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1)


内容来源:2020年11月22日,中信出版集团举办的2020“年度观念”剧场演讲。

分享嘉宾:张玮,历史作家,知名自媒体人,“馒头说”创始人。代表作《历史的温度》系列、《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讲者和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高级笔记达人 | 宝贝疙瘩

责任编辑 | 君莫笑 审校 | 柯洲 值班编辑 | 君莫笑

思维方式

信念是什么?

王菲在一首歌里唱过“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信念其实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

信念的前提是相信,并且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当时未必能够看到希望,但是只要相信,信念会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之成为事实。

这里我分享三个故事,故事的主角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是同龄人。通过这三个故事,也许能够明白什么是信念。

一、一个人的信念

1.短跑神童

看到这张照片,不知道有多少人叫得出他的名字,他叫刘长春,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人。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2)

图:刘长春(讲者供图)

这个故事要从1922年说起,那一年,日本人在中国大连举办了一场“中日田径对抗赛”,目的是要宣扬日本“大和民族”的优秀。

但让他们尴尬的是,在这场比赛里,有一个13岁的中国少年以绝对的优势,包揽了男子100米和400米两项冠军。

这个少年,就是刘长春。

当时他100米的夺冠成绩是11秒8,400米夺冠成绩是59秒。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目前中国国家二级运动员男子100米的标准是10秒74,三级运动员400米的标准是57秒左右。换句话说,刘长春13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国家级运动员的标准。

而刘长春也不是转瞬即逝的“神童”。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3)

在1929年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包揽了男子100米、200米和400米三项冠军,其中100米的夺冠成绩是10秒8。

这又是一个什么概念?1928年第九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男子100米的冠军成绩,也是10秒8。换句话说,刘长春已经具备了奥运夺冠的实力。

刘长春18岁时,被特招进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当时的校长是张学良,他决定要好好地培养刘长春,特地请来当时的德国田径队队长,并开出800大洋的月薪,配了一辆轿车,两匹马,请他专门辅导刘长春。

800大洋是什么概念?

再给大家一个参考,毛泽东同志在1918年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工资是8块大洋。

当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刘长春有没有可能代表中国去参加奥运会?

2.单刀赴会

1931年,国际奥委会宣布,同意中国“中华体育协进会”为会员单位。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真的拥有了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眼看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就要成为现实,中华民国政府却选择了拒绝,拒绝理由是时间仓促来不及准备,实际上是因为政府没钱。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请一位中华体育协进会的总干事沈嗣庭以观礼的身份去参加奥运会,而政府一分钱都不出。

原以为这件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在1932年的6月,一家由日本人创办的《泰东日报》报刊登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国参加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

这条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刘长春顿时被骂成汉奸,卖国贼。可事实并非如此,而是日本人瞒着刘长春发表的声明。

刘长春当即发表声明:我是堂堂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绝对不会代表伪满洲国去参加奥运会。

但是,如果日本再派别的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借奥运会宣扬自己的实力怎么办?有没有可以解决的办法?

这时有人提出,中国要派自己的人去参加奥运会,这个人就是刘长春。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4)

此时离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只有1个多月时间了,国内所有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国际奥委会也大开绿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刘长春的报名事宜。而张学良个人出资8000大洋,资助刘长春和他的教练员宋君复去参加奥运会。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从上海新关码头出发,登上了开往美国洛杉矶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那一天,上海几千名各界人士赶到码头为刘长春送行。

有一家上海的报纸当天登出了一幅漫画:刘长春做关云长打扮,站在一叶小舟上,眺望远方。漫画的标题就是《单刀赴会》。

3.肩负期望

邮轮7月8日从上海出发,7月29日才抵达洛杉矶。这22天对刘长春来说简直是一种煎熬——他不仅晕船,更关键的是,在这22天里,他没有办法训练。

7月29日,刘长春抵达洛杉矶,7月30日第十届奥运会开幕了。

在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运动员入场式上,中国代表团只有6个人:运动员刘长春兼旗手,教练员宋君复,观礼官员沈嗣庭,一名留学生,一名旅美教授,一名撑场面的美国人。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是这样一个6人代表团。但即便如此,看台上所有华人华侨都哭了,热泪盈眶,因为不管怎样,祖国派运动员来参加奥运会了。

7月31日男子100米预赛,刘长春前期一直保持领先,最后30米被超越,但最后只排在第5名。8月2日男子200米预赛,刘长春在前170米都是领先的,又是在最后30米被超出,最终被淘汰。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5)

其实这两场比赛刘长春还是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但奥运会毕竟是全世界最高的竞技舞台,高手之间,差一点就是差全部。

20多天的海上漂泊透支了刘长春的体力,加上各方压力,刘长春最终放弃了400米比赛,他的第一次奥运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从成绩上来说确实存在遗憾,但是在意义上却一点都不遗憾——刘长春只要站在这条起跑线上,就已经创造了历史。

大家可以看到这张照片,刘长春白背心黑裤,他想表达的就是:我要站在奥运会的舞台,站在全世界面前,让所有人都知道日本人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

我曾经问过刘翔:你第一次出国比赛(2000年)的时候紧不紧张?

刘翔说:我看着身边都是膀大腰圆的黑人选手,我的腿都在发抖。

回想1932年,刘长春孤身一人远赴重洋站在起跑线的时候,他的信念已经在那里,他站上去,他代表国家——这就是一个人的信念。

二、一群人的信念

1.都是天才

这张照片上是故事的主角,他叫郭永怀。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6)

图:郭永怀(讲者供图)

他和刘长春一样,也是1909年出生的。有些人可能对他并不熟悉,我再举一些而和他一起奋斗过的人,比如钱学森,邓稼先,周光召......没错,他们是赫赫有名的“两弹元勋”们。

说起这批科学家,留给我们印象就是吃苦耐劳的品格,为国奉献的精神,但其实他们作为科学家,首先他们都是天才。

郭永怀,中国公派留学生考试的第一名,后来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只用半年就读完了硕士,同批的考生邓稼先仅用一年多就读完了博士。人称“娃娃博士”。

郭永怀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从事航空工程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他的导师是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权威冯•卡门,他的师兄是钱学森。

郭永怀在空气动力学研究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当时人类刚刚实现超音速飞行,郭永怀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为人类突破音障的研究做了很大贡献,这种计算方法后来被称为“PLK方法”,那个“k”字,就是以郭永怀英文开头字母命名的。

后来郭永怀又担任了康奈尔大学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的主任,可以说,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在美国享受非常舒适的生活。

2.都想回国

但这批从中国过去留学的天才,都有另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想回国,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5年前后,郭永怀开始要坚决回国,当时身边很多人劝他:“在美国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

他说:“一个人家里穷,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回国去一起建设好这个家。

大家可能听到过钱学森回国遇阻的故事,800公斤的笔记和实验资料都被没收,甚至还被限制了人身自由。

郭永怀也受到了类似的阻碍,他在家里开了一个派对,把所有的朋友、同事喊来,在家里的院子里点燃了篝火,将所有资料都烧掉了,看着哭泣的妻子,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没关系,都在这里面。”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7)

后来,47岁的郭永怀回到了祖国,参与的工作,就是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这项工作不仅艰苦,关键是默默无闻。

《论语》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你不因为别人不知道你而生气,就堪称君子了。这话说得容易,做到其实很难,但这批科学家都做到了。

邓稼先刚回国的时候,就像人间蒸发一,对自己的妻子也是瞒着不说。

他的事迹在1986年才被解密,在人民日报大规模报道后,人们才知道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这批中国科学家,原来默默地做了那么多年的贡献。

而郭永怀连这一天都没等到。

3.都是国士

郭永怀是两弹元勋里罕见的“烈士”。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连夜从青海实验基地赶回北京,因为他要送一份重要的热核导弹实验数据。当时很多人劝他不要做夜航飞机,他却说晚上在飞机上睡一觉,不影响白天汇报工作。

但恰恰就是那架飞机出了故障,飞机上的14个人只有1人生还。那个生还的人回忆,当飞机坠毁的时候他听到郭永怀说了一句:“我的资料。”

搜救人员在现场找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体,经检验,一具是郭永怀的,另一具是他的警卫员的。

当大家奇怪为什么两具尸体要抱在一起时,他们发现,他们其实是抱着一个文件袋。那份几乎完好无损的文件袋里,装的就是郭永怀要送到北京的热核导弹实验数据。

搜救人员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这是一群人的信念,恰恰是这群有信念的人默默奉献,才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得到保障。

张爱萍上将曾给邓稼先写过一首挽词,我觉得非常适合用来形容这群有信念的人: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我们总说“国士无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国士?

这群人,当之无愧。

三、一个民族的信念

1.一次训话

这个人叫姚子青。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8)

图:姚子青(讲者供图)

出生于1908年的12月24日,与刘长春、郭永怀是同龄人。不过,他是一名军人。那一年,他才29岁,是国民革命军98师262旅583团三营的营长。

1937年9月5日,姚子青对他的部队进行了最后一次训话,当时他的部队,只剩下100多个人了。

“我如果牺牲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牺牲了,班长接替;班长牺牲了,老兵接替;不用汇报,大家自动接替!”

他们要守卫的,是上海宝山县城。

1937年的淞沪会战打到9月份,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宝山县城地理位置重要,姚子青奉命率全营700多人死守,面对5倍于自己的日本兵力,

他们从9月1日守到了9月5日,等到9月5日,他们知道,这个城守不住了。9月6日上午宝山县城被攻破,姚子青带着最后几十个人壮烈牺牲,当时他只有29岁。

2.一些误判

不少人通过电影《八佰》了解了淞沪会战,电影中谢晋元和他的四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

其实,不仅有电影中的谢晋元,还有姚子青,他们死守宝山,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壮烈牺牲。但要说到这场淞沪会战,不得不提,里面存在一些误判。

刘慈欣先生在他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降维打击”。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从某种角度说,日本侵略中国,也是一种“降维打击”:当时日本已经是一个完善的工业化国家,而中国,其实只是一个农业国家。

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中国拥有的作战飞机,连洒农药的飞机算进去,一共是600架左右。关键是,中国连飞机的一颗螺丝钉都造不出来,全靠向国外购买。

而英美国家为了维持在东南亚的利益,不愿意得罪日本,因此我们有钱他们也不愿意卖给我们飞机零件。我们的飞机,是打一架少一架。当时日本已经拥有了各类对战飞机2700架,而且他们不仅能自主制造,还能造出世界一流的战斗机。日本三菱重工制造的零式战斗机,即便放眼全世界,都是一流性能的战斗机。

这就是当时中日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对比的缩影,包括钢铁产量、事由产量、士兵素质、军官素质等等。

当时蒋介石的高层知道中日是有差距的,这场淞沪对战蒋介石把精锐的88师、87师,36师调来,由张自忠将军指挥,希望能够一举击溃上海的日军,因为日军当时只有不到4000人。

可实际上几万人的精锐部队打了十几天没有打下来,由于蒋介石几番延误,最后变成了一场大溃败。他们没有想到,中日的差距有那么大。

信念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 这三个人的故事告诉你(9)

阎锡山的晋军,白崇禧的桂军,刘湘的川军都从全国各地赶赴上海,中华大地的铁路上都是军列,各地百姓都纷纷将所剩不多的食物往列车上抛,希望子弟兵能够在前线驱逐日寇。

然而在地狱般的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前后投入了70万精锐部队。中央军的主力师派上阵地,一个星期就垮了;地方军的一个师,两三天就垮了。很多中国士兵一辈子也没见过那么猛烈的炮火,一个班,甚至一个排,满怀抗日热血进入阵地,日军一轮炮火后,全被炸死在了壕沟里,一枪未发。

但是,即便如此,中国军人还是死战不退,表现出了自己的血性和骨气。

这也使得日本人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他们也存在误判。

3.一场觉醒

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是应该“一打输就投降,一投降就谈判的,一谈判就有利益。”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打垮北洋舰队,占领旅顺,不到占领北京,满清政府就谈和,签订《马关条约》再加上“赎辽费”,一举从中国拿到了2亿3000万两白银。

日俄战争,日本人只是打垮了俄国的远东舰队,并没占领俄国的一寸土地,俄国政府就来谈判了。

这一次,他们也觉得攻打上海,中国人就应该乖乖地来谈判,就可以继续开条件了。

但是,攻占上海的损耗完全超出了之前的预估,日军前后投入了30万兵力。而在最初,他们认为,派一、两个师团就可以搞定一切的。

其实何止是淞沪会战。日本上海派遣军以及第十军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准备一举攻占中国的首都。就在1937年11月20日,中国政府忽然发布了一条震动了日本政府的消息,那就是:从即日起,中国宣布,迁都重庆。

从淞沪抗战到南京抗战,中国人民真正的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一道道长城。这背后传递的信息其实很明确,就是三个字:不投降。如果要再解读深一点,就是五个字:坚决不投降!

其实从那一刻起,日本人就应该醒悟,他们完全错了。

抗日战争,是一次民族信念的觉醒,打出了一个一致对外,打出了一条抗日统一战线。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中国人无比团结,真正是在用自己血肉筑成的长城,共同抵御外敌。

这是一次民族信念的觉醒。

四、读史的意义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年份,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温度的。

曾经有人问,读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我总结了十二个字: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1840年,天朝大国的迷梦被人用大炮强行轰醒,一个叫李鸿章的人,说了一句话:我们遭遇了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

2020年的年末,我们回望过去,我个人觉得:我们正在遭遇一场百年未遇的大变局。在这场变局中,难免有迷茫,彷徨、乃至焦虑,可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可以多读一些历史。

用蒋百里的一句话,作为今天分享的结尾。

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学家,他没有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但他的很多预言,都实现了。

他的那些预言,都写在了他的一本著作,叫做《国防论》,那是一本轰动全国的书。而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这句话,被他写在了《国防论》的扉页上,那也是他的信念,相信也是我们的信念:

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愿与各位共勉!

谢谢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