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也许,你会发现那些隐匿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愫,早已被古人揉进了诗歌之中。

或者,你能在由诗句构筑起的新时空里,发现比现实更宽广的想象世界。

然而,在历史学家陈寅恪看来,诗歌的作用不只如此。诗歌除了能够表情达意之外,也是一种研究历史的绝佳素材。由此,他开创了「诗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新方法,用简明而意蕴深远的诗歌,为传统的历史框架填充起丰满的血肉。

明白特邀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王珊老师,为我们解读史家、诗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有哪些书?写尽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关系(1)

▲书名:《元白诗笺证稿》

作者:陈寅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

01.

一部「期待」之作

在王珊老师看来,《元白诗笺证稿》是一本饱含陈寅恪本人「期待」的作品。

这种期待,一方面是陈寅恪对自我的期待,是一个正值盛年的历史学者,对自己未来研究之路的憧憬与向往;

另一方面,则是陈寅恪对新史料、新史学的期待。

正如王珊老师在解读这本书时说到:

「《元白诗笺证稿》写作在一个对新史料极为渴盼,对历史学开创新局面非常抱有期待的时代。」

早在1920年代,王国维就曾提出,新史学的发展,需依赖于新史料的发现。王国维所说的新史料,主要包括殷墟卜辞、敦煌文书、商周经文等新出土的地下文物。

陈寅恪有哪些书?写尽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关系(2)

▲王国维(1877-1927),近代著名学者,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立于清华大学内的王国维纪念碑,背后碑文由陈寅恪撰写。

在此基础上,陈寅恪进一步扩充了新史料的范围。他指出,在《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当中,集部里诗文汇编的数量与篇幅远远大于史部,同时集部的文字很少掺杂主流意识形态,更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人内心的悲喜和选择。

由此,陈寅恪「诗史互证」「以诗证史」的全新历史研究方式开始形成。

陈寅恪常说一句话,「发前人未发之覆」。所谓发覆,是指在历史研究中,通过考订细节,将古人隐藏在诗歌中的内容和情感一点一点地发掘出来,从而还原更为真实的历史面貌。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理念下,《元白诗笺证稿》应时而生。

02.

一本「承前启后」之书

王珊老师认为,传统史学以人为主,但自唐代官修《晋书》开始,历史研究越来越重视历史线索和社会趋势,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史书也因而变成一种档案化、脸谱化的材料。

陈寅恪有哪些书?写尽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关系(3)

▲书名:《晋书》

作者:(唐)房玄龄 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5年

我们习惯于用「好」与「坏」作为评判标准,给历史人物打上「忠臣」或「奸佞」等程式化的标签。

但陈寅恪不同。他主张将人物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去思考与分析,对研究对象心怀「同情之了解」。

通过这种方式,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生动而鲜活,而不再是一张张千篇一律的脸谱。

王珊老师因此评价道,通过与今日史学相融合,传统的史学研究在陈寅恪这里实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

而《元白诗笺证稿》的焦点——以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所力倡的「新乐府」诗体,本身也是唐代乃至中国古典文学承前启后的诗歌体裁。

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陈寅恪主要考察了两个问题:

(1)文体之间的关系。

即元白诗派在唐代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文体继承与变迁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文人之间的关系。

陈寅恪在通读元白诗歌的基础上,对元白诗歌进行编年,然后根据编年顺序,探析了不同诗人作品间的唱和关系。

03.

一种「待商榷」的尝试

在撰写《元白诗笺证稿》时,陈寅恪不遗余力,将人们通常忽视的细节一一呈现出来,再细致、认真地进行考证。

陈寅恪有哪些书?写尽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关系(4)

▲「元白新乐府」初稿,后经修改,收入《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

但这一体现他个人专业素养的研究特点,却也为许多人所诟病。比如,钱钟书就曾指出,陈寅恪的考证太过琐碎,不属于「严肃的文学研究」。

同时,诗歌本身带有朦胧、感性的色彩,是一种很难把握的研究材料,因而从诗歌中得出的结论也有待商榷。

在王珊老师看来,也许我们可以质疑陈寅恪具体的考证结论,但他的工作方法无疑值得肯定与借鉴。

这种「以诗证史」的研究方式,需要研究者既对古代典故和史料足够熟悉,也要具备赏析乃至创作诗歌的基本能力,运用起来并不容易。

王珊老师特别提醒,《元白诗笺证稿》写作于1940年代,当时陈寅恪的定位还是一个「史家」,以学术研究为主。《元白诗笺证稿》是寄托他自己的史学抱负和认知的新尝试。

在这种大胆的尝试背后,「史家」陈寅恪逐渐与「诗人」陈寅恪合为一体。

因此,如王珊老师总结时所言:

「这本书不仅具有史学研究上的价值,也给我们研究陈寅恪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