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业内(普洱茶行业、各类群中)都在讨论年轻人与茶之间的问题。

例如“某某富家公子豪掷千金购老茶”、“年轻人根本不懂茶”、“年纪尚小却口出狂言不懂尊重历史文化”、“茶艺师趋近工厂化、学院化、外貌化、年轻化”等等。

我并没有参与其中热烈讨论,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融入大家的讨论圈和茶后闲谈。

我是年轻人,标准的95后,卡在90后与00后正中间的那拨人儿,我也卖茶,而且卖的是普洱中期茶。

但我在刚刚入行的时候,身边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我疯了,甚至觉得不可思议,正常的一个小伙子怎么可能会去想到走上茶行业这条道路呢?不好意思,我愿意。

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你放弃已经成了气候的工作,按照当下可预见的未来去一步一步行动便好,安安稳稳领着部分人梦寐以求的薪资,轻轻松松的去做一些身边人喜闻乐见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放风”的时间,朋友圈打卡般的各大旅游场景、美酒佳肴,如同设定的程序般,“老龄化”的年轻人,梦想并没有毁掉我们的生活,安稳却毁掉了我们的梦想。

倒不如索性放弃一切,仍由念头滋生,做了一家茶店的小老板,哪怕还只是一份初创事业,前途未卜、生死不定。

曾经有位很关心我的老领导,还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车、房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然不是目的,但是安稳的环境和生活谁都不会反对,360行,不必选择一份需要时间的行当,更不要这样早早的就去过什么退休生活。

在很多人眼中,茶是和退休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我的人生在20岁的时候是一个极大的分水岭,也给我后面选择茶行业打下来部分基础。

才导致后来的我:

脱掉了正装,穿起了中式的衣裤;

续留了头发,还原了年轻的样子;

放下了争斗,拾起了平淡的生活;

离开了办公,来到了茶席的身旁;

丢掉了酒杯,端起了清淡的茶水;

不再奋笔疾书、不再神经紧张;

不再吆五喝六、不再自我安慰;

这时候心境的变化还真是和以前远远不同。

茶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尤其是普洱茶(特指生普)。

朋友们常常以质疑与玩笑的方式,询问什么样的普洱才是好普洱,哪怕知道他们侧重点不在此处,我也愿意一次次的解释给大家听。

采摘原料、制茶工艺、储存条件、品茶时间以及冲泡技巧,这五者和谐统一,才是一杯好的普洱茶开始。

可是这是茶的问题,并不是年轻人的问题。

年轻人对于茶,有着全新、但又几乎每一条都是老生常谈的好奇。

一、泡茶麻烦,喝茶麻烦

泡茶麻烦:要择室、择音、择氛、择茶、择器、择水、择温、择时、择心。

喝茶麻烦:要焚香、听曲、细品、闻味、察气、重礼、谈感、端坐、正心

这就是大家说的麻烦,也是很多人逼着年轻人喝茶的方法。

我想,喝茶,首先要解决的是口渴问题,然后才是味道,接着是身体,最后才是心灵。

可是,我连第一口都喝不到嘴里,怎么知道味道,怎么感受心灵?

我也冲咖啡、喝奶茶(速溶的)。烧水、洗杯、拆包装、倒速溶粉、加水、搅拌,算上烧水,五分钟搞定。

在家我也喝茶,熟茶。称茶、烧水、洗杯、投茶、加水、出汤。算上烧水,也是五分钟搞定。

那我还觉得麻烦么?

我会一边打游戏一边喝,一边看书一边喝,一边看电影一边喝。这又有何妨?

有人会说我俗,丝毫不懂茶文化与泡茶禁忌,对于这种情况,倘若你再一一细数出茶中禁忌,便又成了明知故犯的“重犯”,一个做茶的都这么俗,这对茶到底有多不尊重?

我俗,因为我是一个俗人,人吃五谷杂粮,理所应当一个“俗”字,我喝茶,才恰恰体现出茶的作用,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下茶对我的作用,这不是不尊重,恰恰是最尊重。

听过人家告诫我的一句话:给你最好的水、最好的茶、最好的器皿,在最佳时机冲泡出来的茶,算不得上品,上品关乎于茶,不全在于茶,在于人,人对了,哪怕给予劣质茶品,同样发挥该茶200%的茶性,难能可求、难得可贵!

茶对的同时,人对了,哪怕山间乡野、城市车马、闹市喧哗,何处还愁茶滋味?

二、禅意缥缈、茶道虚幻

说实话,本人也很讨厌此类言辞。我满心焦虑,你非让我慢着喝茶,轻则满脸不悦、摇头苦叹,重则茶满送客、罢杯不泡,非要我切实端坐于此,方可作罢,心静于此,未尝心静。你看着我直咽唾沫,风尘仆仆赶来,却不能先给我一大杯茶水,畅快淋漓一下,谈何大道?

本来上课已经很烦、上班已经很累,听完了老师的谆谆教诲、熬过了领导的怒斥谩骂,请原谅我的直言不讳,你还要给我上课,还要给我讲什么茶经,你说我是否心烦意乱。

酒文化、茶文化、烟文化,是不是等到处处皆“文化”的时候,便是那些“大师”一展所长的天地,却不曾料到,最后看起来他们恰恰没有文化。

这就是年轻人所讨厌的茶道:场外人谈场内事,站在文化制高点约束教唆他人,未经他人苦,却劝他人善?

若真说茶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年轻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不过是我们喝茶,有的时候真的不想听什么文化。

而有的时候,我们喝茶,还就想听听文化。

心情好、时间足的时候,我们也会想要一边喝茶一边侃侃文化,聊聊诸子百家,谈谈奇闻异事,哪怕是道听途说,丝毫不靠谱、不沾边。

甚至于也会讨论一下第一个发现茶并且泡水喝的那个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或者每一泡茶当中的不同变化与相同感受,两个人之间一旦出现共鸣,那种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这也是文化。

可是,这是基于我们喝的开心,喝的舒服的前提下,我们愿意去聊的话题。否则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喝口茶,你别说话,我也不说话。

哪怕是古代文人墨客,也有黔驴技穷、诸事不宜的时候,那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约上三五志同道合的好友,找一地界,放松心情、放空大脑,过后,源泉自会奔涌而出。

茶好喝,我就想听听故事。这就好像去餐馆吃饭,吃了好吃的菜,我就想问问大厨这菜怎么做,谁发明的以及有什么故事。可是如果吃了不好吃的,我除了想赶紧走人,就是想赶紧走人,绝不会去询问这盘鸡蛋是谁人所炒,也绝对不会萌生见见下蛋那只母鸡的想法。

所以,平时我不想讲太多文化和故事,除非你们问,否则我不讲。

三、故事太多、知识太杂

单单一个茶厂古今历程,我就能讲几个小时,可是就算是我讲再多,又能怎么样?

唐代的煎茶法,我能告诉你它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至今仍旧运用的场景,煎茶的过程以及使用的器皿;

宋代的点茶法,我能告诉你它的兴衰走向,茶中趣事以及对后来冲泡法的影响;

元代茶事的没落,我能告诉你出于何种原因导致茶叶兴起过程中出现衰败迹象,当时喝茶又主要集中在哪些人身上;

明代兴起的泡茶法,我能告诉你在经历了衰败期后茶叶的改制走向,方式的不同演变以及后期延用的原因等等;

我也能告诉你印级茶、号级茶、七子饼茶之间又有何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期茶、新生代茶,工艺改制,几大国营茶厂历史,普洱茶行业重大事项发生,原料区分,仓储差别,年份、汤色差异、叶底透露的信息等等......

可是,这些知识,又能俘获几个年轻人的心?

快销至上、爆火文案之下,停下脚步喝杯茶,就跟知识教育类节目一样,干货满满,收看的人群绝不会少,也绝对不会太多,流行于圈子,自我陶醉,孤芳自赏,为此萌生出各类茶叶新生品牌、包装便不足为奇了。

普洱茶的知识太多,茶叶分类太多,单是了解一类,便已经不能承受,更何况喝茶的茶客呢?为了能粗略了解与掌握,学茶需要看很多书籍、品不同茶类、听各种言论,当中包括却不限于地区、年份、优劣的各种茶品。

可是,假如我只是一个喝茶的,我有必要了解那么多么?

购茶防坑指南?选茶避坑技巧?老茶鉴别方式?泡茶出汤时间?

防范的并不是茶,防范的恰恰是我们这一波茶人,而这所谓的“指南方针”,看似干货满满,实则漏洞百出,可笑的还是,编辑者正是我们茶人。

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去关注、去考虑,大家需要什么知识,需要什么引导,没有人去问,问了也不愿意提供。所以,年轻人很累,我们也很累。

但是想要能提供大家需要的引导和知识的时候,能够讲得清楚、说的明白。那就只能让年轻茶艺师们多学多练、多喝多品,外加多思考。

四、茶类太多、品种太多

茶叶按制作工艺分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而每一类都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茶品,别说茶客了,就是我们,也没有喝全的可能,更别说喝懂。

选择综合症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哪个好喝,哪个不好喝,哪个适合我,我怎么知道?

在星巴克,我从来不点除了拿铁之外的任何单品。因为我第一不认识,第二没喝过。万一喝到不好喝的怎么办?茶亦如此,没听说过,没喝过,万一价格昂贵怎么办?万一工艺不对怎么办?万一仓储不好怎么办?万一喝了有不良反应怎么办?那我也只能剩下悲剧了。

但是我有一个朋友开专业咖啡厅,他第一次请我喝咖啡的时候并没有问我想喝什么。而是直接问我,平时喝什么。在知道我喝拿铁之后,他就推荐了两三款近似口感的给我,既让我喝的舒服,又拓展了我在星巴克的点单范围。

五、卖茶的不管喝茶的,卖文化的也不管喝茶的

现在大家都在重视【用户感受】,互联网企业为了让用户少操作一步,需要付出上百小时的努力,顾客的感受直观的呈现在大众面前,好与不好自然有人评判。

可是,我们现在的茶老板们,对年轻人却没有那么认真。

年轻人觉得喝茶麻烦,他们让年轻人静下心好好品。

年轻人觉得茶文化太累,他们又来说年轻人不懂欣赏,不尊重文化。

在不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不去想,不去问,按照传统老一套的路子统一教学打理,强行赋予茶、赋予年轻人一堆他们觉得对的东西,怎么叫年轻人接受?

日本的茶道,相信去过日本的朋友都想一睹茶叶的尊荣,英式下午茶,又有哪个年轻人不愿意尝试一番?酥油茶的香甜,老茶的美味,是能够让年轻人接受的,我身边很多喝茶的年轻人,年龄阶段从十八岁至三十岁,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茶,只是不喜欢装模作样的那套“大师”风范与刻意做作的“规矩”。那样让他们感觉不真实,太过于虚无缥缈。

很多倚老卖老的茶老板们,觉得年轻人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可是,我们也听古风的歌,我们还会穿汉服,我们总有几件中式的小配饰,甚至是手机壳我们都喜欢弄些传统花纹。

走进古宅大院,我们也会伸手触摸一下门栏上的岁月痕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赞赏一下古人的智慧,由内心深处发出一声感叹。

只是,你们硬加给我们的我们不喜欢,不管是不是茶,是不是传统文化,都是不喜欢。

我们不喜欢的是强加,而不是文化。

六、年轻人一直都在喝茶,只是没有喝你的茶

每年的电商平台大数据,都很值得人玩味。

从品牌上来看,*罐茶、老*章、*岛等等成为了当下最大的赢家,这些品牌从外观设计到产品设计,都是从【用户感受】出发。其中老*章几乎是茶类高端品牌的代名词,从制作LOGO,宣传效益、用户感受、滋味口感等方面,可以清晰感受到他们对于年轻人的重视,而这种重视,最终转化成为有力的销售数据。

而在这里面,我们传统的茶叶品牌声音渐小,到底是谁动了谁的奶酪,还是不思进取,妄想故步自封、占据称王。

不过好的是,当下各大茶叶品牌已经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从用户角度思考后再出发,作出了重大的改变,虽然说市场上存在的茶叶品质,仍旧处于不乐观的的事实之下,茶客们购茶仍旧是举步维艰,但是从长远看,至少那些个大品牌与小作坊之间,惟妙惟肖的保持住了一种平衡,想要生存与发展,只得改制变迁,重新整理着装上路出发。

而那些抱有多数好茶的茶人,仍旧洋洋得意,仿佛扼制住了普洱茶行业的命脉,一句话可以决定兴衰生死,哪怕茶再好,与群众作对,与大多数茶客反目成仇,势必失势,到最后只得空有好茶望月长叹:“众人皆醉我独醒”!

年轻人一直都在喝茶,只是没有喝你的茶。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我身边很多没有在茶行业的年轻人,也喝茶。

他们喝普洱、喝白茶、喝绿茶,他们也喝岩茶,喝老茶,喝传统烟小种。

苦涩、烟香气并不是年轻人不爱好喝茶的原因,酒难喝,烟难抽,且对身体有害,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全部拒绝,细细想来,背后的上瘾目的,属实不是传统在作怪。

但是他们就是不喝某些人的茶。

我们应该多想想为什么他们不喝我们的茶,而不是去找年轻人的问题。

时代总要进步,那种充满压迫感、充满暮气的品牌,拿什么点、什么引去让年轻人欣赏呢?

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想的事情,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别让茶,成为暮气沉沉的代名词,别让年轻人,从始至终厌恶它。

这条路难走且漫长,可是总有人在路上不是吗?一眼望得到头的路,哪里还需要你我在其中绽放光彩?

走老路普洱生茶(普洱茶年轻人别走)(1)

走老路普洱生茶(普洱茶年轻人别走)(2)

走老路普洱生茶(普洱茶年轻人别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