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郭先生关雎,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诗经《关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诗经《关雎》(国学爱好者必读)

诗经《关雎》

《诗经·关雎》解析

北郭先生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记述了一个发生在周代的美丽婚恋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在野外河边游玩时,遇到一位漂亮贤淑的女子,一见倾心。然而女子并无积极的反应,男子从此陷入一段刻骨铭心的单相思。在经过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后,男子终于鼓足勇气,向女子展开追求攻势。最终的结局非常圆满:男子高兴地迎娶了他的意中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故事发生在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天。河中浅滩上的水鸟关关鸣叫,求偶配对。进入婚恋年龄的青年男女在河边嬉戏玩耍,寻觅彼此心中的意中人。就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场合,故事中的男主人公被一位漂亮贤淑的女子深深地吸引了。在中国古代的很多地区,都有过上巳节(三月三)的习俗。这一天,人们来到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尘垢,消除不祥,是为祓禊。故事中男女主人公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或许就是上巳节的水边。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聚会散去,意中的女子不见踪影,但强烈的思念却无法止息。于是,男子又一次地来到那个偶遇女子的水边。举目四望,见不到女子的身影。低头凝视,唯见水中的荇菜刚刚长出柔长的嫩茎,随波招摇。荇菜一般阳历三到五月份返青。若说三月三初次见面,过了一个多月再到水边寻人无果,只看到荇菜初长成,时间是吻合的。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反反复复寻觅不见,男子陷入了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的单相思境地,这种单相思是痛楚的、悠长的,颇能煎熬人的心性。从故事发生、发展的进程看,这里的“求”不是求亲、求婚、追求,而是单方向的寻寻觅觅。如果是求亲、求婚、追求而不得,那么整个故事就不那么美好了——即使后来如愿以偿地结了婚。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经过辗转反侧的思想斗争之后,男子决定主动展开追求攻势。此时,已经进入初夏,荇菜的嫩叶已经可以采食,男子日思夜想的那名女子终于出现,也来采集荇菜了。男子心花怒放,在她旁边吹拉弹唱,用乐曲向她表达爱慕之情。琴瑟,和谐也。友,示好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往,两颗心终于贴在了一起。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时候差不多到了秋天,荇菜还是那个荇菜,但已经成熟了,人们前来捞水草。至于这个荇菜捞回去是做药材还是喂牛羊,都行。也就是在这个美好的秋天,男子终于如愿以偿,吹吹打打地将女子娶回了家。追求的时候,用的乐器是琴瑟。琴瑟较为轻便,可以随处搬动。结婚的时候,用的乐器是钟鼓。钟鼓是有支架的,不能随便搬动,而且更为庄重,一般放置在庙堂。琴瑟变为钟鼓,表明此前是恋爱,现在终于结婚了。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采叶摘花,而是连茎拔取。这是秋天捞水草的动作。这也寓示,女子被男子娶回了家。

从上面的解析看,《关雎》记述的这个婚恋故事是有层层推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诗歌中出现的关关鸣叫的雎鸠,以及从春天到秋天的荇菜,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兴手法,而是真真实实、完完全全参与到了故事情节之中,成为男女主人公婚恋故事的特定背景。

《关雎》想表达什么?《关雎》想要表达的,是人类进入父权社会后,为实行“一夫一妻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文明婚姻模式。人比动物文明之处,体现在婚姻上,不再是野蛮蒙昧的交配繁殖,也不再是一厢情愿的强取豪夺,而是有一定的情感追求,有一定的道德制约,有一定的礼仪程式。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关雎》出现的时代,是一个道德重构与世风日下并存的时代。如果听任见色起意,强取豪夺,那么,乱的不仅是婚姻法度,更是社会秩序。当时的社会传唱《关雎》,实际上就是在弘扬婚姻问题上的君子之风,就是在婚姻法尚未成型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文明婚姻教化。

这一点,《毛诗序》是看到了,认为《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但若是将男女主人公限定为君王和后妃,甚至进一步限定为周文王和太姒,那就过于局促了。比较适当的看法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从“君子”之称谓以及琴瑟、钟鼓等生活背景能够看出,但他也贴近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譬如,能够亲身参加水边的聚会,亲身参与采集荇菜的生产活动。至于女子,虽有“淑女”之提示,但身份地位总体不甚明朗。从其行为轨迹看,普通人家的女子或部落首领家的女子都有可能。尽管《关雎》属于“风”—民歌的范畴,但男女主人公未必是普通民众。中国自古以来,人的眼睛都是向上看的。贵族男女的婚恋故事,往往为民间所津津乐道,众口传唱,今天是这样,古代何尝不是这样?

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看,《关雎》所讲的婚恋故事是第三者视角的正剧偏喜剧。说其是正剧,是因为首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定了一个中规中矩的调子。说其是喜剧,是因为追求的过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以及追求的结果“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以及作为故事背景的“关关雎鸠”“参差荇菜”都充满了喜庆色彩;即便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因为结局的美好,而使得相思的过程也成为值得取笑一番的传神插曲。孔子评《关雎》,说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是中肯之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