教学设施的逐步完善 ,学生有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场所 ,因此在1920年春季 ,学生就能进行养蚕 、烘茧 、抽丝和制种等一整套技能训练 。后来农场又添置了牛马等牲畜 、各种农具、优良种子和化学肥料 ,到1921年便可进行蔬菜栽培和小麦种植的农业科学实验了。“四农”不仅是当时宿县地区的最高学府 ,同时更是当地培养学以致用的初级农业科技入才的摇篮 。

民国十一年(1922),“四农”又改称安徽省立第四中等职业学校,简称 “四职”,为皖北地区最高学府。设农桑两科 ,各三班 ,学制3年 ,学校得以进一步发展 。是年,军阀混战,直鲁联军南下 ,学校驻军 ,“四职”停课。次年 ,直鲁军败退 ,待皖北局势平走后 ,“四职” 方才复课。

王雪渔胸怀实业救国之志甚久 ,兴办学堂 ,改办职业学校 ,都是爱国爱民的热忱所至。正是基于这种精神 ,他办学极严谨 ,从办学宗旨的确立,到师资队伍的选拔 ,他都极严极细 ,并且有居高临下的气派和超前瞻远的视野 。对于教师队伍 ,他看重 16个字 :名师执教,知人善任 ,相对稳定 ,团结敬业。他首先注意延聘从国内外大学毕业 、具有丰厚学养的人任教 ,比如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刘丙青 、李一庄 、邵石如 、杨季华 ,浙江农学院毕业的龙学湖 ,湖北农学院毕业的杨任农 ,更有留学归来的马景常 、陈长源、马西苓、张从吾 、施括乾 、朱大龙等 ,都被雪渔先生请来执教 。地方的饱学之士和深孚众望的名流 ,也多有延请。

因为有这些真才实学的大家来任教,从蚕桑学校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效果都极为显著,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了许多学有专长的实用人才。

王雪渔任校长期间,除启发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思想外,还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所以,宿县地区早期的主要共产党员,干部(如孔子寿、赵汇川、王烽舞、赵一鸣、江善夫、余小仙、陈凤阳、汪慎思等)多为农校学生。

另外,王雪渔先生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来校讲学 ,据“四甲”史料记载 :“本校深信常聆听名人讲演 ,能予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化 ,并能引起学生研究学问之趣味。故虽僻处一隅 ,若遇有名人过境 ,莫不优礼敦请至校 ,恳其讲演。”该史料列举该校曾盛请宿县福音堂牧师贾德演讲美国生活现状 ,并请了美国农业部棉业专家 、金陵大学教授郭仁风先生讲演科学植棉的论题。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 ,兼收并蓄的胸怀 ,使得“四农”“四职”一直具有民主 、自由、求实、进步之风尚。

王雪渔先生是个民主人士 ,但他胸怀救国大志 ,十分倾向革命 。对腐败的当局 ,他表示“不沾政治 ,一心办学西”。他在自己的史地教学中 ,经常结合教材 ,宣传反帝反封建 ,大义凛然 ,慷慨陈词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他聘请的教师也大多有进步思想 ,更有一些是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 ,如李一庄 、孔子寿 、王东藩 、王乃铭和黄光白等。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开明的 、倾向革命的校长,所以“四农”“四职”的革命气息浓厚,学生运动不断 。学校图书馆有进步书籍 ,甚至可以秘密传阅《新青年》 、《响导》和《共产党宣言》 等革命书刊。学校共青团创办了《血潮》刊物 ,地下党组织创办了〈火花报》 ,畅行无阻。学校师生可以演出宣传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气节的歌剧话剧。

当时,宿县的共产党员经常在“四农” 的实习基地 一桑园开秘密会议,而该校教师共产党员王东藩为他们站岗放哨。作为校长的王雪渔先生佯作不知 ,暗中给予支持。正是由于王雪渔先生倾向革命 .一批未来的军事将领和政治活动家 ,才能在“四农”“四职”这样宽松的政治环境里,从事他们最初的革命活动 。仅此,王雪渔先生,就值得后人景仰和缅怀。

宿州逸夫师范学校何光明教什么课(宿州教育界历史上的天花板)(4)

民国十八年(1929),王雪渔先生年事已高,体况赢弱,申请辞去校长职务,从此息影教坛,归耕田原话麻桑,以读书写字逸兴,以种菜养花自娱。

王雪渔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为宿县地区培养大批人才,故时人尊称其为宿县教育界的“通天教主”。

“七七”芦沟桥事变 ,打破了他“采菊东篱”的田居生活。1938年,宿县沦陷后,日伪头子闻王曾留日,先后数次请王雪渔出山任职,均遭拒绝。他面对日寇的威逼和国民党政府的官诱,不当伪县长 ,不为敌爪牙,一副铮铮铁骨,一派高风亮节。晚年,雪渔先生患白内障,双目失明,老妻又早逝,生活全靠子孙照顾,但他仍乐观处世,关心国家大事 。据王雪渔之孙王槛洛老人回忆,1952年秋 ,王雪渔晚年患白内障,双目失明。1954年,王雪渔先生去园中散步,由于王家后园有水井一口,不幸失足坠井身故,享年82岁。

王雪渔先生是宿州教育界历史上的天花板,后人曾撰七绝一首纪念这位先贤:“扶桑师夷取其长 ,培菁强国正谊昌。先生英灵应笑慰,今日中华威名扬 。”

王雪渔先生善文、工诗,生前有《邀翠轩诗文集》稿本,可惜今已不存。

——致谢杨在同老师

参考文献:《宿州志》《宿县志》《埇桥志》《教育文汇》2006.9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全省一等奖。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盐城市规划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