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变脸大结局(曾主演变脸等剧)(1)

新京报记者从朱旭二儿子朱小闯处获悉,朱旭先生在离开的时候没有任何痛苦,非常安详,并称老爷子未达成的遗愿便是“还想继续上台再演戏。”

全文3349字,阅读约需7分钟

朱旭变脸大结局(曾主演变脸等剧)(2)

▲2018年1月6日,北京,88岁的朱旭坐着轮椅出现在菊隐剧场,一本凝聚已故妻子宋凤仪晚年心血的新书《老爷子朱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图自视觉中国

朱老爷子,走了。

新京报记者今日从朱旭儿子处获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因病于北京时间9月15日凌晨2点20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安详去逝,享年88岁。

9月14日上午网传朱旭去世的消息,新京报记者曾第一时间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干部处求证,并独家获悉此为不实消息。据前几日前往医院探视的身边人透露,经过抢救,朱旭当时状态不错,儿子孙女均在身旁守护,可以认出亲友,见到孙女来探望很高兴。

新京报记者从朱旭二儿子朱小闯处获悉,朱旭先生在离开的时候没有任何痛苦,非常安详,并称老爷子未达成的遗愿便是“还想继续上台再演戏。”

朱小闯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朱旭先生的后事安排正在进行当中,追悼会将并定于9月17日上午10点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

班赞追忆朱旭:最后一次去医院看望,他还惦记宋丹丹送的两只蝈蝈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导演、演员班赞接第一时间表示悼念,他在自己朋友圈中写到“真的不愿相信这一天……可惜这一天还是来了!朱旭老师千古,我们永远爱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极为痛心,说起最后一次去看望老爷子虽然躺在病床上,但是思维很清晰,脑子没问题。表达也还可以,去看望他的时候儿子孙女都守在身边,还在用手势询问宋丹丹老师送给他的两只蝈蝈喂的如何,而且看见孙女高兴至极,我去的第一时间,还和他握了握手。”

回想起朱旭先生班赞回忆,“我进剧院第一个戏《北街南院》就和老爷子一起演的,后来又演了他的老伴写的《理发馆》,我和他儿子关系还不错。另外主要是仰慕朱旭先生的艺术成就。朱旭老师的去世是我们的损失,朱旭老师千古!”

━━━━━

参演多部影视剧,荣获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朱旭变脸大结局(曾主演变脸等剧)(3)

▲图自视觉中国

朱旭,1930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三部戏剧系,同年进入华北大学文工二团(1950年改为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三年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演出过《悭吝人》、《蔡文姬》、《骆驼祥子》、《请君入瓮》《咸亨酒店》、《屠夫》、《推销员之死》、《哗变》、《甲子园》等多部话剧。其中,2012年的《甲子园》中的姚半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朱旭在今年年初新书《老爷子朱旭》出版时,曾说:“我这辈子身上有这点东西,要是还被肯定的话,都是在北京人艺学的。如果我演的还像那么回事的话,那就是继承来的。”

朱旭也曾出演过电影《变脸》、《洗澡》、《刮痧》等众多文化意蕴深厚的影片,还参加了《末代皇帝》、《似水年华》、《大宅门》等大量电视剧的拍摄。他以炉火纯青的演技为广大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朱旭变脸大结局(曾主演变脸等剧)(4)

朱旭变脸大结局(曾主演变脸等剧)(5)

朱旭变脸大结局(曾主演变脸等剧)(6)

▲图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官方微博

1996年,朱旭与吴天明合作的影片《变脸》获得第9届东京电影节3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导演及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2009年,他又在蒋雯丽自编自导的影片《我们天上见》中扮演了姥爷这个角色,这部影片又为他拿到了第1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及2011年的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特别影人奖。

━━━━━

纪念朱旭:用生命演戏,一生奉献给舞台

文/崔颢(戏剧工作者)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因病于北京时间9月15日凌晨2点20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安详去逝,享年88岁。回顾他的一生,朱旭老师是把舞台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在谈到朱旭时,很多人都会亲切地称他一声“老爷子”。据朱旭透露,这个称号来自于当年拍摄电视剧《末代皇帝》中自己饰演的溥仪在宫中的称谓,而在现实中,这个称呼则是对朱旭随和形象的最好概括:和他交谈,你能从他的谈吐中感受到他的诙谐与豁达,以及岁月与阅历在他背后留下的印记,仿佛一杯层次丰富的美酒。

舞台之下的朱旭有四大乐趣:下围棋、放风筝、拉胡琴、喝酒;他唱京戏,在台上唱过大段《劝千岁》,台下也不忘发掘戏曲人才,如今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王蓉蓉便是由朱旭领进戏曲艺术大门的;当年他曾向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老先生学琴,而后也在话剧《名优之死》中以娴熟的弓法技惊四座;在北京人艺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还露过一手相声的绝活……在话剧与影视之外的朱旭,同样是那么的风采奕奕。

朱旭的妻子宋凤仪同样是北京人艺的优秀演员,曾塑造了《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小井胡同》中的春喜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二人自1957年结婚以来,携手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一直恩爱有加,是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宋凤仪还曾将朱旭的人生、艺术之路写就了一本《老爷子朱旭》,已于2017年出版发售。二人育有两个儿子,不幸的是都患有先天性耳聋,但朱旭和妻子没有放弃他们,而是用心血将他们抚养成才,后来一个成为了北京人艺的美工,另一个则成为了摄像师。

北京人艺的恩情也令朱旭始终铭记在心。在东京电影节上发表最佳男演员获奖感言时,朱旭深情感谢了这个教会了他一切的地方。2012年,时年82岁的朱旭最后一次站上了人艺的舞台,在话剧《甲子园》中出演姚半仙一角。“凡是剧院的召唤,总是要来的。”朱旭用他的行动,兑现了他的诺言。

很多人想象不到,如今是无数人心目中“老戏骨”代名词的朱旭,在早年间竟有严重的口吃症,导致单位开会都不敢让他发言,还被同事评价为“台上口若悬河,台下结巴磕”。那时的朱旭觉得很伤自尊,甚至怀疑自己不适合做演员,但最终,他在导演和同事的鼓励下,下定决心,以勤补拙,终于找到了克服口吃的妙计——不打草稿,想到便说。他试着将这种感觉带到排戏中,逐渐地掌握要领,最终能够在舞台上把台词说得顺畅又漂亮。

在克服口吃的过程中,朱旭也逐渐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艺术创作方法——松弛。通过松弛来把话说清楚,通过松弛去拉近和角色间的距离。正因如此,他的表演方式在人艺、在中国都是“异数”:特别自然和生活化,一点不装腔作势,也不抢戏,还不是戏霸,几乎绝无仅有。

在北京人艺,刚进院不能立马就演主角,最开始都是跑龙套,锻炼演技和台词,一步步才能熬成角儿,朱旭也是这么过来的。他曾在话剧《茶馆》里一场跑了6个龙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小龙套也好,大角色也罢,朱旭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每一个角色的创作,以“用生命来演戏”形容老爷子的敬业一点都不为过。即使年过八旬,一句“人还在,心不死”也始终挂在嘴边,老爷子最眷念的,始终还是那片舞台。

话剧《哗变》是朱旭最为经典的演出之一,他在剧中将一位有些神经质的偏执狂军官魁格演绎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剧中一段8分钟的独白,被朱旭处理得情绪丰富、条理清晰,已经成为了话剧的名段。著名演员杨立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都不禁感叹,“当年在排练场把我们都看傻了”,“除了这个戏,之前从来没有过一个人三四页台词独白的经历”。时隔17年后、75岁的朱旭于2005年参加《鲁豫有约》节目时,仍能脱口而出大段《哗变》的台词,让主持人陈鲁豫当场目瞪口呆大加赞叹。这就是大师的风范,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修养,也使人们彻底忘记了他曾是那个被人嘲笑的“大结巴磕”。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刚刚成立,朱旭作为第一批演员加入了北京人艺,在其后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他出演了《非这样生活不可》、《明朗的天》、《左邻右舍》等五十余部话剧,并成功塑造了《哗变》中的魁哥、《咸亨酒店》中的阿Q、《芭巴拉少校》中的安德谢夫、《屠夫》中的伯克勒等经典形象,可谓用生命书写着北京人艺的传奇。1984年,他因《红白喜事》中的三叔一角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表演一等奖,而后又在1991年加冕了中国话剧的最高奖项——金狮奖,在话剧界能拿的奖,可以说是让朱旭拿了个遍。

在话剧舞台上表演了32年之后,1984年,年逾半百的朱旭身怀几十年练就的高超演技开始涉足影视圈,他的声望也由此逐步从话剧的小舞台辐射到亿万影视观众。1995年,朱旭在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变脸》中,饰演了一位一身绝技的传统老艺人——“变脸王”。很多观众在看过这部影片后,都惊叹于朱旭对角色多重性格进行的自然而淋漓的展现,以及赋予角色的那份动人的真挚情感。最终,朱旭不但凭借这一角色,以66岁高龄摘得第九届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桂冠,也借助这部电影使变脸这项传统技艺走向了世界。

除此之外,朱旭还演绎了电影《洗澡》中的老刘、《末代皇帝》中的老年溥仪、《似水年华》中的齐叔等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2009年,因他在蒋雯丽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中“姥爷”一角的动人演绎,朱旭荣获第一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影帝”殊荣。以79岁的高龄拿下影帝,也是朱旭的传奇表演生涯中最好的注脚。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何建为 吴龙珍

值班编辑 吾彦祖 花木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