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峻

通讯员 孙克亮

大江东流水,浪击三千里。悠久的历史,孕育着深邃而厚重的文化。当历史的波涛风驰电掣般涌向我们时,高山依旧,流水依旧。

1月14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汉阳大街文化艺术中心院的蔡甸区博物馆,探寻这一曲高山流水的文化屐痕,叩问这一座历史名城的前世今生。

清代残碑定格历史

在博物馆内,一块隐约可见“贤钟期字子期墓”等字样的残碑陈列于此,这块于清光绪十五年(1898年)所立的石碑,虽碑文已残,但却将2000年前那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动人传说的主角之一钟子期“定格”在了脚下的这方土地上。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1)

史载春秋时的楚国有位乐师叫俞伯牙,琴弹得很好,他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巧妙地融入琴声及韵律之中,但并没有人能够听懂。有一天,伯牙在长江边忘情地演奏,恰逢樵夫钟子期路过此地并寻琴声而至,美妙的琴声引发钟子期心中的感慨:多么巍峨的泰山,多么浩瀚的江河啊!俞伯牙闻言十分惊讶,他根本没想到一位山野樵夫竟能听懂他琴声中的弦外之音。知音难遇,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就成了好朋友。一日伯牙去子期家拜访时,惊闻子期病逝的消息,伯牙在心痛之时,感到世上已无人再能听懂他的琴声了,于是伯牙愤然摔琴,并发誓从此永不弹奏。

作为整个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文物载体,钟子期的墓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据旧志载,明代其墓旁建有古亭,亭内原有一块年代久远的青石墓碑,但现在这些旧迹已不复存在。1988年,汉阳县(现 蔡甸区)人民政府重修知音亭,亭内别立新碑。2012年,伯牙子期纪念园落成,以纪念那段传承千年的知音际会。

作为最重要的文物遗存,这块残碑被请入了博物馆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知音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瓷瓶上的琴声和鸣

作为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文物载体,实际上并非只有这块残碑和钟子期墓,在博物馆里,极目新闻记者还看到了一尊名为《携琴访友图》的明朝青花瓷坛。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2)

在瓷坛上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只见一位仙逸儒雅的老者神态怡然,携琴漫步徐行,近旁有一儿童随行引路,尽显天真活泼。但见天空一轮明月高悬,微风和煦,远处群山滴翠,云雾缭绕,路旁柳树松树随风摇曳,呈现给观者一幅祥和的共享天伦之乐的画面。整幅图画构图精妙,工写兼备,勾勒、渲染、点缀并用,犹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携琴访友的典故即出自伯牙与子期的传说,之后被演变并创作出携琴寻芳、携琴访友的绘画题材,自明起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漆器和雕刻中。僧七处、文徵明、黄慎、傅抱石、张大千……古今名家们的笔下都曾留下风格不同的《携琴访友图》,从中可见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深入人间。

众多传说流传千年

作为楚文化的一部分,知音文化传说流传到战国时代被载入先秦典籍《列子》和《吕氏春秋》之中,成为中华文化元典内容,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到明代又有冯梦龙将其加工创作成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使知音故事雅俗共知。“高山流水”和“知音”的典故及词义,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基础的文化称号,具有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的深远意蕴。

早在2006年,武汉就开始将“伯牙子期传说”申报国家级“非遗”,但数度落败而归。其原因,“伯牙子期传说”是民间故事,没有这段传说的完整证据链。而此前“伯牙子期传说”的申报,只有明代作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一孤证。其中虽然详细记载了故事的地点在“汉阳江口”,但评审委员们认为“汉阳江口”可能是小说作者安插的一个虚构地。

2013年,华师大民间文学研究生王源,在做《伯牙子期传说圈研究》研究生论文时,发现了明代说书人的话本——《贵贱交情》。此书不仅比《警世通言》早14年,关键点在于该话本还详细记载了伯牙子期故事以及地点,即“汉阳”、“马鞍山”、“集贤村”等地名,更令人信服的是,话本中的诸多地名至今仍存。因此,原来申报的孤证,变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最终助“伯牙子期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千年知音传说是蔡甸的文化之根,在乡村振兴新时代主题下,知音文化广播四海,成为和谐与幸福感的源泉。

这是人杰地灵之处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3)

战国薄格青铜剑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4)

唐代的金手镯

漫步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道历史的长廊。商凤纹青铜方罍(资料图片)、战国薄格青铜剑、唐代金手镯、康有为的真迹……让人不禁感叹,拥有着厚重知音文化的蔡甸的确是人杰地灵之地。

作为一家区级博物馆,虽然并非每件文物都是绝世珍宝,但却都是历史长河中武汉大西南这片楚文化发祥地沧桑变化的见证者,这其中最为让人震撼的非“商凤纹青铜方罍”莫属。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5)

商代青铜凤纹方罍

1966年出土于蔡甸永安街竹林嘴的“商凤纹青铜方罍”,造型雄浑、型体巨大;集浮雕、线雕于一身;铸造技术高超卓绝;精美的纹饰神采飞动,是商朝后期青铜器的杰作。据博物馆的馆长邓操介绍,青铜罍尤其是方体罍流行时间短,数量十分稀少,至今有4000多年,保存完好,十分罕见。目前,商凤纹青铜方罍收藏于武汉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6)

商代青铜凤纹方罍

在这儿,记者还看到了与越王勾践剑同时代的战国薄格青铜剑,这柄出土于蔡甸街熊家岭的青铜剑,长 44.1 cm,宽4.7 cm,重445g,虽然比不上越王勾践剑精美,但也其自身的特点,对于研究同时代铸剑技术的演变是一个较好的佐证。

最有人气的藏品当属一对唐代中期的金手镯,距今虽然过去了一千多年,但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它比现在的手镯稍宽,带凹槽状,手镯尾部的金线缠绕得异常精美。“从当时出土文物来看,墓主仅为普通女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中期国强民富,人民安居乐业。这对金手镯的出土,也填补了博物馆金器的空白。”蔡甸区博物馆馆长邓操解释道。

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官网(走进蔡甸博物馆)(7)

康有为的对联

除此之外,这儿还有一副康有为手书的对联:“大风吹地转 高浪蹴天浮”,墨色浓淡相映,行笔生动,传递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

一曲《高山流水》演绎了一段“知音”的旷世佳话,并逐步延伸成为知音文化。它不仅在蔡甸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走出荆楚,成为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精美的文物及其背后的传奇故事,让人深深着迷。来蔡甸,一定不能错过这家博物馆,漫步馆内,在历史的长河中徜徉,感受知音文化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