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养成教育从读人,读历史开始!

有人说,和珅倒,嘉庆饱!把和珅之死,归咎于和珅太有钱了!有些道理!

《庸庵笔记》记载了《查抄和珅家产清单》!

学习和珅的处世智慧 和珅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1)

现金资产:赤金(24K)186900两,现银6556000两,京果(银)五百八十三万个、苏果(银)三百一十五万个,洋钱(银元)五万八千块。

房产面积为:43400平方米。

田地800000亩!

当铺十处,银号十处!

零零总总,折算8亿两白银,而国库每年的收入是6000万两。

乾隆折腾了一生,在位60年,已经把清朝玩成了空架子,嘉庆上位后,急需银子,周转大清股份公司。

怎么办?

乾隆临死前,有过遗嘱,“有事,找和珅!”

学习和珅的处世智慧 和珅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2)

其实,和珅之死,跟贪了多少银子,根本没有关系!大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在缺钱!

号称圣主的康熙,给雍正留下的烂摊子,比乾隆留下的,有过而无不及!

本文,就事论事,解读嘉庆干倒和珅的真正原因!

学习和珅的处世智慧 和珅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3)

第一个原因,和珅之死,是一种政治传统!

每次新帝登基,新老大就会发动一场大清洗!

1、顺治清算多尔衮,一个月内清洗了多尔衮的政治遗产,砍掉了上万头颅。

2、康熙除去鳌拜,鳌拜并没有反抗,慷慨就死,却被后人编排出各种故事。

3、雍正杀掉年羹尧,就是为了清算,年氏代表的势力。

4、乾隆秘密除掉讷亲,贬低张廷玉。

嘉庆和他前辈一样,绕不去一个坎,和珅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拥有着强大的话语权,这个帝国,谁才是老大?

嘉庆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不过他给了和珅尊严,让他在牢中,自尽!

学习和珅的处世智慧 和珅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4)

第二个原因,和珅太会做人,送给嘉庆一柄玉如意!把嘉庆推上皇位,被嘉庆卸磨杀驴了。

满族有一个传统,每到过年,各地大佬都要向皇帝进献如意。有一年过年,嘉庆收到了一个礼物,一个来自和珅的玉如意。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暗示嘉庆,“我和珅,推你上位,你要记得这份好。”

据说,嘉庆收到玉如意的时候,脸都绿了!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诡异,乾隆一连两次秘密立储,仿佛有魔咒一样,被立储的人,都死了!吓得乾隆再也不敢立太子了。在清皇室,立储让人谈虎色变。原因更荒唐,据说乾隆能够上位,就是因为他的生辰八字太好了,“庚金生于仲秋,乃为火焰秋金,铸作剑锋之器。格局清奇,生成富贵福禄天然。“因此,克死后来的太子!而且,乾隆太能活了,把儿子们都熬死了!嘉庆帝不是嫡子,资质更是平常。乾隆实在没办法,才选了他,只是一直没有宣布,一直到自己禅位前一年,才对外公布。而和珅却提前泄露了天机,在嘉庆看来,这是在诅咒自己,因此,嘉庆登基后,下旨禁止在过节的时候,督抚们向自己进贡玉如意!弄得所有人一头雾水,马上有人开始脑补,皇帝爱好节俭,杜绝奢侈。

综上所述,大家一定能看懂,嘉庆杀和珅,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根本无法驾驭和珅,而且朝堂上,没有人能跟和珅抗衡。嘉庆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和珅一家独大。清朝皇室重视教育,智商这种东西是天生的,但是教育可以养气,既然无法驾驭,就杀了了事。

和珅对自己的没落,有着清醒的认识。写下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有好事者,认定后来的慈禧,就是和珅转世,报仇!

学习和珅的处世智慧 和珅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5)

慈禧是不是和珅的转世?我没法论证,就当一个笑话吧。

和珅之死,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想起了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一针见血,点破了千古谜题,和珅的败亡,源于不懂“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说了这么多,和珅到底多有才?

《和珅列传》记载,“和珅记忆力惊人,智慧超群,且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他在诗、词、书、画方面的造诣均属上乘。“

和珅出任《四库全书》的总撰官。挖掘到了《石头记》,找来高鹗,为《石头记》续卷成篇,安排了较为圆满的结局。这本书后来被改名为《红楼梦》,可以说,没有和珅,《红楼梦》很难现世!而且,和珅对《红楼梦》在细节上,给了很多修改。

学习和珅的处世智慧 和珅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6)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科普一下,和珅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和珅的做官诀窍,“五官五做”:小官大做,热官冷做,闲官忙做,俗官雅做,男官女做。

2、和珅的做人感悟,“低手害人以克敌,高手救人以克敌。”“ 穷人算命,富人吃药。”“ 人生自古谁无死,一旦无常万事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