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文 夏珊蓉/插画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这一期的大先生章太炎,便是辛亥革命的先驱。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尊称他“太炎先生”,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首先将他看作一位革命的先驱者、社会的改良者和思想的先行者,其次才是一位大学问家。他的学生鲁迅,在太炎先生去世之后曾写下两篇纪念文章,称老师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

章太炎纪念馆门口挂着一幅槛联:维新真学问,革命大文章——这便是对章太炎一生的概括,传神、贴切。

一代宗师百年难遇的文章(文脉寻根狂狷章太炎)(1)

想让世界更新更好

他是有才气的“章疯子”

但凡有才气的人,多有狂狷之气,明代才子徐渭是这样的人,章太炎更是。如果说徐渭晚年的疯,是病理原因,那么章太炎的“疯”,就属于天才的狂傲之疯了。

章太炎上课时曾有这样的开场白: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大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之架势,却丝毫不影响他备受众人敬仰。

曾有人将章太炎比作三国时的祢衡,可是,祢衡又怎比得了章太炎呢?祢衡之狂,只是文人谋士不谙世事的狂傲,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与性格因素,带给自己的只是26岁便被军阀黄祖砍头的悲催人生。章太炎的狂狷,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因为他带给了人们先进的革命思想,也给腐朽的清王朝带来了剧烈的变革,他想让这个世界更新、更好。

历史上许多天才都因行事乖张被人冠以疯子之称,唯有章太炎,却是因思想及文章的缘故,被屡屡称作“章疯子”。少年之时,他奉父命参加童子试,当时的试题是“论灿烂之大清国”,而章太炎毫不理会,写下了反清论调,最后考官以癫痫发作为由,将他逐出考场。年轻时,他去了张之洞主办的《楚学报》,主办是保皇党的梁鼎芬,他嘱咐章太炎写篇赞颂朝廷的文章,结果章太炎却写出了六万字的反清文章,朋友们为了保住他,找理由说他本就患有狂疾,是一个“疯子”。从此,章太炎“章疯子”的名号不胫而走。

最有名的一事便是,袁世凯想当皇帝,因为章太炎名气大,便找了他写“劝进书”。章太炎大笔一挥将袁世凯大骂一番,说他“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袁世凯气得鼻子冒烟,随后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他将章太炎软禁了3年。

一代宗师百年难遇的文章(文脉寻根狂狷章太炎)(2)

大独必群

他是个纯粹的人

章太炎所谓的“疯”,来自于他对当时社会的抗争,源自于他革命思想的萌发。

在章太炎纪念馆的门楣上,挂着“大独必群”四字匾额,出自章太炎的《独居记》,也是他处世的思想准则。章太炎本人的意思是,不要和那些只顾自己利益的人同流合污,要提倡大独,但同时他认为,这种“独”最终将融入到群众中去,会成为社会主流。

只要是他认为有碍社会进步、有碍革命的思想和人物,不管是谁,他都不曲意迎合,甚至不惜以断交以彰示。他曾师从清末儒学名家俞樾(自号“曲园居士”)学习朴学,但俞樾在章太炎宣告反清革命后声明“曲园无是弟子”,为此章太炎写下了著名的《谢本师》。“谢”这个字在这儿可不是谢谢的意思,而取其“辞谢”之意,意思就是:我以后不是您的弟子了,您也不是我的老师。

他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交往密切,但当康梁二人的思想跟不上社会变化、趋向立宪保皇之时,章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梁启超直接当面对质,言词激烈令人吃惊,两人甚至还打了一架,最终绝交。

同为共和制度的拥护者和倡导者,章太炎后来又与孙中山意见相左,分道扬镳。

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他捍卫自己思想的独立,捍卫自己对未来社会制度构想的自由。虽然历史后来证明,他的许多观点和思想并不切合实际,也无实行之可能。

他的性格和坚持,正是他成为一代国学宗师的最大理由。

一代宗师百年难遇的文章(文脉寻根狂狷章太炎)(3)

葬于杭州张苍水墓畔

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章太炎早期关于革命的理念,已渐渐跟不上革命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后期,章太炎游走于革命派、旧军阀之间,无法厘清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他的主张不免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以致接受者寥寥。

著名的经学家黄侃是太炎先生的学生,他认为老师论政是“用其所短”;另一个著名学生周作人,因不赞同太炎先生的思想,学着老师的作派也写了篇《谢本师》,以示与太炎先生割裂关系,“因为先生好作不大高明的政治活动……总之先生回国以来不再讲学,这实在是很可惜的,因为先生倘若肯移了在上海发电报的工夫与心思来著书,一定可以完成一两部大著,嘉惠中国的后学。”

最终,现实让章太炎终于回到了书斋。自此,一个不成功的政治家,成就了一个成功的国学宗师。

1928年,章太炎买下苏州锦帆路的一幢中西式洋房。在那里,他创立了章氏国学讲习会,开始潜心著述、讲授,欲“甄明学术,发扬国光”。

章太炎认为,在民族危急关头,学习历史,可以增加中华民族自豪感,进而图存救亡,“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

然而不久后,抗战爆发,中华大地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章太炎再度为政出山,北上面见张学良,为中华之事操心。

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

夫人汤国梨知道丈夫曾希望归葬老家杭州,与“西湖三杰”之一的张苍水为伴。1955年,章太炎终于回到家乡,葬于张苍水墓之畔。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浙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宏敏认为,章太炎是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不仅参与近代中国的政治活动,且其学术造诣颇深,涉及经学、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又可谓大百科全书式的一位“学术宗师”,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又是传统浙学的集大成者,为变法图强、振兴“浙学”,与宋恕、陈虬等在杭州创办了“兴浙会”,特别推崇刘基、于谦、王阳明、黄宗羲、张苍水等明代浙学家,而《兴浙会章程》又以“学以致用”为学问之道。这就是为什么章太炎在浙江乃至中华占有如此重要学术地位的原因。

章太炎知识图卡

章太炎(1869年~1936年),杭州余杭人,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大学者。“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出自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他在杭州:章太炎生在余杭,葬于西子湖畔,无论是做学问、教书育人,还是参与革命,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与杭州有重大关联。

他在课本里:中小学课本中虽然没收录章太炎的文章,但他教出的学生频频出现在课本中,包括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

思考题

为什么说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欢迎投稿,报名参加“浙学少年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