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之中,明确地展现了自己一身从军的慷慨气魄。

但是在诗中出现的这个叫做楼兰的地方,又是为什么必须要破呢。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1)

历史上的所有人不断地表现对楼兰这个地方的迫切,以及想要坚决拿下的决心。这个比起以往的王朝并不富庶的小国,究竟是为何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注。

他们楼兰的国王又是做了什么,从汉朝以来,中原地区朝代无论怎么更替,都对这个小国十分的憎恶呢?

地理位置

汉朝时期,郭边界线上一直有匈奴侵扰,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故事,所有人都知道。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2)

但当时的匈奴并不是什么小国,相反他们能征善战,有着极强的战斗力,所以才敢一直不断地侵犯边境。

当时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一带一路走过去,想要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带动起来。

也就是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在西北地区还有这样一个叫做楼兰的小国,他们的地理位置处在匈奴和中原之间,因为国家不大,一直没有被发现。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3)

这次发现了之后,觉得这个地方正好可以作为匈奴和中原之间的缓冲,算是一个好消息。

消息传到皇帝那里之后,了解了基本情况,也觉得这个地方可用,所以就决定让使臣去归顺这个小国。

当时的中原地区什么国力,皇帝理所当然地觉得楼兰归顺是板上钉钉的事。

楼兰当时接待使臣的时候,也是语气十分好,但是临走的时候却是直接变了脸色,直接将使臣送的东西全部抢夺了过来。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4)

不仅如此,还将使臣给赶了出去。

受迫匈奴

楼兰其实当时想的就是左右逢源的招,毕竟当时汉朝送的礼物太诱人,他们实在是不想割舍。

既想要汉朝送的礼物,又想要自己小国的安定。

但是中原地区距离楼兰的距离更加遥远,楼兰的皇帝觉得比起中原,更可怕的是离自己更近的匈奴。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5)

匈奴的铁骑有多可怕,他们实在是太清楚了,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个招数。

中原收到消息之后十分不解,中原当时跟匈奴之间冲突多,但是跟楼兰完全没有冲突,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是这个态度。

当时还觉得是因为其中有什么误会,所以没有将这一次的不快放在心上,接着向楼兰示好,起码当时准备的礼物他们是真的喜欢。

但是无论怎么示好,楼兰这个小国依旧是这么个态度。

汉武帝当即就火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当即派了军队过去,兵临城下,楼兰的皇帝才真正得慌了。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6)

原以为中原天高路远,怎么可能会出动兵力攻打,却没有想到一朝事发,楼兰连还手的兵力都没有。

最后楼兰称臣,并将自己的一个皇子送到了中原当质子。古往今来只有弱势之人,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将以后继承皇位的人送到他国去当质子。

可想而知当时的楼兰已经完全没有反抗的能力。

不受待见

直到自己被攻打的时候,楼兰认的老大哥匈奴,根本没有派兵来支援,任由自己被攻打。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7)

但是没想到,汉朝的军队一走,匈奴就立即带人过来了,质问楼兰他们是想要做什么。

楼兰是一个边陲小国,当时虽说不是荒芜的沙漠,但是跟匈奴和中原完全没得比。

受欺负的时候,匈奴没来人增援,人走了之后又来讨要说法,但楼兰还必须受这个窝囊气,他两边都不敢得罪。

只能怎么给汉朝的,照应着又给了匈奴一份。

当时的面对着使臣的嚣张气焰再不复存在,楼兰皇帝当时有多么强硬,现在就有多么的软。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8)

汉朝的兵跟骁勇的匈奴打过许多的仗,原以为楼兰也跟匈奴一样彪悍,但是没想到楼兰实际上就是个花架子,根本不堪一击。

当时奉命攻打的赵破奴原本带了几万的兵马,带出去的兵马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楼兰本国的人口,全面开战的话,楼兰也是没有胜算的。

但是当时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兵力,将军带着700铁骑轻装上阵,直接攻破了楼兰的城池,楼兰俯首称臣。

也按照当时汉朝的设想,成为了中原与匈奴之间的缓冲地带。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9)

两面强势的势力下,楼兰在夹缝中生存,当时汉朝没有扩张,所以楼兰也就作为缓冲地带得以存活。

当时楼兰皇帝病重想要汉朝归还质子,却因为楼兰屡次两面三刀的行径被拒绝。匈奴方面倒是归还了皇子,但一下子楼兰的偏向性就又往匈奴那边靠了。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汉朝当即又派兵,将拘禁于中原的质子推上了皇位,楼兰彻底成为了汉朝的附属。

后续朝代不断变革,但楼兰这个地方仍然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朝代怎么更替,他拥护的就怎么更替。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10)

所以才会有很多人一直对楼兰这个地方有执念,并且在后续的时间里不断地表明自己政府楼兰的胸怀壮志。

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楼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不破楼兰终不还,也代表了王昌龄的一腔英勇壮志。

结语

楼兰如今的位置并没有残留过多的遗址,从考古的范围上来说,只有几具楼兰美人的干尸存在。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11)

但楼兰曾经确实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国,虽说左右逢源,但也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发展过。

现如今这个地方是大片的荒漠,但曾经据说这里并不是这般景象,而是一片草地,自给自足完全没问题。

直到丝绸之路之后,楼兰的发展更进一步。

楼兰当时的境况,纯粹是因为当时受制于两方,那个地方都不敢得罪,当时的楼兰王又有些贪欲,所以才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只能靠着往外送质子的方式,来维持住自己地盘的安稳,无论谁打他都要俯首称臣。

古人为什么憎恨楼兰(古人不破楼兰终不还)(12)

或许也是这种左右逢源的态度,不被很多人喜欢,所以无论朝代如何变迁,兵家都对这块地方有着不小的决心。

但唐朝的时候,楼兰已经随着时间消亡,这句诗是为了指代,在这个情境下,表达王昌龄的一腔抱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