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解读国学论语(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1)

“季氏旅于泰山。”

“旅”是祭祀祭山的意思。季氏要去泰山祭祀,我们先说说在以前古代,什么样的人可以去祭名山大川?首先天子才有资格去祭名山大川,诸侯国的国君可以祭祀自己境内的,也就是国土内的名山大川,其他人是不可以的。显然季氏身份是一个大夫,他不是诸侯国的国君,更不是天子,是不可以去泰山祭祀的。因为当时泰山就是在鲁国的境内,如果是鲁国的国君是可以祭祀泰山的。

即使是天子祭祀泰山,也是去泰山述职,秉承天命,去向天地汇报自己做的功绩,自己为国为民做了哪些事情;即使是一些没有作为的天子,也不敢去祭泰山的,所以说季氏这样的行为,非常的越礼,孔子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讲了下面的话——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

这里又提到了冉有,我们介绍一下冉有,冉有字子有,名求,也叫做冉求。在《论语》当中有多处提到冉有的,有的地方说“求”指的就是冉有,孔子的得意门生,七十二圣贤之一。

《论语》提到过“求也艺”,说冉有这个人是多才多艺的,可以治理千乘之国,以为政著称,并且善于理财。孔子对冉求其人有过赞美,有过夸奖,也有过非常严厉的批评。他是给季氏做宰,在季氏那里做家臣的,因为季氏敛财,冉有又善于理财,他是帮助季氏敛财的。

这件事情孔子给过非常严厉的批评,甚至说过:“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说他不是我们的门徒,不是我的学生,小子是指其他弟子,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攻击他,都是可以的 。

但是孔子也非常喜欢这位弟子,曾经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冉求也是跟在身旁的,并且在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的时候,也是冉求劝说季氏让孔子回到鲁国。如果没有冉求,可能孔夫子一生也回不到自己的故土。那么他劝说季氏让孔夫子又回到了故地鲁国,开始办学,开始教学,并且冉求对于孔夫子的晚年是大加帮助的。那么冉求这一生在孔夫不断地劝教下,也在逐渐地完善自己,趋向于仁德。

解读国学论语(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2)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夫子这个人,他批评弟子都是因为某些事情,他赞扬弟子也是因为某些事情,并不会因为他给季氏做家臣,而否定他所有的优点,当然也不会因为这个弟子身上有优点,他是多才多艺的,那么他做错的事情,我就不加以批评和指正。所以孔子这个人,对于每一个弟子可谓是因材施教,优点即是优点,缺点即是缺点。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公西华,在侍坐孔夫子之时,侍坐就是侍奉在老师身边,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子路问了一件事情说“闻斯行诸”,问孔夫子我听到了仁义的事情,我马上就要去做吗?这个时候孔夫子说“有父兄在,你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对子路讲,有父兄在你要先禀告父兄以后,才能去做这件事情。

那么,这个时候冉有又来问,说:“闻斯行诸?”,我听到了符合仁义的事情,马上就要去做吗?孔子回答“闻斯行诸”是的,听到了就要马去做。这个时候公西华有困惑,就问了老师,孔子说“由也兼人,故退之。”由说的子路,说子路这个人性格好勇,过于果敢刚烈,所以说我让他退之。有父兄在让他缓一缓,问过父兄,平息以后才能去做这件事情,以避免他的冲动。“求也退,故进之”,但是冉有这个人不同,这个人做事情过于退缩,所以我让他进取。

我们对冉有的性格是容易退缩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接下来再看这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了,孔子说——

“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你是否可以挽救阻止这件事情呢?让他去阻止季氏到泰山去祭祀,对曰:“不能。”冉有说:“不能,我做不到。”

我们为政篇的时候讲过“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到正义的事情不敢为,是因为无勇也,不够勇敢。所以从这里我们就看出来冉求的性格,他说不能,为何不能?不勇敢,不敢去做这样的事情,怕季氏怪罪或者得罪于季氏,所以他说了一句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呜呼”感叹;“曾泰山不如林放乎?”(曾是难道的意思)难道说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说过“林放问礼之本。”说林放这个人都懂得礼的根本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季氏还去泰山祭祀,说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我们刚才讲过,首先他是越礼的行为;其二,即使是天子祭祀泰山,也是秉承天命去述职的,说我们自己做了很多利益百姓的事情,我才敢去祭祀天地,祭祀泰山,禀告神明我所做的事情,那你一个季氏又是越礼的人,内在又不修仁德,你去祭祀泰山,难道泰山还会保佑你不成,那岂不是还不如林放其人吗?

这个时候我们要来延伸了,我们到现在还会有很多人去祭山,拜神明,拜圣贤,那我到底是在拜什么呢?

比如说我们去到曲阜去拜孔子了,我们自己不好好学习,让孔子赐给我们智慧,我们自己想一想可能吗?如果能的话,那这些圣贤岂不还不如我们一个人的境界高吗?我们拜圣贤,拜山,拜天地,表达的是我们一个恭敬和敬仰之心。

解读国学论语(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3)

我们拜了孔夫子,我们是拜他的法,我们是拜他的义理,我们拜他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我们要学习孔夫子留下来的文化,留下来的法,去看看孔夫子这一生都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把他作为至圣先师,我们去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努力,不去修自己内在的德行,不懂得向内求,我们拜谁又有什么意义呢?

儒家文化讲以仁为本,都要懂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个君子做什么事情都是懂得靠自己的,都是要向内求的,都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内在的仁义加以解决,而不要不停地向外求。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不符合天地之道的,去哪里祈祷都没用的。

孔子又讲“敬鬼神而远之”,讲了一个敬字,我们对天地鬼神,圣贤,都要保持一个敬畏之心,但是为什么讲“而远之”呢?我们敬畏,恭敬,仰慕,就可以了。

但是不要依靠,不要依赖,我们要懂得靠的是自己,要不停地以修身为本,这个才是儒家文化传给我们的价值观。儒家文化的意义所在,如果你自己内心没有仁德,不守礼法,你去泰山又有何用呢?

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只有懂得修身为本,不断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状态才可能变得更好,我们的人际关系才可能变得更好,我们的智慧才可能变得更高,而不是到处祈求所得来的。

那我们还要不要去拜天地,拜山,拜圣贤呢?当然是要的,我们学习的是那种精神,我们领悟的是那份法理,我们传承的是那份道心,而不是祈求和保佑,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懂得靠自己才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