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又名“灯节”或“灯夕”。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灵,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有人认为,它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

正月十五是民间多姿多彩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最早的元宵节,起源于秦汉年间。据有关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大赦天下,普天同庆。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一时间,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彩灯布满了大街小巷。相传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有了街头放灯的习惯,从那时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称之为“灯节”。

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竞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前122)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且,至晦而罢。”

元宵节由来故事(元宵节的起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