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端尔玛

图片:来源网络

儿时,火车这个名字对大山深处的很多人来说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他们从来没亲眼见到过火车,熟悉是他们只是听到过许多有关火车的传说、或是故事。有些传说现在回想还感觉有些滑稽可笑。比如我听得最多,人们关于火车的传说:一是火车老长老长的,一列火车可挂一百多个车箱,坐上万余人;二就是火车那么长,载那多人、拉那么多货是烧的什么?有的说烧煤、有的说烧机油。这两个祖辈的传说还不算离谱。其实最离谱的一个传说是火车太长,在铁轨上都是跑直线,不会转弯。跑直线,不转弯?这个传说我在儿时听了也很是相信,心中不会有任何的疑惑?因为在我的心中也是火车跑那么快,肯定都是走直线。其实对于这些传说祖辈门也是与我们孩儿一样,要么是猜测,要么就是听出去闯过的人回村后的述说。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

关于火车的问题,在村里是传说,也是村里人闲睱之余经常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好多时候也是我们孩儿在一起相互争论的话题,有时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不管如何争论,祖辈人之中可能还是有人真正见过火车。那时,对于我们孩儿来说,火车也是在脑海里勾勒出的一个画面,不同孩儿有不同的想象。及时到了上学年龄从书本上了解到的也只是一个单纯平铺的画作。在读了詹天佑的那篇文章之后才知道了火车如何翻山越岭。读了那篇文章以后才估计到火车可能有两个车头。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2)

现在回想,有些关于火车离谱的传说,也不能去责怪祖辈,也不能说祖辈门见少识少。在那个年代,包括我们儿时也是一样。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辈辈人抬头只能看见山中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要让他们知道很多山外之事,那比登天还难。由于重重大山的严密包裹,山路崎岖危险,多少代人可能都没走出过大山,看过山外的世界。其实完全可以说多少代人至到终老,根本就没走出过大山。不走出大山,要想了解山外的事与物,唯一的办法只有靠一个脑袋去自由的想象。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3)

不要说祖辈对火车的想象,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八十年代初以前对所有车的认识,只能靠自己充分的想象。至今,家乡山高、林密、谷深、路险都是环境的最好现实写照。如此环境,我第一次见到车也是在八零年年底。因为那时勉强修通了县上到小坝区的公路,第一次有客车、货车、拖拉机开进了大山深处。记得就在那一年父亲带领我第一次到街上见到了客车,才知道客车是长什么模样。这时我才知道汽车不是烧机油、或是“鸡”油,气车真正烧的是气油或是柴油。“鸡”油那时在我们孩儿在还未见过车之前的一种误解。家乡人到现在为止,特别是年长之人都喜欢把发动机烧的油叫做“机油”,那时我们孩儿就误以为是“鸡”油,因为那时我们认识的油也只有“鸡油”。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4)

八零年第一次见到汽车、拖拉机也算是山里孩儿开了眼界。由此人们又更多的对火车开始了更多丰富的想象。比如说火车有两个车头,火车又是如何掉头等等,反正由于汽车的出现又勾起了孩儿们心中对火车更多的好奇。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5)

想象归想象,眼见才能为实。那个时候,山中的孩儿能把见火车的梦想变为现实也实在不易。我见到和坐上火车也是九六年底十一月底,那时我已经19岁。19岁才见到火车和坐上火车?这话在那个年代讲出来也会有很多人不会相信,但条件所限,事实就是如此。那年是因我高中毕业报了名、参了军才有第一次走出大山,才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北川。要不是报名参军,又不知哪一年才能实现自己见火车、坐火车的梦想?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6)

就在这一年,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对火车一物又了真正的认识,对坐火车才有了真正的亲身感受。才真正证实了祖辈们对于火车的传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我才真正的明白火车在轨道上行走是要转弯的,只是弯转得比汽车更大更大。这时我才知道火车是烧油,并且是有两个车头的;这时我才明白火车是无法掉头的,掉头也只是行车时前面的车头变为后面的车头,后面的车头变为前面的车头,掉头也只是把车头变换了牵挂的位置。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7)

第一次坐了火车,第一次有了对坐火车的感受。祖辈们对坐火车的传说说得很是舒服,比如他们说茶杯放在车内桌上水都不会荡出;还有说吃、喝、拉就像在家里生活一样舒服。但这在我第一次坐火车好像都颠覆了他们的传说。他们说的到都是真的,但舒不舒服只有自己坐了才深有体会。反正我多次的乘坐体会不是特别特别的舒服,第一次坐长途还特别的难受。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8)

我第一次坐火车是从绵阳至成都再到昆明。绵阳至成都到是不远,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没有特别的体会,可能是坐的时间不长?因为绵阳到成都只用了大概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又或者是第一次剩坐火车心里有一些激动,没有找到坐火车的感觉?绵阳至成都唯一的感觉就是火比汽车跑得快,没有坐汽车那种挤和颠簸。v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9)

坐汽车,也就是坐客车。坐客车山里的人也是不易。我第一次坐客车已经是到了上高中的时代。那个时候有个长辈在县城工作,九三年九月去了学校报道后他把我们领到曲山镇县城去逛,这才有了第一次坐客车的感觉。其它时间坐客车就是在学校放假回家、和返校的时候。雨季路段只有步行,高中三年这种坐客车的感觉只有在冬季的时候才能找到。我的高中时代那时区已改乡,到乡的客车一天只有三趟。人多车挤、路颠是那个时候最深的体会,也是一种特色。挤到车门无法关闭时车才停止上人;司机也不管超载不超载,只管车内装得下还是装不下。那时的公路也是土路,坐车几十公里颠到头会在车顶上撞出几个大包。这种坐车,坐一次就让人怕一次。每次坐车之前都让人心里很是矛盾,可以说又盼又怕,盼的是人少,怕是人多。颠都已经无所谓,反正比走路快而轻松。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0)

坐最长时间的火车就是从成都到昆明,第一次坐如此长时间火车到是颠覆了我所有儿时美好的想象。这种感受也给我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1)

那个时候只知道成都到昆明运,但到底有多远心里没有数,所有数字上的距离都只是听别人而说。当我第一次坐了成都到昆明的火车这才有些明白,那个距离才真的叫长。这也是我第一次坐这么远距离的火车。可能就是因为距离太远,所以对坐火车的感受不是太好。导致在后来提到坐火车回家就有些紧张的感觉。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2)

第一次坐火车成都至昆明整整坐了三天四夜。从成都出发已经是凌晨一点左右。刚上火车时人由于兴奋,加之第一次坐火车的新鲜感,人感觉还不怎么样,甚至是凌晨一点到凌晨天亮人都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到了第二个晚上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坐的是硬坐,晚上没有睡觉的地方,人困了只能趴在凳子前的小桌子闭上闭一下眼睛。凳子短的坐二人,长的坐三人。但桌上较凳子短,长的一侧只能爬二人,短的一侧只能爬一人睡觉。一路上只有几个人轮换着趴在小桌子上睡觉。这样的条件及时睡也睡不好,三、四天火车坐下人的脑袋都是晕的,眼睛都是花的。好在我们的一节车厢全是入伍的新兵,定人定员,再怎么难都没有儿时在家做客车那样拥挤。实在是困得没有办法的办法,深更半夜就找一块空着的地板,在车厢地板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二、三个小时。车厢只有那么大,其实在深更半夜能找着空着的地板也是艰难,包括凳子下面到处睡得都是人。胆子大一点的就爬到车厢行礼架上睡上一小下,待接兵干部发现了又才从行礼架上爬下来。如果是有几个人熟,就早一点号上一块车厢内地板,几个人轮换着在地板上平躺睡觉。还好当兵人入伍都是背着被包,在地板上睡觉可以打开自己的被子。在这种环境下有被子睡觉应该是当时最好的享受。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3)

由于第一次这样长时间的坐火车,不知道是真的头晕还是劳累的原因?还是第一次长途坐火车不适应的原因?仔细想想可能还是那种:乡巴佬第一次进城——不适应。必竟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坐过火车,第一次坐就这么长的时间。到了第二天人除了困的感觉外,更多的是人走路是飘的,下车蹲下后感觉脚下的大地就像火车一样在不停的向前移动,人会不自觉的去用手抓住旁边的东西,蹲厕所时这种感觉更为明显。站立时也一样,身体有东摇西晃站立不稳的强烈感觉,人站在地上也就像站在行走的火车上一样,感觉身边的一切都在向后运动。三天四夜后到达昆明,又坐了两天两夜的客车才到达新训目的地。虽然已经几天没有坐火车,但大地在脚下不停向前运动的感觉仍然存在。这种感觉一直在我新训十多天后才逐渐消失。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4)

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这就是我第一次对坐火车的最初感受,记忆深刻。后面由于多次回家探亲,又体会到了坐火车的另外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买票挤、上车挤、坐上车时仍然挤。一挤又是上千公里。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5)

再后来,由于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坐火车硬坐就改成了硬卧。坐上了硬卧才让我有了祖辈们说的坐火车舒服的感觉。才明白了第一次坐火车成都到昆明的大概准确的距离。那个时候三天四夜,并不是火车加足马力跑了三天四夜的距离;而是我们坐了专列,一路让车,所以一千多公里火车跑出了三天四夜的时间。后来坐特快单边一次也是二十六个小时左右,再后来就是二十二个小时左右。到了现在火车的速度就更不敢想象。两省之间一千多公里就是三、四个小时就便可到达。各种舒适度也远远超过了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感觉。从购票、到上下车不再是那个时候的拥挤。如今网上购票不再需要现场排队挤票,上下车只要刷一下身份证以前的一切手续便可完成。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6)

这就是现在社会的发展,不再像以前我们坐火车的时代,上车是白衣服下车就变成了黑衣服。特别是在成昆线上的火车,遂道多,又烧油。火车又不带空调,为了不热一路只有打开窗户。当火车一进遂道油烟尾气就灌进车厢之内,熏得人眼睛都无法睁开,熏得人的面部和两个鼻孔都全部发黑。当时最忌讳的是下车之后不能用白毛巾洗脸,只要一擦一块黑毛巾立刻变为黑毛巾。下车两个鼻孔只要用手指一抠,手指都会变为黑手指。两个鼻孔不好洗,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鼻洞里黑色的东西才会慢慢全部消失。如今的火车不必再担心这些,上车是白人,下车仍然是一个白人。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推进着人们出行舒适度的不断改变。印证着祖辈们对各种有关火车的传说,印证着儿时对火车各种美好的想象。

不同的人眼中的火车(那时我对火车的感觉)(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