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的黄鹤楼,有一个搁笔亭。

据说,唐代诗人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想要写诗吟咏,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击节叹赏,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自认为写不过崔颢,李白登临黄鹤楼,没有写诗。

这个故事记载在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中。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1)

因为喜欢,所以模仿。

李白仿照《黄鹤楼》写下两首诗作,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收录进《唐诗三百首》,是李白的七律经典之作,人人会背。而另外一首诗同样经典,却少有人知,这就是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李白的这种喜欢像极了现在的追星女孩。

偶像穿了个什么衣服,我也要买一个穿上。

跟偶像穿一样的衣服,是一种仰视偶像的表现,那么,李白仿写喜欢的诗作,则是想与偶像平视。

而这首《鹦鹉洲》确实达到了这种效果。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2)

鹦鹉洲是江夏名胜,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

相传由东汉末年祢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的《鹦鹉赋》而得名。

后祢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诗人临江夏,大都描写鹦鹉洲。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3)

我们细看李白的这首诗。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李白在诗中,将祢衡比作鹦鹉:

鹦鹉曾经来到吴江的岸边,江中的小洲上还流传着鹦鹉的美名。鹦鹉已向西飞到陇山去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

读来情韵幽深,余味无穷,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

前四句中,出现了三个“鹦鹉”,与崔颢诗中前四句中三个“黄鹤”何其相似,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4)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写完鹦鹉,李白极目远望,开始写景:

远远望去,鹦鹉洲上,花团锦簇,水气缭绕,那嫩绿的兰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令人陶醉而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江洲两岸的树树桃花临水盛开,将晶莹明澈的江水染得像一匹绚烂夺目的锦缎,随着江波的起伏,一浪一浪地涌向岸边。

被迁谪的旅人此时只有徒然远望,眼前的美景与心中惆怅形成对比,他不禁问道:如今,祢衡长眠地下,而长洲之上那一轮徘徊的孤月,又将清辉投射给谁呢?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5)

李白诗写鹦鹉洲,实际上是在吊古伤今,通过怀祢衡而抒发自己晚年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伤怀。

这是一首仿作,但写得怎么样呢?来看后世学者的评价:

《唐诗镜》: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芳洲之树何青青”,只得七个字,一何使人心杳目迷,更不审其起尽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人谓此必又拟《黄鹤楼》,似也。圣叹云:一蟹不如一蟹。以予观之,则殊未肯让崔独步也。前半亦是顺叙法,而却以凤凰台之二句展作三句,可见伸缩变化,皆随乎人,岂当为格律所拘耶?“芳洲之树何青青”,较“白云千载空悠悠”更具情趣。

如今,崔颢的《黄鹤楼》依然高标傲世,而李白的这首《鹦鹉洲》也成为传唱的经典。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6)

小七读这首诗,极爱“芳洲之树何青青”和“长洲孤月向谁明”,其中的无奈与伤情,意沉悠远,余味无穷。

作为唐代最豪迈的诗人,李白自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质。

杜甫有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骄傲如李白,在看到崔颢的《黄鹤楼》时,也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击节叹赏:这诗写得也太好了,我都写不了来。

李白最著名的两首黄鹤楼诗(李白模仿黄鹤楼写了两首诗)(7)

“李白搁笔”的故事不知真假,但是,李白仿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可见他对《黄鹤楼》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读这两首诗,可以读出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你写得好,我偏要再写一首,和你比比高低。

这样的李白,可爱真性情,有才华,而这正是他千百年来为后人所喜爱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