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1)

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

——欧阳中石

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2)

"书法艺术创作"这个概念,在我来说,原来是很陌生的,只是近年来,在"人云"的情况下,才不得不仔细地思考了一下。

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3)

(—)

看看历史上为我们留下来的足为"法式"的,可以作为楷则的那些珍品瑰宝,都是书法艺术,应该是绝无异议的。然而它们都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它们之中,有的是当时的记录,有的是朋友间往来的信札,有的是文章的草稿,如《兰亭集序》、《丧乱》、《祭侄文稿》等,这些作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文字内容需悪保留或交流,因而要求书写下来,遂形成了这些不朽的珍品;还有的记载一时一地之盛况,记载一人一事之功德,也有的为胜境导游,为山川壮色,或为碑碣,或为摩崖,这些作品的形成,也仍是以文字内容的保存流传为主要要求的。至于瓦当、飞擔、迎壁、屏门·、门对、楹联、厅额、堂匾、中堂、立轴、条山、横披……等等形式,其初也都是以文字内容为主要要求,或谦恭迎客克尽其礼,或展示威仪以明身份,或表露胸襟以宗情愫,或座右铭记激砺行节,莫不都是明心示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再兼及了书写的要求。

既然这些内容都需要诉诸于书写,书写就有妍有蚩,有雅有劣;人们的要求自然是摒蚩求妍,舍劣取雅,于是又提出了书写艺术美的要求。从人们的接触看,最先入目者是书写艺术的光华,继而进一步理会文字内容的含义,再深作探寻,玩味文字与艺术的融铸,追思幽邃之意境,含蓄之感情。一句话:形式与内容、笔墨与感情完美和谐的统一,是一帧书法艺术作品的准则。

从认识过程上说,书法艺术作品的形成是自发的,笔墨不计而达到了自然的流露。对这种至高目标的追求,在渴望达到的艳羡企及过程中必然是跬步积趋,给它理一个过程,必然是从遥知目的至虽不及而有所望,再从有所望而步履维艰,相距弥远,再从弥远而渐渐弥近,而弥远弥近之间的每进一步何其辛苦?每进一层何其艰涩?正是因为如此,才达到高峰者少,不及五十步、百步等而下之者多。然而从追求的方向看,则是一致的。在目标一致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步履间差别的统一问题如何解决,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人从持身到节操,从学问到阅历,从气质到感情,从文采到笔墨,都在着力地孜孜以求,有人则只从笔墨上拼命下功夫,置其他于不顾。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着眼于内涵深处的探求与视野广阔的开拓;而后者则只是表面形式与井天障叶的高度近视。从历史上看,大书家者一定是大诗人或大学者,我们很少看到他们抄写出自别人之手的作品(为蒙童留作帖模者除外),虽然明清以来不无有之,但总是偶而为之,不过用以发古人之幽思而已。

说至此,似乎可以总结一下:所谓书法艺术创作,最少应当包括所写文字内容的创作与书写艺术的创作两个部分。自然兼得者为尚,偏颇者不逮,这是一个质上的不同,层次上的差别就从这里划分起。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距离古人远矣,距离前辈大家远矣。我们必须看到这个问题,认真对待它,必须追而及之、过之,而不能另立标准。什么只讲书法美,什么只要美的享受,管他写得是字与否,这就表明自己的浅薄,表明自己的无知,不要以为自己干不来的事别人也不应该去干,这是自欺欺人。自欺造孽在自己,如果持去欺人则是遗害匪浅了。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是一项时弊,必须把它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借古人名作以抒自己心境,并非绝对不可,但偶两为之可矣,只于此则适见其不足了。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是诗便是唐诗,只要抄个词便是唐诗,似乎不必用太高的标准来苛求,这和"书家"的雅号不相称。这种现象绝对不能以积众难反而视为当然。我们这一代已经远不如前,循此下去,则诚是谬种流传,我们不能辞其咎了。

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4)

更有甚者,有人提出写出的字即使不被人认识,甚至写得不是字,只要是美,也仍然是了不起的艺术。这真不知其"可"了。 有人从"美学"的观点提出要使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就要摆脱内容的羁绊,否则书法便成了依附,而不能为独立艺术了。 这种理解学科的分别太机械化了, 太幼稚了。 应当肯定书法作品的本身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所谓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应当包括着它如何去体现内容这个本质性的艺术要求。我们强调书法艺术的独立价值绝不意味着只谈笔墨。就象我们分析律诗,律诗自有律诗的格律要求,形式上的要求完全可以独立研究,然而抛开内容,便没有了生命。律诗的形式与具体的内容是一个统一体,既可分别来说,但它们的展现又必然是一个统一体。对于它价值的评定也必须作统一观才行。又象一部机器的价值评定,我们可以单独考察它的工艺结构,分析它的合理,然而它真正的价值,抛开原料、产品则根本无从衡量。

所以,我们坚持形式必须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谈书法艺术。所谓书法艺术创作的要求,.无论内容或形式都应是创作思想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如果只从怎样写一幅"字"考虑,那就只抓住了一个方面,一个次要的方面,因为没有内容的形式等于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是一幅毫无生气的图案。

所以我们学员毕业创作,应当是自作诗、词、联句,自选最合适的最专擅的字体书体,尽可能地展示出自己的情操、意趣、追求,才华、功力、感情为好。

尽管书写的格局要求很多,但其内容概而言之,无非为国诈扬威,为山河增秀,为所仰颂德,为所寄抒情。原则要歌颂我们的时代,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大家的情趣,抒发自己的健康积极情惑。所谓时代的风貌大概就是指此而言,或者说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涵。

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5)

(二)

在书法创作中还有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即所谓"创新"的问题。

"新",在艺术上是大家心目中追求的一个目标。对于整个时代来说,要新;对于自己个人来讲,也要新。实际上,这个"新"就是进步的同义词。我们把概念廊清一下,所谓"新"是指既开拓前人所未有,又在水平上是前所未有的高度。绝不是说只要不同于别人,无论其优劣,便谓之新。然而,抱持这种想法的人却不在少。或者忽略了 "新而必 优",或者走起"新而必优"的路子来太艰难,畏难而变,或者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优"的问题。总之,不管是在什么基础上的"新而可以不优",都走不上成功的道路。然而,因为它省力容易被接受,所以从之者众。在这种论点的患惑下,有多少人受了害而不自知,因为抱持着这种论点,表面上象是得了便宜。难怪在这门艺术面前,好的总是少 数!芸芸众生,普渡不及,是否这是不可转移的规律啊!

有谁不想"好"呢?当然都在想好。然而什么是"好",什么是"歹"呢?如果"不识好歹",自然无所趋从,日向"歹"而不自知,犹自以为得意,那的确是十分可悲的事。

"什么是”好"呢?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波浪滚涌,几经迭变,起伏更替,天演淘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套鉴别优劣的标准,历史上出现过的作品都不自觉的无可回避的接受着它的检验,优秀的留下来,传下去;不济的,冲掉了, 泯灭了。 即使一时的激浪涌上来,不济的自是不济;一时的激浪打下去,优异的自是优异。即使埋藏在地下,发掘出来也是瑰宝。这个历史的长河便是我们的优秀传统。

在这个传统中,有的作品曾经成了它所在的时代高峰,有的又成了历史的高峰,也有的虽是一个时代的高峰,但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被别人的高峰淹过了。当然,成为一个时代的高峰就很不容易,而成为历史的高峰就更难了。然而毕竟历史的高峰是有的,如王義之。时代的高峰更有的,如米芾等人。这些人在我国文字的书写上,可以说都已经精堪的掌握了规律,功力与才华统一在了一起,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在历史上的书家们也都在追求着这两个高峰,也都在想写出自己的"新",然而何等的不容易!写出来的就那么几个,而也有大批的书家,取得他力所能及的高度,当然也有相当的书者被淘汰了。他们的失著在哪里呢?当然是艺术上的低能。可能有人推诿给了命运、际遇,其实不然,只要有真东西在,历史会给他公允的评定,历史不大会淹没人才的。因为历史是大家的历史,历史需要人才需要珍品来充实它。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是与历史相共的。当然,在历史上不能占有艺术位置的东西,即使由于艺术之外的因素可以一时得到展现,但事后所失甚多,甚至反而更显尴尬。所以,一个艺术家务必着眼于艺术的追求,千万不可旁骛,否则既失其份又失其艺。我们都应以此为戒。

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6)

如何能变低能为强手呢?首先要遍知书法艺术的各种信息,今人的信息应知道,古人的信息更应知道,在历史上或当今眼前,书体有多少种,流派有哪些,都有过什么样的 "新"法,全都了然于心。避免出现那样的结果,历史上早已抛弃掉的破烂,我们再栋起来当作宝贝。如果能尽览今古,自然眼高,这已经具有了远离低能的条件。其二便是能知好歹,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辨得出哪些是相近的,哪些是远离的,哪些有渊源关系,哪些有救弊关系……这样才能就高避低,趋雅离俗,融合参差交错,以便立其主导,旁融多家,自汇新格,独成一体。

我非常推崇创新,但我希望所创之新真是前所来有,前所不能,真正既新又好的新。 但对新而不好者深抱遗憾,身陷"低能”而不得自拔,勉强鼓努为之,适见其不足,不值识者一笑,则实在徒遗憾惋了。

遍观历史诸大家,有哪些人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说没有尽同之者。献之从義之而各有千秋,通之从率更而如出两源。是诚求其新不难,难则在于新而高啊! 尽知今古,出于其上,自然远离低能而恋为翰苑之强矣。

概括起来,我的书法创作观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使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具体说即须内容自作,或诗或词,或联或句,皆须是自己的创作,再用笔墨的书法形式和谐的统一表现出来。一是出今古之外,融诸家而汇一格。具体说即所创之新确实与众不同,把经过几年的功夫所学来的诸家经过一番取舍融会最后形成自己的一派独特书体。

以上是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这是一个从事书法艺术探索者应当走的一条途径,虽不能说绝对正确,但总是触及了书法艺术中的核心问题。也可能是一个书家一生的道路,一时之间恐怕不能做到。但这个方向却必须从始至终是明确的。惟其方向明确,才能远有所望,近有所取,举步知所向,行进知所趋,深浅知所求,成否心自知。

书法高手就靠这9条书法冷知识(谈谈我的书法艺术创作观)(7)

应当声明,自己提出的要求,自己并不能及,惟敬期诸同好勖勉以求,历史高峰、时代高峰惟有心者至焉,我自己只有尾随其后,擂鼓以助阵耳。祝同好们:

旌头所向,攻无不克,不负时代所寄,不负历史所期,为堂堂中国的翰苑增上一脉春光,于千百年后当无所憾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