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2)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3)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4)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5)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6)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7)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8)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9)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0)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表现了诗人赞美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1)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2)

《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赏析: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婕妤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成帝偏幸赵飞燕妹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的首句即写供奉太后之事;二句写婕妤曾作“团扇诗”《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凉被弃箧中;三、四句写虽颜美如玉,失宠之后却不如丑陋的乌鸦。以颜色比颜色,虽不同伦类,却显得奇特精巧,写出宫女失宠之后,对其同类的嫉羡之情。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3)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4)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5)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赏析: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王昌龄诗二十首(每天一点诗意七绝圣手)(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