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青城山

文/图/平子评天下

青城山风景区,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仅15公里的青城山麓,背靠岷江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山”。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道陵也就成为道教的创始人,传说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

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我们选择游览前山。

在一个早春的季节里,我们游览完安仁古镇后,一早驱车来到著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风景区。此时春雨不期而至,烟雨蒙蒙中,经过雨水冲刷的山林更显幽静。

山门外左侧的建福宫始建于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里面供奉的是青城山主治神仙宁封子。丈人峰因宁封而得名,宁封最初因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而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站在这里,依山而建的建福宫给这座道家名山增加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问道青城山下一句是什么(问道青城山)(1)

青城山山门采用道教典型的重檐造型,古朴典雅。进入山门,溪流边一条石阶道,蜿蜒而上,走过那些石制的栈道和一座座古桥。那长满青苔的岩石,那些在山谷中流淌的小溪,还有一路上不时出现的飞瀑和水潭,以及满目的翠绿,让人心旷神怡。

走进山门,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门坊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让我感觉到-股浓浓的幽意。

四周望去,初春过后树梢嫩绿的新芽,路边浅绿的青草,石阶上淡墨相错的青苔,山涧翠绿的灌木,浓绿的竹林,苍绿的乔木,浓浓的绿层层叠叠铺满了山脊沟豁,象绿色的海涛顺着山谷向天际涌去,与远远的山峦连成一片。

进入山门不久,就发现路旁是一条潺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路旁树木林立,挺拔高耸,在枝叶蔽天的山路上,连绵的石阶,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朝圣的神道,而云雾缭绕的雾霭,仿佛将古树、 古道和楼台水榭都笼罩在幽幽的梦幻中。

蜿蜒而上的千级石阶,掩映在参天大树之间,攀援在这山林飞泉之间,与其说是去问道求仙,不如说是户外徒步散心。有了这份心境,陡峭的山路变得平坦,眼前不断变换的景色犹如一幅幅画卷,而浓浓的云雾,更青城山增添了某种神秘感。

再行进不远,平缓的石阶变得陡峭,木板搭起的台阶,犹如栈道,在半山间仿佛倒挂的云梯,栈道间一座座亭台,让攀援的行人即可歇脚喘息,也可凭栏赏景。人们或者驻足歇息,或者倚栏远眺,倒也给这攀登平添了几许乐趣。

继续往上,行进到半山腰,只见在两山之间筑起了一道堤坝,将水蓄积成湖,在坝堤上还修建了一座廊桥,与廊桥相连的是一座木亭,木亭就矗立在一湾湖水旁,这就是月城湖。

问道青城山下一句是什么(问道青城山)(2)

月城湖位于青城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的鬼城山旁,又名月城山,湖因山而得名。月城湖湖水清波泛翠,浸润着青山的绿色。湖心矗立的小亭,小巧玲珑,看上去只能容纳一两人。湖岸的长廊如弯月环护,名为“映月廊”,“映月”二字倒也有那么几分诗意。廊桥有联云:“松声竹韵吟仙境,山色湖光映月城”。湖中有铁索将画舫牵引,游客可以蹬舟泛游湖上。我想在这有山有水,有廊有亭,以及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的湖中泛舟赏景,更能让人在赏心悦目中悟道得道。

再举目远眺,湖的远处,青山吐翠,湖水泛绿,湖光山色,相映成景,勾画出一幅高山出平湖的优美画卷。此时湖边一对白鹅在水中觅食戏水,给湖光山色中又平添了几分野趣。

进入廊道,欣赏湖景,聚焦廊道中的风情,再转一个弯,就到了步云廊索道。乘坐索道缆车,越过丈人峰,直达青城第一峰。接近终点几乎是垂直上升,举目四顾,只见一条索道,穿行在高山溪谷之间,山间云起云涌,脚下是绵延的林海,索道轿厢掠过高耸的树梢,烟雨中犹如腾云驾雾一般。

下索道不远处便到慈云阁。上行一段,一堵照壁墙上书写一个硕大的“道”字。在雾气笼罩中,哪个红色的 “道”字,似乎隐含着无穷的玄机,让人顿时肃然,而照壁的另一面上书写的四个大字,“大道无为”,此真真诠释了道的真谛。

再往上走就是上清宫了。

问道青城山下一句是什么(问道青城山)(3)

上清宫门廊壮观,只见门中楹联写到:“于今日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却是,如果没有这出神入化仙境般的名山,哪会有历史上众多圣贤来此造访。而如今众多的造访者中,早已没有了圣贤的踪影,唯有旅游观光的闲人,难道我们不就是这座名山期待已久迟迟来访的“剩人”?

问道青城山下一句是什么(问道青城山)(4)

在云气雾罩中,上清宫更加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透过山门远远看到第二进台阶旁分别书写斗大的“道”、“德”二字,满山的云雾和缭绕的香烟,将整个道观掩映在烟云中,着实透出一股仙风道骨的韵味。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位置在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近500米的半坡上。宫内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老君殿(主供太上老君像)、配殿三清大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楼等。屡建屡毁,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974),岩壁上还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到了上清宫门前,宫门“上清宫”三字系蒋介石所题。只见牌匾上写的是“二十九年,上清宫,蒋中正”几个大字。经历过文革文化浩劫的中国人都知道,在那个那个疯狂的年代里,这块匾能够保存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故事,那就是打鬼还得借助钟馗。

上清宫,是青城山道教的主要殿宇,经过多次被毁多次重修,目前所见乃是清朝所修、民国扩修,所以看上去也就没那么沧桑古朴的感觉了。宫内供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

在鸳鸯井附近的一个院落里,正在展出张大千的画作,据介绍,张大千就曾在此山居住四年专心研画。1981年张大千还托去美国探亲的女儿带回手书的“青城山上清宫”题字,体现了大师对青城山那份割舍不了的眷恋之情。

上清宫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观,宫内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经堂,香火旺盛,大多数游人至此都会烧香祈福。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从上清宫出来,沿着宫后石阶继续往上又爬了十多分钟山路,只见原本烟雨中的天空变得更加云气氤氲,众山头在漂浮的云雾之间,似幻是真,忽隐忽现,犹如海市唇楼,行走其间,烟气缭绕,树影迷离,仿佛置身世外仙境。

上清宫后不远的就是青城山第一峰老霄顶。继续向上,坡度颇陡,沿途护栏,挂满连心锁,再行进一段,抬头仰望老君阁,形如一座巍峨的宝塔,在陡峭的阶梯上,须仰视才能见其全貌。来到塔前仔细端详,山顶的老君阁,塔形尖顶,下方上圆,每层有八角。阁中供奉老子骑青牛的巨大铜像,以徐悲鸿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金光炫目,栩栩如生。站在老君阁上,凭廊远眺,青城诸峰,碧绿一片,都掩映在云雾之中。山风横过,雾移云涌,翠浪起伏,耳边山风低鸣,如水如雾的雾气,拂过面颊,丝丝凉意。再抬头仰望老君阁,烟雨中,宝塔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如在云海中。阁门前,平台中,游人络绎不绝。护栏中,红绸上,写满每个来这里祈福的人们心中的愿望和寄托。登顶,看老君阁门廊,香炉蜡烛青烟袅袅。

我素来无心烧香许愿,因此在塔前驻足许久,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然后匆匆折返,结束了青城山问道之旅。

然而结束这段旅程后,心中总有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绪始终挥之不去。青城山这座道家名山,除了一个“幽”字之外,其实其中蕴含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值得人们细细的品味和感悟,同时作为道教发祥地和道教的祖山,其中还有许多玄机我们尚未参透。回望云雾缭绕的青城山,诸多道观庙宇此时都掩映在远山和云雾之中,而此时一个与其相距千里之外的终南山中那千年楼观,正与其遥相呼应,彼此守望,而因为在“道”的渊源上的血脉传承关系,才使得它们在千年的守护中,星火相传。

遥想两千五百年前,在同样在一道不算巍峨的山岗中,一位孤独的老人来到哪里,他留下了一篇五千余字的经文后飘然而去不知去向,只有千百年来悠扬的钟声一直回荡在终南山的山谷之中,而他那充满睿智的思想光芒,跨越时空,一直被世人敬仰,他的传奇历史也渐渐变成了传说,最后又被人演化成仙,他宣扬的思想,道的精髓由此传承下来,这座山叫终南山,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李耳,经文的名字叫做《道德经》。因此终南山也就成了道家的圣山,《道德经》也就成了道教的第一经典。有了终南山、老子和《道德经》才有了今天青城山道教发祥地的千年香火。

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创立道德思想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思想和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星闪烁的辉煌时代,那时道家学派和儒家学派以及诸子百家以其浩瀚的聪慧和绝伦的思索,为中华民族打开了一道人文思想的大门,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起源,也就当仁不让地构成了诸子百家的文化之源,几千年来它一直滋润着中华文化,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也一度成为当时一个王朝的基本执政理念和民族的基本信*仰。

道家思想开创于战国时期,而真真兴盛则始于西汉初期。老子所著写的《道德五千言》在先秦时代的名称就是以老子的名字命名的,而在东汉道教建立之后,这本书才改名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字《道德经》。这篇蕴含无穷智力的著作,即使在以暴虐著称的秦始皇发动的那场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文化浩劫的“焚书坑儒”时,也没有被焚烧。而道家思想真正成为一种宗教并成为国教则兴于东汉,鼎盛于大唐,衰亡于元后。

公元前202年,布衣出身的刘邦击败了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一个全新的帝国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史称西汉。

初生的汉帝国贫穷而脆弱,塞外匈奴铁骑南下侵扰,整个帝国陷入崩溃的边缘。刘邦和他的大臣们非常迫切地需要寻找到一条有效的治国之术和途径,据说一位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姓名的大臣向皇帝推荐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这个理念非常简单,只有八个字,那就是“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这一执政理念就源自于老子的道的思想,也就是黄老学说。在刘邦的治理下,汉帝国开始慢慢恢复元气逐渐发展起来,但真正让无为而治发挥巨大作用的却不是刘邦本人,而是他的子孙,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老子的治国理念历经文景两代帝王的践行,最终成就了了一个王朝的复兴,即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从此黄老学说就成了大汉帝国的基本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

怀有雄才伟略被后世尊为汉武帝的刘彻登基之后,将整个帝国的国策从“无为”变成了“有为”。派大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以北,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以后重归中国版图。可在无比辉煌的帝业背后却是一个伟大王朝再也无法背负的重荷,为此在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罪己诏》,决定对外息兵戈,对内止苛政,全力从事农业生产,大汉的国策由“有为”又重新回归“无为”。不过它并没有能挽回大汉王朝走向衰败的命运,大汉帝国曾经的盛世从此远去。

东汉末年,大汉王朝的国运走到了尽头,两百年来如梦般的繁华被饥饿驱使揭竿而起的起义军彻底粉碎,中国历史陷入了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混乱之中。乱世中,有一个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老子,而这个人既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参赞军务的谋臣,而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

公元186年,张道陵来到了今天四川省的西部青城山,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涯。在青城山中,张道陵将《道德经》奉为本门第一典籍,结茅传道,自号天师,所以教派的名称就被命名为天师道。自此,中国本土第一宗教--道教,就在乱世中诞生了。公元191年,张道陵的嫡孙张鲁在接任第二任天师后,开始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供教徒朝拜。就这样,历史从传说变成了神话,那位在终南山的楼观里,为世人留下充满哲学智慧光芒的老子,完成了一次由人到神的华丽转身,正式走向了神圣的宗教祭坛,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造神运动从此拉开了帷幕。

此后中国又经历了三国混战,直到西晋灭亡,中华大地再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动荡时代。在这个痛苦的乱世中,只有那些隐居深山的道士们,将黄老的教义代代传承,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希望,使得老子思想的香火得以保存,一直延续到一个新的盛世的再次来临。

公元618年,历经四百年分裂与战乱的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盛世,大唐帝国登上了新的历史舞台,而那个拥有部分鲜卑血统的李氏皇族,急需要一个有威望的汉人先祖来安抚天下的民心,以便维护新建帝国的统治,于是李渊假借老子托梦,精心杜撰了一个李耳即老子为其李氏祖先的梦话。

公元626年,唐武德八年,李渊正式颁布历史上著名的《先老后释诏》,在这道诏书中李渊制定了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为末的三教次序,确立唐帝国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

这是自东汉道教建立以来第一个辉煌的顶点,从此,老子的思想被奉为一个庞大帝国的最高信仰,而在在李渊的巧妙布局下,老子也就成了大唐皇帝的先祖,道教成了帝国的第一宗教。

大唐初期,刚刚登上大唐皇帝宝座的李世民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远比大汉初期还要严峻,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外部来自北方的突厥大军兵临帝国的首都长安,内部历经战乱民生凋零,新生的唐王朝随时都面临着覆没的危险。李世民接纳了曾经当过道士的名臣魏征的建策,将“与民休息、清净无为”的思想作为唐王朝的国策。从此,老子的治国之术再次成为一个帝国的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它为日后帝国的崛起做好了精神上的贮备。唐帝国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迅速恢复了国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大唐帝国真真的成为了世上一块王道乐土。老子的思想再一次为中华文明的鼎盛辉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元年间,大唐帝国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道教的荣光也在这如日中天的国力中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巅峰,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大力提高道教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他不仅再次重申道教为帝国的第一宗教,还亲自拜祭老子,将老子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将亲自注解的《道德经》颁行天下,设置玄学博士,为全国的士子讲授道教理论,并将《道德经》内容列入科举考试的范围,成为大唐帝国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

在大唐天子的倡导下,道教进入了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大唐三百年间,道教已与大唐的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道教的国教地位牢不可破,备受世人崇敬。

不过,如同老子所说那样,任何事物,盛极必衰,无论多么灿烂的繁华都摆脱不了一个王朝衰落的宿命。

大唐王朝随着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帝国都城长安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兴旺鼎盛的王*朝自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最终也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从而宣告一个盛世就此结束。

当长安的硝烟退去之后,昔日风光无限的终南楼观,也随着一个伟大的帝国一同从辉煌走向衰落,曾经仙音缭绕的终南山,从此归为平寂,在时光的风雨消磨中,终南山往昔的荣耀已渐渐成为历史,老子和老子的思想也如同大唐帝国时期的鼎盛繁荣一样,也成了人们口中的传说。

而历史上每一个王朝似乎都无一例外都没有跳出由盛到衰这一历史周期律的怪圈。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的一次著名的对话,黄炎培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毛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就是著名的“延安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