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12.6[原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孟子八则其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孟子八则其六(孟子详释182告子下6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孟子八则其六

12.6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12.6[原文]

淳于髡①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②。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③?”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④——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⑤。一者何也?曰仁也⑥。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⑦!”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⑧?”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⑨?”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⑩。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⑪。”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⑫。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⑬。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⑭。”

12.6[通释]

淳于髡说:“把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权力相符放在先是为了给人看,把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权力相符放在后是为了自己得实惠。先生您位居三卿的中位,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的权力还没有对上对下形成影响就离去,仁者本来就这样的吗?”

孟子说:“处在低级的职位不以才能侍奉品行差的人是伯夷,五次听从商汤使唤五次听从夏桀使唤是伊尹,不嫌弃卑劣的君主不拒绝低级的官位是柳下惠——三位处世方法不一样,他们奔向的目标是一样的。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说的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君子做到与人相亲相爱就是了,何必要用相同的处世方法!”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鲁国政务,子柳子思做臣属,鲁国削弱得很严重,贤人对于国家没有益处到了如此程度吗?”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就成了霸主;不任用贤才就灭亡,削弱怎么能得到呢!”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在淇水住因而河西的人善于吟诵,绵驹在高唐住因而齐国西部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们的丈夫因而使国家改变了风俗:在内心有的必定在外部表现出它来,做了某件事却没有这件事的功效我从没见过。所以没有有才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认识他。”

孟子说:“孔子做鲁国的司寇意见不被采用,跟着国君祭祀祭肉没有得到,不摘下礼帽便离开了。不了解详情的人以为孔子为了没得到祭祀的肉离开,那了解详情的人以为孔子为了祭祀不分送祭肉不符合礼仪规范离开,实际是孔子想以一个小过失离开,不想随随便便离去。君子做的事,众人本来看不透的。”

12.6[注释]

①淳于髡:齐国的善辩之士。髠,音Kūn。《离娄上17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已见。

②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把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权力相符放在先是为了给人看,把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权力相符放在后是为了自己得实惠。先,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先,把……放在先。名实,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的权力相符。名,命名,给个名。实,该名的实际权力。为人,给别人看。为,音 wèi。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后,把……放在后。自为,为了自己获得实惠。

③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先生您位居三卿的中位,授予的官阶与实际行使的权力还没有对上对下形成影响就离去,仁者本来就这样的吗。三卿之中,三卿的中卿,即亚卿。大国的官阶有三卿,即上卿、亚卿、下卿,高于一般大夫。《礼记》: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孟子之时各诸侯国任命卿已不通过天子。

④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处在低级的职位不以才能侍奉品行差的人是伯夷,五次听从商汤使唤五次听从夏桀使唤是伊尹,不嫌弃卑劣的君主不拒绝低级的官位是柳下惠。这是三个判断句。居,处在。贤,有才能。不肖,品行、能力差的人。就,走近。

⑤——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三位处世态度不一样,他们奔向的目标是一样的。破折号表示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归纳。道,处世的方法。其趋一也,判断句。趋,动词名词化,奔向的目标。一,一致,一样的。

⑥一者何也?曰仁也:这一样的目标是什么呢?说的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

⑦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做到与人相亲相爱就是了,何必要用相同的处世方法。

⑧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鲁国政务,子柳子思做臣属,鲁国削弱得很严重,贤人对于国家没有益处到了如此程度吗。公仪子,指公仪休,鲁博士。子柳,即《公孙丑下11我明语子》中提及的泄柳,关于缪公与子思的关系,也可参见该章注释⑥。第二个“之”放在“鲁”与“削也滋甚”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若是,像这样,如此。乎,语气助词,吗。第三个“之”,放在“贤者”与“无益于国”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于,对于。

⑨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虞国不用百里奚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就成了霸主;不任用贤才就灭亡,削弱怎么能得到呢。而,就,……后。霸,名词作动词,成了霸主。

⑩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从前王豹在淇水住因而河西的人善于吟诵,绵驹在高唐住因而齐国西部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善于哭她们的丈夫因而使国家改变了风俗:在内心有的必定在外部表现出它,做了某件事却没有这件事的功效我从没见过。王豹,卫国善唱吟诵的人。淇,音Qí,水名,黄河支流,在今河南北部,南流至今汲县东北入河。河西,邻淇水的西部地区,实指卫国境。绵驹,齐国善歌唱的人。高唐,齐地,在今山东禹城西南。齐右,齐国的西部,西方为右。华周杞梁,都是齐国臣属,战死,其妻面城而哭,以致城墙一角坍塌,乃至民妇效仿形成民俗。孟姜女的故事即由此衍生出来的,淳于髡这里采信了传说。

⑪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所以没有有才能的人,如果有我必然认识他。为,做。前一个“其”,不确指代词,某。第二个“其”,复指某件事。

⑫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孔子做鲁国的司寇意见不被采用,跟着国君祭祀祭肉没有得到,不摘下礼帽便离开了。司寇,国家掌管典刑、维护治安的官员。不用,意见不被采用。第一个“而”,……着。燔肉,膰肉,祭祀时的烤肉。按周礼,古代祭祀结束后要逐级将烤肉分送给大夫和士,表示对大夫和士的尊重。燔,音fán,同“膰”。不至,没得到,当时的情况是鲁定公没分燔肉。税,同“脱”,冕,祭祀时戴的礼帽。第二个“而”,就。

⑬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不了解详情的人以为孔子出走因为没得到祭祀的肉,那了解详情的人以为孔子出走因为祭祀不分送祭肉不符合礼仪规范,实际是孔子想以一个小过失离开,不想随随便便出走。知,了解详情。以,来。微罪,小过错。行,离开。乃,是,实际是。苟,苟且,随随便便。

⑭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君子做的事,众人本来看不透的。之,放在“君子”与“所为”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

12.6[解读与点评]

淳于髠在《孟子》中两见,此番是孟子辞官后淳于髠与孟子的一番对话。

“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就是把授予的官阶称谓与实际职权相符放在先考虑是为了给人看,使任命明确了,使名正言顺了再做事,这是想做事;把授予的官阶称谓与实际职权相符放在后考虑是为了自己,得着实惠就是了,不要什么名正言顺,不跟国君要名分。那么孟子是为人还是自为呢?“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这个对话表明,孟子辞职不干了。“先生您位居三卿的中位,授予的官阶称谓与实际职务还没有对上对下形成影响就离去”,从淳于髠的话中我们可以捕捉这样的信息,孟子在离开齐国前被任命的是亚卿,这个任命发生不久,板凳还没坐热呼呢孟子就辞职了,而且淳于髠认为孟子辞职的重要原因与“先名实”“后名实”有关。名实实际就是名实相符。名是官衔,实是行使职权,孟子在“名实未加于上下”,就是这项任命在齐国国君和朝廷上还未形成印象、当然更没形成影响的情况下就辞官不做了。孟子没有私心,当然不会是“后名实”那种情况;孟子辞官与“名实”没有一点关系。

孟子是不是学处在低级的职位不以才能侍奉品行差的人的伯夷,孟子没明确说;是不是学五次听从商汤使唤五次听从夏桀使唤的伊尹,此时孟子年龄应该七十多了,应该学不了伊尹;是不是做不嫌弃卑劣的君主不拒绝低级官位的柳下惠,看来也不是——亚卿之位不低。孟子既不做伯夷,也做不了伊尹,还不做柳下惠。孟子辞职并未说出理由,也没能像孔子那样给自己找个小过错——这不是孟子的风格。“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君子做到与人相亲相爱就是了,何必要用相同的处世方法”实际表达了孟子辞职的态度。孟子辞职的原因不只是淳于髠提到的名实,齐君给了孟子利益,给了官位,但齐君没有采纳孟子的重要建议,没有给孟子施展政治抱负的空间。

淳于髠对孟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认为这样做“无益于国”。淳于髠通过提到“鲁缪公之时”的现象提出了“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真是这样吗?孟子用百里奚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驳斥了淳于髠。

淳于髠说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引出“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淳于髠绝对化看问题,否定世有贤者存在。从接下来孟子拿孔子辞职的事来回答看,孟子认为淳于髠仍然只看到了事物表象,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不是必然的,“为其事而无其功者”大有人在,因而淳于髠的“无贤者”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孟子举孔子辞职的事例意在表明,我孟子为什么辞职是常人理解不了的。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是什么意思?实际是孔子想以一个小过错离开。微罪,小过错。谁的小过错?小过错发生在国君身上,作臣属的是不可以挑国君的不是的,孔子挑国君的礼,显然孔子礼上有错。这是孔子借故给自己找一个小罪名。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时大夫出走,都要记录在册的。鲁国史料中大夫辞官出走全有记录,特别是司寇以上的官,责任明确的记在个人身上。

比如《左传·文公九年》:公孙敖弃国出走(注:公孙敖即穆伯,公孙侨如。)

经: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丙戌,奔莒。

传:穆伯如周吊丧,不至,以币奔莒,从己氏焉。

又如《左传·宣公十八年》:鲁国逐襄仲(注:仲,即遂,东门襄仲,东门遂)

经:遂奔齐。

传: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杀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遂逐东门氏。

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出奔(注:臧孙纥也称臧纥,臧武仲。)

经:“冬十月乙亥,臧孙纥出奔邾。”

传:“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

我稍稍介绍一下臧孙纥的出走。臧武仲司寇官职,本是一个极聪明的人物,敢作敢为。因替季武子家事出主意得罪了季氏家族及其一干人等,被季氏家陷害,才有“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之举。后来臧孙纥以防地“要君立后”,鲁君应允后,“臧纥致防而奔齐”。以下情节是:

将盟臧氏,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对曰:“盟东门氏也,曰:‘毋或如东门遂,不听公命,杀适立庶。’盟叔孙氏也,曰:‘毋或如叔孙侨如,欲废国常,荡覆公室。’”季孙曰:“臧孙之罪,皆不及此。”孟椒曰:“盍以其犯门斩关?”季孙用之。乃盟臧氏曰:“无或如臧孙纥,干国之纪,犯门斩关。”臧孙闻之,曰:“国有人焉!谁居?其孟椒乎!”

以上介绍鲁国这三人出走事件是告诉读者,当时各国对大夫以上官员任职、辞职、出走、被驱逐、被杀都有记载的,而且记录的文字是要仔细推敲的。孔子如果不找个理由辞职,就等于说鲁国朝政有问题。孔子挑国君的礼出走错在孔子,又不伤大雅。实际是孔子已经有离开的念头,只是找一个机会而已。在鲁国国君错在先,自己对鲁国朝政也失去了希望的情况下,以一个小过失离开,记录反倒不好做了,所以《左传》对孔子出走没做记录;所以孔子周游十余年后又召其回国,奉以国老,位列“大夫后”。

孟子辞官离开齐国同样没有挑齐宣王的毛病,也没给自己找一个小过错,他是先辞官,然后缓慢地离开齐国,在途中还希望齐宣王回心转意重新召回自己。

“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至少在孟子之时就有伊尹“就汤”前曾“就桀”之说抑或有伊尹曾在“就汤”“就桀”二者之间摇摆过之说。这个传说与“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万章上7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同时存在,都出自孟子之口,该怎样理解?

读到孟子回答淳于髠说“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我一下子想到当下有些人极力否定真正的孔孟之道的价值的现象。孔孟思想名世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不,向前追溯到四千四百年前的尧舜时代,孔孟思想正是尧舜以来古代先贤优秀的治天下理念的传承。如果没有这些先贤制定并传承下来的思想理念,就不会有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淳于髠两见孟子,提的都是怪问题,可见其善辩,但未见对孟子的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