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培乐

在济南,提起趵突泉无人不知,可是要提起白泉,恐怕很多人会挠头了。据济南历城当地人介绍,白泉曾被称为“三间屋”,不但水量大,还与历史上檀道济“唱筹量沙”相关,名列济南72名泉之列。

名泉“三间屋”

白泉的位置在济南历城区鲍山街道纸房村附近。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收录。其中清乾隆《历城县志》载:“白泉方十亩,中有大泉,间数刻一发,声如隐雷,多有白沙故名。”其实白泉并不是单一的泉,是由众多泉组成的泉群。

据纸房民俗文化馆馆长张增良介绍,白泉主泉曾经被当地人称为“三间屋”,“喷涌量特别大,我们小时候进去游泳,扎猛子根本就扎不下去,更有甚者扔块砖头都漂上来。”由此可见,当年白泉的喷涌量有多大。据了解,曾几何时,白泉周边是一片湿地,水美土肥,简直是鱼米之乡。“小时候捞鱼摸虾,逮螃蟹,现在的孩子体会不到了。”对于白泉的变化,张增良颇为怅然,但是城市的发展又是时代潮流,“这地方还有葫芦泉等,也很漂亮,希望将来能够打造成一片湿地。”

檀道济唱筹量沙用三十六计哪一计(檀道济唱筹量沙)(1)

的确,记者看到目前周边就有村民的取水点,葫芦泉涌出的水也是自然成河,而且周边长满芦苇荡。

名泉涌白沙

近日,记者穿过杂草近半米的荒地,终于看到了白泉的所在。现在白泉是一处塘湾的所在,旁边的名泉牌也掩映在杂草和歪倒的柳树下,若隐若现。曾经越美好,现实越失望。现在白泉已经不复当年,不但没有三间屋的喷涌,就是像样的喷涌处也已经看不见。塘湾状的水池中,小泉眼沿地漫流。在岸边,记者发现一个小小的碗口大的地方,在咕咕喷涌,泛起点点白沙。

檀道济唱筹量沙用三十六计哪一计(檀道济唱筹量沙)(2)

这种白沙很容易沉积,沉积之后质地坚硬。行走在上面丝毫没有下陷的感觉。记者忍不住抓一把在手中,沙质特别的细腻,在阳光下有微微白光。在流水的位置,剋以说是形成了一道沙画,优美静谧。

檀道济唱筹量沙用三十六计哪一计(檀道济唱筹量沙)(3)

檀道济唱筹量沙用三十六计哪一计(檀道济唱筹量沙)(4)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虽然白泉渐渐被人遗忘,但是却成了蜻蜓的乐园,一只红蜻蜓站在水中的藤蔓上,看上去非常优美。

名泉有典故

据唐·李大师《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佞,斩以徇。”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唱筹量沙”。

檀道济唱筹量沙用三十六计哪一计(檀道济唱筹量沙)(5)

上边古文的意思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 年)十一月,檀道济奉命率众伐北魏。他率领军队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次获胜。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道济深知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以显示粮食很多。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于是道济带领部队从容出走。为了纪念檀道济的英勇事迹,济南当地的百姓便自发修建了檀公庙,后来庙被拆掉,目前已经重新建设了檀公祠。

考虑到记载中提到了历城,而且需要有白沙,而且当地又有东周大墓,所以白泉也就自然而然和檀道济的“唱筹量沙”联系了起来。退休教师民俗爱好者李心贞介绍说,“直到20世纪,在梁王庄以东以南的庄稼地里还有大小不等的土塚,以及为唱筹量沙取土而形成的宽窄不同的沟壑。那个时候每当看到这些沟壑,老人们总是会给孩子们讲起檀道济唱筹量沙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