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目练习(一轮复习)(1)

诗歌鉴赏选择题

1.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人蜀要道,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错误,攀援青泥岭的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故选D。

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反问”应为“设问”。

故选D。

3.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全词从对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何时了”的天问转向自问,通篇围绕“愁”字,笔法起伏失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将故国衰亡与天地变化,将人事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读来让人扼腕而叹息。

C.全词以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既传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也可见词人之悔恨。

D.结句以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作喻,将个人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写出了愁之深广与无穷无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是错误的。“春花秋月”“东风”“明月”这些并不是眼前之景,而只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

故选B。

4.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5.下列对《望海潮》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D.“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诗句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是正确的,但没有批判市民的穷奢极侈。

故选D。

6.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因其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错误,诗中确实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想法,略显“消极”,但是没有“颓废”和“消沉”的情绪。

故选D。

7.下列选项中,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了自己对孙权的仰慕,同时暗含朝廷“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B.作者用刘义隆草草出兵结果惨败的典故,是对当时的执政者急功近利、急于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C.作者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的满腔豪情,同时蕴含着报国无门的悲愤慨叹。

D.作者将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进行对比,表达对国家暂时安定的欣慰。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D.“表达对国家暂时安定的欣慰”错误,这处对比,是将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和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现实进行对比,表达诗人的悲痛和愤懑。

故选D。

8.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错误。“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而非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故选B。

9.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B.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C.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D.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D项,“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错,“万里”是“空间”,“百年”是“时间”。

故选D。

10.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孙仲谋那样英明果断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流露出对孙权的欣赏之情。)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赏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的痛心与愤懑之情。)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委婉劝诫韩侂胄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老的苍凉抑郁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赞赏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写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典故,赞赏的是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而非“孙仲谋”。

故选B。

1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主人下马客在船”精准地描绘了主人在岸边送别客人的场面。

B.“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诗人送客时的伤感气氛。

C.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侧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选文的语言通俗却有强烈的感染力,虽是叙事却有高度的概括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描绘了主人在岸边送别客人的场面”错。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应该是主人和客人下马之后一起上了船。

故选A。

12.下列对《登高》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又用一个“哀”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无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让人在秋日的落木与江水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C.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也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能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D.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境遇和抱负无成的怅恨,哀婉缠绵,动人心弦。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哀婉缠绵”错。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并非哀婉缠绵。

故选D。

13.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有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故选B。

14.下列对杜甫《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写得深沉, 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C.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此刻的落寞情景,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孤危感”。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A.“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错误,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故选A。

15.对《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C.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D.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戈矛”“矛戟”“甲兵”是写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情形,不存在比喻,也并没有言他物。

故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