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721篇原创文章

#深圳人口负增长了#

2023年,“逃离北上广”没有变成现实,但是离开深圳,却成为了现实。

数据说话:

5月8日,深圳市统计局发布《深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深圳常住人口1766.18万人。这一规模相较于2021年的1768.16万人,减少1.98万人。

根据公开信息,这是深圳1979年立市以来人口首次负增长。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1)

深圳莲花山公园(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实际上,就在5月9日,我的现实好友@财经白话专栏就在第一时间发文分析讨论了这个深圳最新的人口动向。

文章写的很好,数据分析,因果讨论,都很到位,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篇文章,基于对深圳最新公布的人口数据的复盘和梳理,换个角度和方式,来和大家聊聊深圳设市以来首次常住人口负增长这个动向,所折射出来的时代意义和趋势信号。

并对接下来全国人口迁移和聚集的后续可能走向,进行一次有依有据,尊重规律的理性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2)

深圳航拍(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设市以来深圳常住人口数量首次下降,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2023年5月8日,深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公布《深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人口数量也出现下降。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深圳市统计局此前公布的2021年人口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1768.16万人。

也就是说,一年间深圳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98万人。

这个数据可是根据官方统计公报的数据进行的推算。

1979年1月,中央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

1980年8月26日,中央钦定深圳为国家经济特区,这一天也被坊间公认为深圳的生日,自此中国南海边的这座小渔村,开启了晋升世界超大都市的华丽之路。

人口和经济一路狂奔,创下了深圳速度。过去10年间,深圳人口增加了700多万人。

一路狂飙,意气风发,也终于迎来了人口拐点。

人口学者何亚福发文表示,这是1979年设市以来,深圳常住人口首次下降。

深圳常住人口在1979年只有31.41万人,在1987年突破100万人,在2010年突破1000万人,在2017年突破了1500万人。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深圳市常住人口中,常住户籍人口为556.3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1.5%;常住非户籍人口为1211.77万人,占比重68.5%。

到2022年,常住户籍人口增加了27.08万,为583.4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33.0%;常住非户籍人口则减少29.06万,为1182.71万人,占比重67.0%。

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减少了85万人,为近60年人口数量首次下降。

此前在2023年3月31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末,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为12656.80万人,在各省份中排名第一。但是,广东省2022年末常住人口比上年也减少27.2万人。

对于深圳市人口数量出现首次下降的原因,何亚福表示,2022年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下降,导致了一些外省务工人员回流家乡。

还有一个原因是,深圳从2021年开始收紧了落户政策。2021年5月,深圳市相继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 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技师。将在深圳合法稳定居住、就业的基本年限要求由5年调整为10年。

2023年1月,深圳市公布《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辖区内三岁以内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对于文件起草背景,深圳市卫健委当时,该市出生人口已连续4年减少,2021年常住出生人口20.13万人,比2017年生育高峰减少25.25%。

另外,深圳已婚育龄妇女规模从2015年起连续7年下降,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已婚育龄妇女376.31万人,比上年减少5.60万人,减幅1.47%,比2015年最高峰时减少了35.76万人,减幅8.68%。当地晚婚率还在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79.83%上升至2021年的92.20%。

事情,就是那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因果清晰,经得起推敲。

深圳1979年立市以来,也即44年来,人口首次负增长。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3)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深入分析:深圳常住人口数量首次下降,究竟是拐点,还是偶然?

作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32.5岁,是最新一次人口普查中的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龄。

经济发展速度,全国第一:深圳刚成立的时候,1979年GDP仅为1.96亿元,当时深圳还是对岸看不起的小渔村,四十多年后,深圳在2022年GDP已经突破3万亿,翻了15615倍。

这样的成就放在世界经济史都要是记上一笔的那种。

而在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上面,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历程里面,深圳也是首屈一指: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4)

图片来源:财经白话专栏文章

深圳的成就不仅是属于高层的高明决策,更是属于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在深圳打拼的年轻人。

在过去几十年,深圳就是中国上千万、没背景一穷二白年轻人追梦的地方啊。

年轻人和深圳互相成就,年轻人最后在深圳安居乐业,而深圳也有幸拥有一群志气青年共同奋斗,一跃成为中国一线城市。

而就是这么一座城市,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这个动向,或许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是多么重要的一个时代信号。

或许有人说,深圳流动人口算上不统计的,不也还是那么多人么?

这太小看常住人口,也就是户籍人口对于一个城市基本面的稳定意义了:

深圳就连幼儿园招生数量都出现了下降。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5)

图片来源:网络

2022年深圳幼儿园招生人数为17.57万人,同比下降了8.8%。

人口下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现在幼儿园人数下降,若干年后,肯定会影响到小学和初中。

常住人口就是一个城市人口的基本面,是经济基本盘。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看:

流动人口继续聚集深圳的势头依然不变。

从这两个看似完全矛盾的表现可以得出一个现实结论:

深圳常住人口减少是真的,但是深圳依然保持对全国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也是真的。

这才是理性看待数据和现实关系的态度。

关键是,深圳常住人口减少,人口和经济基本盘收缩这个动向,该如何去看,才是关键。

究竟是拐点,还是偶然?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个人的观点,疫情,经济周期,是偶然,但是从宏观趋势层面来看,是一个明确的拐点。

流动人口和年轻人依然向深圳汇聚,但是常住人口数量开始减少,这是非常确定的城市经济发展新陈代谢模式的一个进步和升级表现。

看一组数据:

深圳人才工作局曾在2021年提出,未来5年,深圳的引才政策将进一步升级,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0名以上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100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2021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其中一个数据备受关注——基于资源环境紧约束的现实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宜居水平,按照1900万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较高品质住房以及基础教育设施。

这意味着,到2035年,深圳或希望将常住人口控制在1900万。而从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时间里,深圳的人口增量空间大约为144万,年均增量空间不足10万。

人口控制,说明城市的承受能力已经成为现实问题,而从提出人口控制的逻辑来看,实际上深圳总人口见顶,去量求质,是一个必然的方向。

深圳的人口拐点,在2023年出现,预料之外,但是情理之中,或许对于很多高认知群体来说,对于这样一天的到来是有意识的,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来的会这么快,这么突然。

对于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早来晚来,其实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6)

深圳密度极高的城中村(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趋势研判:从一线常住人口的走势,揭示了中国当下经济和发展怎样的重要主线?

同样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早已经人口负增长了。

而且,北京人口大疏解的启动和进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根据北京统计局公布的北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年底,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70万人,其中六大城区的常住人口合计1208万人。

但是根据2017年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到了2020年,北京六大城区人口要严控在1085万人以下。

这就意味着从2018年到2020年的三年间,北京六大城区人口至少要疏解掉120万人:百万人口大军要彻底离开中心城区,进入郊区化发展。

这一轮疏解是几年前,没有任何悬念,非常成功。

但是人口疏解,在北京并没有停止:

2023年-2027年的“十四五期间”,首都北京即将启动“新一轮疏解”基本确定的。

因为就在进入2023年以后,北京连续发布了“多个文件”:“202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核心区控规新一轮行动计划”和“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7)

图片来源:网络

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是1098.8万,2021年主城区是1097.2万人,可以说基本没有变化。

而根据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2020年北京主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1085万以下。

所以如果从常住人口的指标要求看,北京应该还是希望加快主城区的常住人口疏解速度的。

上海也是一样,不过从前瞻性和力度上,显然和北京不能比:

上海市统计局3月28日发布,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8)

图片来源:网络

广州的数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2021年广州新增人口仅剩7万,今年没意外大概率也是负增长的。

也就是说2022年开始,很可能,中国一线城市都将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深圳常住人口负增长,放到这样的城市表现里面,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但是,穿透数据和表现,更重要的,其实中国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拐点信号的出现。

2023年,因为全球经济下行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存量求质特征的全新阶段,逆城市化趋势或将成为接下来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9)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逆城市化是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都市区、小城镇甚至非城市区迁移的分散化过程,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自然化倾向的追求、大城市工业向外寻找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

这种现象在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逆城市化正在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

“城市化”是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的集聚。

在聚集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规模城市化”的结果必然是日益强大的集聚效应,同时也带来了集聚空间接近极限、难以持续的各现象。

当一个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限度时,就有必要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因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住宅、休闲娱乐等。被分解成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和村庄。

从中国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牵头的人口疏解,城市功能分散动向来看,结合其他一线和核心城市越来越明显的常住人口数量下行调整,越来越多的信号和证据都在表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逆城市化,将成为接下来中期,甚至是长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10)

拥挤的北京地铁(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人口趋势分析研究的背后,能够给普通个体带来哪些启发和机遇?

经济增长,对应的就是城市化程度的替身和聚集效应,追求效率的时代,人口,资本,生产要素,都在往容易做大蛋糕的地方汇聚;

而到了经济周期切换,发展坚定的转折点以后,逆城市化,是必然方向。

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必然对应和合理模式,没有什么褒贬色彩和对错定义的意义。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个体和家庭来说,看准趋势,指导行动,跟上节奏,才更有意义。

面对个体力量完全无法扭转改变的时代趋势浪潮,顺势而为不仅仅是生存智慧,更应该成为一个基本操作。而不是还想着曾经的旧船票,还能在新阶段的经济大船上,还能保留属于自己的位置。

逆城市化浪潮和趋势之下,很多逻辑和玩法,和城市化发展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

文章最后,结合国外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经验,和大家谈谈新趋势之下的一些启发和机遇:

1,逆城市化的影响有哪些?

逆城市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城乡发展繁荣,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可以解决“城市病”的各种现象。

第二,“逆城市化”顺利流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交通和电信的发展。

第三,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也就是说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应注重与中心城市的“对接”。

同时,提高小城镇的能力和消费力,也是为了吸引来自中心城市的物流和产业,以及劳动人口,为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逆城市化,对很多具备配套,产业,人口迁移条件的城市和地区来说,是巨大的时代和趋势机遇。

2,逆城市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有一个必然的时间和过程的。

但是逆城市化的趋势一旦确定,对于原本高度供需挤压,资源错配的核心城市的房价,会带来必然的持续下行的压力。

在这个分析上,或许有人会用日本或者法国的案例来反驳。

那是对中国国家只要下决心,就没有做不了的这种风格,了解的太肤浅了。

实际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逆城市化发展是是失败的,是被困在大城市病里面的。

当然,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使承压,也有现实供需挤压顶着。

需要过程,当然也要看中国接下来逆城市化的推进效果,不过方向不会错。

很现实的一个结论,房价要涨,以后也不能是一线拉全国了,而是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价值均衡,产业支撑,大面积对房价产生支撑。

如果未来高房价都集中在一线,那么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同富裕主旋律的实现,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挑战。

上升到这个高度,趋势面上的判断,是不是经得起推敲了?

3,对于一些城市来说,也不能回避过去城市化过程中一路高歌猛进导致的用力过猛。

说直白一点,就是有很多城市和地区,是存在城市化失败的情况的。

比如贵州的独山县,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现实案例,一个小小的县城,追求城市化背负了巨债,这样不健康,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化,是没有多少未来想象力可言的。

口号喊得再响,规划做得再漂亮,宣传叙事如何体面,经济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底层逻辑,还是谈钱不俗。

人口人才吸引力,跟上逆城市化时代趋势,最重要的一点,是来了能赚的到钱,能安的了家,是日子过的有奔头。

对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是多想想如何提升收入,引入产业,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还是躺在土地财政上赚快钱,决定的,是逆城市化时代趋势下的命运。

逆城市化,是国家经济规划和意志诉求,是时代机遇,也是趋势红利,但是,还是以曾经那句“逃离北上广”来说,有多少人是逃走以后,被现实毒打,又不得不再次回到一线的呢?

顺应趋势,调整策略,改变认知,才是正途。

这或许,才是对深圳最新人口变化动向复盘研究,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趋势认知点。

以上,就是基于深圳最新人口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趋势研判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深圳市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如何解读一线城市深圳)(11)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