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云英雄,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我分析主要有五个原因:,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李自成失败的真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李自成失败的真相(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李自成失败的真相

明末风云英雄,大顺开国皇帝李自成崛起芸芸之中,转战千里之地,鼎盛时拥兵百万,辖地数千里,一度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帝自尽。似乎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步步失利,乃至一年而亡呢?我分析主要有五个原因:

1.没有建设好一个巩固的根据地

根据地之重要性,如大树之根。如扎实,任它风吹雨打,地动山摇,也难撼动。如曹操虽败赤壁,但后方安稳,仍不失为最强势力。相反,苻坚后方不稳,虽拥兵百万,一战即乱,国亡身死。其实苻坚受到的军事失利根本不算什么,这个失利只是一根导火索而已。而曹操之败远甚苻坚,因后方稳固,及时补充,孙刘并不能取得更大利益。刘邦先生也是,因后方稳固,前线的失利能够及时得到补充,故随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李自成就没有这种稳固后方,一仗小败,得不到及时休整补充。对比之下,安禄山那点势力,因为后方巩固,虽名不正言不顺,也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这点上,李自成甚至不如安禄山。

2.缺乏正确的远景整体战略指导

革命是什么?一是推翻压迫人吃人的旧体制,二是建立自己的新政权。三是扫平割据,统一天下。当第一步已不是问题之后,就要看到第二步,第三步....

从当时的情况看,打进北京也不什么问题,那么建立和巩固政权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取种势力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中间势力要尽可能争取,这样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化敌为我。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权支持势力,树立新政权的权威和良好口碑。对必须镇压的和可以争取的要区别对待,避免树敌过多。甚至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新政权巩固之后,要考虑到哪些威胁到新政权的势力,哪些是可以分化争取的势力,特别是敌对势力中手握重兵,据守险要的人千万百计也要争取。根据轻重缓急制定战略。走一步,算一步,哪里黑,哪里歇的近视办法,是错误的,不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可能的各种变化及对策,其失败并非偶然。如黄巢,李密等,他们在家业做大之后便迷失了方向,聪明睿智也得无影无踪。

3.对集团军政缺乏严厉整顿

形势发展之后,大批人员兵源加入革命集团是很正常的。军队大扩充之后,如何整训部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军队扩大之后,素质降低,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疏懒训练,内讧攻击等情况都可能发生。如何整顿这一切,使之成为一支强悍武装而不是一群军队化的乌合之众,争权夺利之徒十分重要。政治上也如此,集团势力增强后,一大批投机分子也会混入革命阵营,窃取革命果实,鱼龙混杂。如何建立一个高效正确团结的领导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惜李自成在这两面都失败的透顶。进入北京后他甚至不能有效地约束部下,令人悲哀。铁木真说,如果连自己的部下都管制不了,与其做汗,还不如去牧羊。李自成确实相当失败。其部下的所作所为直接逼反吴三桂。

4.缺乏“国际”眼光

当几大势力角逐之时,其联动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有时,还不止一只黄雀。当对一个势力开刀之前,必然要先考虑到其他势力的动向,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到了战场上,甚至精疲力竭之时才发现有一大群黄雀,焉能不败?

5.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

任何一个政权的灭亡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军事失利或军队倒戈。趁势而起的人和真正的军事家是有根本区别的。真正的军事家能高瞻远瞩地预料未来,带领军队趋利避害。立于不败之地战胜对手。如项老大和韩信。山海关战役,李既未火速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吴,也未集结绝对优势兵力(当时他拥兵百万,也有八十万,六十万之说的),仅带六万兵力出征,而且还对招降吴抱幻想,不能不说李的幼稚。对于吴借兵满清,李一无所知,其情报工作糟糕透顶。既聋又瞎。对于满清参战,浑然不觉,可见其警惕性之差(此前李和多尔衮有过书信来往,多欲与李“共取天下”)。而在具体战场上,李对方圆数十里动向一无所知,竟不知满清就埋伏在附近。战斗还未打响,就已经注定结局(对比铁木真,行军驻营作战,必先作侦察,深哨一两百里甚至数百里,保障绝对安全,悉知敌情),李确实太嫩了,连合格都称不上,更谈不上优秀。李克北京系敌人内部投降,并非苦战而取,轻易得来的胜利确实冲昏了李的头脑。主帅头脑发热,岂能不败?

综上所述,李趁乱做大了家业,但做大不等于做强。他迷失了方向,晕招迭出。他既无战略规划,又不能用才用兵。甚至发展到自废武功,杀贤逐将(冤杀真正的高级人才李岩,李自成如真能用好他,可能会另一种结局),走上了楚霸王的老路。终于众叛亲离,越打越少,最后连一伙地主都能轻取其性命,岂不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