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于你,到底是怎样的的存在?在“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北京一套房”的消息引来众多痛斥北京房价过高的舆论后,又有一大波与之截然相反的腔调奔赴在战斗的路上,“你开心你走,反正我不走”,“离开北京3年,我后悔了”等声音开始肆虐众人心。留在北京,还是离开北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句潜台词,那就是留在北京是第一选择,而离开则是万不得已。可是,工作生活在哪个城市,没有也不会有标准答案。

逃回北上广的认识(逃离北上广OR逃回北上广)(1)

观点1:压垮青春的不是北京,而是你没有一颗闯荡的心

我的一个学法律的大学同学,江苏人,读研时上了一个年年有记者采访的专业,还顺利找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

果然,毕业时他拿到了北京某市级机关的录取通知。如果留下来,这里人脉广,也有希望解决住房问题。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跟着重庆媳妇到成都安家,虽说也是一家省直机关,但一个东部青年就这样迅速地“支援西部”,还是让人略微惊讶。

不过很快,他的决定获得了朋友们的理解。在朋友圈里,他经常晒骑自行车上下班。在家里支持下全款买房,和媳妇做做菜,秀恩爱,日子过得悠哉游哉。他没有太大的野心,对于留在北京打拼会是怎样,也没有想过。

我想说的是,这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生选项,中国有北上广深,也有杭州、苏州、成都、厦门……这些二线城市。这些年我们只知道北京房价嗖嗖嗖往上蹿,却没看到二线城市通了地铁、建了新区,还举办了众多国际盛会,越来越有国际大都市的模样。这些新兴的城市,叫“准一线城市”也好,“强二线城市”也罢,总之与北上广深的差距不断缩短,而且还没有同样严重的大城市病。

在大城市生活,到底有什么好处?下楼就有便利店,淘宝购物次日达,出门几步电影院,这些生活层面的便利让人上瘾。要知道,在很多县城,还没有标准化的便利店,快递也要多走两三天,“无印良品”变成了高度山寨的“名创优品”,“你们城里人玩的”或许根本就进不来。但是,大城市的这些优势并不会永远保持下去,物质层面的鸿沟将被慢慢填补。

大城市会长期保持的优势,可能是充分的竞争环境,始终走在前面的产业氛围。前段时间,有人开玩笑说,在中关村附近的咖啡馆里,推门进去就能听到有人谈创业,动辄就是几百万元的投资(这仅仅是天使轮)。与中小城市普通人积累财富的方式不同,大城市的弄潮儿习惯以一种跨越式的思维引导经济趋势。有点残酷地说,如果现在你想创办一家有真正创新点的公司,不在北京可能真玩不转。

其次,影响去留北京的决定性条件,并不是房子、户口这些外在的因素,而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在大城市闯荡的心。你要劈柴、喂马,或许喧闹的北京早就不适合你,你应该“一路向西去大理”;你要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或许可以在北京试试,至少在名片上印一个某某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头衔,不算什么难事。

关键在于,国家的发展不能寄托于少数超级城市。否则,北京的开放也终将印证北京的封闭。如果它不能把优点传给其他有发展潜力的城市的话,北京只是汪洋大海里孤独且不堪重负的巨轮。

观点2:魔性的北京容忍你可劲儿“造”

“逃离北上广”成了一种集体抒情。而我,一个连回龙观都没住过的人,哪里好意思跟着伤怀。

其实,我也算得上是一个“北漂”。没有北京户口,从事(据说)江河日下的媒体行业,守着一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工作几年下来,收入水平终于能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应届生看齐了。可是,我又不太符合“北漂”的标准设定:运气不算差,几年前买了唯一一套房,据说升值了不少。惭愧地掏空了老一辈,工资的大头都丢给了银行还贷。可好歹,在一轮又一轮的房市恐慌中,我能有底气屏蔽一切房价信息、房产政策。

可是,我没有多少值得庆幸的理由。不过早生了两年,赶上了班次还凑合的车,可这趟车驶向何方,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这种感觉,就像是排长队,排在你后头的人越来越多,你因此暗爽一下,事实是,队伍依旧没怎么往前挪。

以我的收入水平,回到老家那安逸的南方城市,淘宝给我的推荐页,绝不会被廉价的爆款占满,也不至于一部手机三四年舍不得换。可是,我从来没想过“逃”回家乡。

北京实在是个“魔性”的城市。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在这里茁壮生长,原因无他,这里的可能性实在太多。要说哪个地方能容忍你可劲儿地“造”,恐怕也就是北上广了。

小城市的岁月安稳,但其实探进头去看,也许谈不上“静好”。一切都仿佛是有公式的。毕业之后,最好去做公务员,再不济进个事业单位,然后等着升级,最好不必打怪。“什么,你都二十五了,还没有男朋友?”“三十岁了,竟然还不生孩子?”“你同学和你一年毕业,挣的工资是你的两倍,看,还是人家工作找得到。”“什么?你说理想和情怀?能吃吗?”

小城市单纯,可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太单一,太不给劲儿了。人只能活一回啊,要是只有一种选项,可真对不起读过的小说,听过的小情歌。

观点3:对“青葱”来说北上广依然是镀金圣地

大三暑假,在师兄介绍下,我来到北京的一家财经媒体实习。初到北京的那种新鲜感,犹如刚迈进大学时,感觉未来即将在你面前渐次展开。

北京虽不是之前心理预设的最好的选择,但也符合我对远方的想象。那里有最好的书店,最多智慧的头脑,有最包容和多元的文化氛围,甚至你坐在地铁的地板上看书,也不用担心承受太多异样的眼光,我喜欢那种感受。我甚至在电话中迫不及待地要告诉爸妈,自己准备留在北京工作。

从当时实习的表现看,在北京找个还算靠谱的职位应不会太难。可过了一段时间后,采访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情,动摇了我留京的想法。对职业的认同危机,甚至夹带着的一点失望,促使我放弃做一名北漂。说来你可能不信,最终让我坚定离开的,是乔布斯的一句名言——跟随你内心深处的声音。

之前看到有文章说,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至少在第一年,你不会面临太多买房的压力,因为你从心底认定,买房还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其实,每个人或许都经历过那样一个无知无畏的“理想主义”的阶段,而我只是在锋芒未退去前就已经逃离。

离开北京后,我敲定了一家在二线省会城市的工作,现在则在另一个省会城市安家。而当时与我一起在京实习的朋友,有的人离开了又重返北京,现在则谋划着再次离开;有的人则仍在坚持,从工作到自己创业,现在已经拿到了第二轮风投。

泛泛而谈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很容易形成一种误导。仿佛“北上广”真的是不适合人前往的地方。虽然我早就逃离,但并不觉得如此。在我看来,要说真正的逃离,或许只属于那些在北京真正拥有了稳定生活基础的人,而他们所谓的逃离,在另一维度,其实也可以说是通过对在“北上广”所积累的资历、资源的一种变现,谋求更好的回归。尽管这其中或难免还会有不甘,但某种意义上,逃离其实已经是自主选择下的理性之为。

而在一个资源、机会分配都极不平衡的社会,对于大多数,像当年我那样还未来得及焦虑房价或是本不应该考虑“房事”的“青葱”来说,北京依然是一个充满诱惑、机遇而又值得向往的“镀金之地”。套用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所写下的句子就是:如果你想体验某种在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经历,那么你最好去北京,尤其是当你年轻的时候。当然,这只是基于我的个人经验而得出的主观感悟。

观点4:有了户口,他乡也不一定成故乡

那是4年前,考上北京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后,按捺不住对北京的期待,7月份就到了北京。

开学后,接了一份辅导考研专业课的活,80元一个小时,生活马上好转。还记得去《财经》杂志编辑部参加记者节活动,见到了很多媒体大咖,那可都是平常只能在纸上见到的名字啊。再到后来,去北大、清华听讲座,几乎把之前崇拜的学者一网打尽。北京带给我的冲击,是难以言说的,我相信,很多人初到北京时,也都有这样的“见世面”经历和感受,而“见世面”的背后,是你不敢想象的机会。这便是北京的魅力。

来到北京之后,并没想过自己的文章能够发在“中央大报”上,但忽然之间它就成了现实。梦想实现的感觉真是难以言说的美妙,让人猝不及防,让人难以置信,可它就是实现了啊!这样的北京,你能不爱吗?

毕业时,就想留在北京,外地的工作基本都没有考虑。户口于是成了大事儿,这也是在北京找工作的应届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长辈朋友都会告诉你,没有户口会有多少麻烦。纵然你以前没有这样的想法,也会被裹挟进去。

这几年的统计发现,清华北大毕业生留京率连年下降,其中当然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选择的多元化有关,但北京户口指标大量减少或也是重要原因。户口关系着我们在这座城市能够以什么样的等级享受各项公共福利,最关键的莫过于孩子能不能顺利上学,能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一点,高学历者无疑比其他群体更在乎。户口也许就是个锚,有了它,似乎才有定下来的可能。

我最后还是幸运地找到了一家能够解决户口的单位。考虑着北京房价高,原本想着等工作几年,再找家里凑一些,或许能勉强有个蜗居。现在的情况好像变了,不知道是谁发明了“上车”这个词,看看房价走势,想想每个月到手的工资,越来越担心自己会被北京抛弃。

房价的问题,虽然让人烦,但是放下焦虑,也能过日子。揪心的还是每天面对的工作。对于一般人而言,解决户口的工作,意味着不是你挑工作,而是工作挑你,往往并不能如你所愿。现在的工作,一切按部就班,相对比较清闲,可年轻人谁不希望在工作岗位上有些成绩,有些作为呢?循着这样的轨道,我似乎能看到20年后自己的模样。如果今天要我给求职者建议,我一定会说:能把自己卖给市场就不要选择体制内,能选择折腾,就不要选择稳定。可是,在户口面前,这两条还能适用吗?

房价高也好,雾霾重也罢,有了户口,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北京人,便多了一分留下来的理由,毕竟图的是个人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起来,你要问我会不会离开,我真的不确定。毕竟,户口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了户口,他乡也不一定成故乡。

本文来源:流量派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微信编辑:Miss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