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方学西方,在西方学东方。”

置身东西之间,一座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在旅居国外的华裔绘本创作者中,杨志成无疑是最负盛名的大家,他创作了百本绘本,创作常被誉为“在西方讲中国故事”,并三度荣获代表绘本最高荣誉的凯迪克大奖,两度获得安徒生国际大奖的提名。他的多部重要作品《七只瞎老鼠》《狼婆婆》《叶限》《雪山之虎》都已引进出版,并且在国内拥有无数粉丝。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1)

杨志成(Ed Young),美籍华裔插画家。1931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在上海长大,后赴香港和美国求学、定居。毕业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建筑系,后转到洛杉矶艺术学院学习广告设计。其插画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曾三度获得美国儿童文学界最高荣誉凯迪克奖。

杨志成以往的作品都是先出英文版之后再引进到国内,而这一次《小树的话》选择率先在国内出版,其个人也许也是没有想到的。这个故事其创作灵感源于人生感悟,成型于回国探亲之旅。

对于这本书的态度杨先生认为每一本书的进展都不可预测,就像一个个人生。我们有限之躯,只能全力做好手上的事,而此时之功满足,就会敲开下一个愿景的门。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2)

《小树的话》

关于每本书都有历史背景,

都有故事背后的故事...

1931年,杨志成出生于天津。那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局动荡,3岁时移居上海,直到17岁时前往香港。在上海时,因为买不起租界的房子,就租了一块地,由杨志成的父亲亲自设计、建造了一栋小楼,条件是二十年后地皮和房子都归地主所有。为什么会谈成这个条件呢?因为地皮的主人知道,这所房子一定会用100年而且不会倒的,是可以传世的。因为,杨志成的父亲,是杨宽麟。

杨宽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大师,经他设计的建筑包括:天津中原百货公司大楼,沈阳火车站、上海大陆银行大楼、无锡的申新纱厂等。还主持设计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和平宾馆等,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等建筑也参与指导设计。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3)

《爸爸造的房子》

“Y”,代表YANG;现位于上海武夷路

后来,1951年,杨志成赴美留学。因为父母都在上海,临走前,他在香港的家属对他说:“你以前过了19年,没有好好学。现在你不能靠别人了,到了美国,要靠你自己。因为我们和你断了,在美国就你一个人。这一笔钱给你,以后就没有了。这是你哥哥姐姐没有用的钱给你用。还有一件事,你到美国以后,要负责个人事情,你是中国人,我们不能去美国,你以后做的事情是代替我们做。如果是不好的事情,你把这条路给断了。”

到了国外后先是子承父业学建筑,后来发现自己更爱艺术,“尤其是对动物的兴趣,这也为我后来进入童书创作打开了一扇门。”那个时候,杨先生是有那么一点点彷徨的,做一名设计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后来爸爸给他寄了一封信,有段话内容是——

生命不可能有真富足和真意义,除非你与他人共同分享,人生的价值不在你为自己成就几何,而在你为他人成就几何。

我在东方学西方,到了西方才开始学东方

每说到自己的艺术创作,杨志成都会提及一位恩师——郑曼青。这位精通诗、书、画、拳、医的“五绝老人”不仅医好了杨志成久治不愈的膝盖伤,还带给他东方哲学启蒙。比如一起散步时,他会启发杨志成潜心端看树枝上的“气”,那冒出的新芽,枝叶生长的方向,遒劲的老根,树间的清风,乃至周遭的石头和路人,这些“天地人”都构成了东方哲学里的“气”。老师教杨志成必须将自己化身为一棵树,才能领略这“天地人合一”,他说,你有这么好的中文名字,为什么不用?“杨”,就是一棵树在阳光中生长。

在杨志成先生身上有东西文化碰撞的影子,他的作品充满艺术性,几乎每一本都不同,可以说,感觉他一直在追随着自己的心。

杨志成的创作常常被巧妙地诠释为“在西方表达东方”。他在中国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熏陶,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对西方艺术有了很深的理解。于是,他博取众家之长,在创作中融合东西方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杨氏风格。他创作的图画书中,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的有:《促织》《田螺姑娘》《叶限》《父子骑驴》《塞翁失马》等等,还有其最为知名的作品就是他自写自画的处女作《狼婆婆》,这个中国版的“小红帽”为他摘取了1990年美国最高的图画书荣誉—凯迪克金牌奖。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4)

《叶限》(1982年)出版,文字作者路易·爱玲也是先从她祖母那里听来而后记录,而杨先生为了创作这个故事也曾到中国西南地区采风。

关于新作

2019年冬,杨先生抵达国内,也正是这次归乡之旅,萌生出《小树的话》。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5)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6)

19年回国探亲拍摄

别看杨先生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当车刚停稳时,已站立起来,车门一开立马奔向童年的精神家园,双手紧紧抓住了栏杆:“是它,the house baba built(爸爸造的房子)!”

他一边手捧自己的作品《爸爸造的房子》,一边在故居旧址回忆往昔。

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雨起落后,在父亲建造的老房子前,老人对生命仿佛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这次回国探亲前,一位相识四十年的老友去世了,我又一次面对了生与死的课题。”友人的故事也是这本书的原型。

话说杨志成与家人的情感表达是内敛的,无论是与手足,还是与父母。他曾在采访中提到一件往事。“这是一个惊奇的事情。因为我二十多年没看见母亲,回国我不知道什么感觉,也不知道我母亲会有什么感觉。电影里看人家二十年没见,哭哭笑笑。那时我坐飞机回来,接飞机都不容易,家里没车子,(也)没有计程车,坐公共汽车从飞机场回到家。公共汽车站在四合院外边,离家其实很近。我母亲那时也七十多岁了,她在公共汽车站等我。我是黑暗的。她就到我身边。我家里叫我Ed。她说,Ed,你晚饭吃了没有?我说,吃过了,可是都是吃的飞机上的东西。她说,我做了稀饭,有皮蛋、肉松,你今天晚上吃一点。那么,她搀着我的手,我们就一路上走回去。好像前一天刚刚走,这一天回来,根本没有兴奋什么,好像没有出门过。”

而后,没想到友人Jano Cohen曾在生日之时赠送的一张照片,也给予了杨先生创作的灵感。或许在这张图片里,杨先生看到了过去的自己,看到了母亲,看到了爱人,想到了自己的老师...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7)

树-照片-Jano Cohen摄影

生命中的平稳往往是偶然的,是幸运的,唯一的不变是变化本身,如何面对变化,是每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也许正如杨先生所言,舔舐伤口之后,继续前行,这或许便是生命的真谛。

后来,在编辑和杨先生后续进行本故事的邮件沟通时,杨先生再一次另我们感觉到这个老头很酷!

现已90岁的老先生,操作电脑电子设备不输任何人,消息常是秒回,包括绘本的用色、尺寸、设计,让我们一点都没有感觉到相隔两地的时差的存在。

当收到杨先生发来《小树的话》的画稿时,眼前的画稿跟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没有像其他作品一样有色彩有很多的细节呈现,只是通过用炭笔画出了故事内容。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8)

《小树的话》分镜草图

于是编辑马上给杨老先生写邮件,小心翼翼地问他这是否终稿,是否还会上色...

“Finished。”

后来也证实了团队的猜测,他说:“创作这本书最重要的是处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细节只会分散而不是增强其情绪。”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用炭笔来画这个故事的原因,不使用颜色,不去刻画过多的细节,用最朴素的绘画工具来创作这个故事。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9)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10)

《小树的话》内页

炭笔是画素描、速写的常用工具,以速写居多。炭笔的主要原材料是木炭粉,木炭是木材经过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相对于铅笔,炭笔画的线条更涩,不反光,线条力度感较强,且能皴擦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在纸张的选择上,如果把这本书理解为一棵树,护封就像是这棵树的树皮一样保护着书籍。选用的是有一定厚度和韧度的特种纸——树纹纸,树纹肌理的纸张带来的手感更能让各位身临其境。

全文利用黑白两色讲述人生生死课题,后来通过和杨先生的讨论,最终在三个备选颜色里选中了专色124C号,希望读者在收到这本书的时候,能体会到透过树叶间隙洒在主人公阿雅身上阳光释放出来的暖意和希望。这也是杨先生心目中最接近阳光的颜色。

对于书籍上的各种细微细节,杨先生也绝不含糊。会精细地建议我们,如何才是最好的。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11)

杨先生回复有关“阳光的颜色”选择

这就是杨志成,和他的故事。

也或许会看到你的故事。或许读罢会如主人公一般,对生生不息的大世界满怀感恩之情。

小树的话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12)

1 阿雅的妈妈去世了。她难过极了,独自一人到小树林里漫步。想念妈妈的她失声痛哭,却听到一个声音:“你为什么哭啊?”原来,是一棵小树在对她说话。华裔智者的人生感悟、智慧箴言,在简洁的故事中娓娓道来,一同探索生命的真谛……

2 《小树的话》是华裔绘本大师杨志成先生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原创绘本。其创作灵感源于人生感悟,成型于回国探亲之旅。故事中,阿雅这个人有他的两个女儿和友人女儿的身影,其心路更是体现了他本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的大彻大悟。

《小树的话》已在摩点上线

内附杨先生专属授权签章 杨先生原稿复印字 灵感照片 限量藏书票(1000)

希望能够“抚慰”各位的心灵,抹去不愿经历面对而带来的伤痛...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13)

世界上最让人崩溃的老头(横跨半个世纪的酷老头)(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