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读书社群(荐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1)

我们一直说人是社交的动物,而聚会是人类社交性的重要体现。我们会参加各种聚会,婚礼、葬礼、读书会、酒会、舞会等等。我们对各种聚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拓展人脉,因此,我们可以在聚会中看到人们握手,自我介绍,互换名片(加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看似是在花时间花精力社交,其实都是在“无效社交”。

如何能避免聚会中的无效社交,让聚会更有意义呢?本周分享的这本《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能给予我们答案。

本书作者普利亚·帕克女士,她的爸爸是美国人,母亲是印度人,而她生在了津巴布韦。她是“Thrive”实验室的创始人,接受过冲突解决领域的专业培训,曾为科技公司、建筑公司、美容品牌和金融机构设计过聚会。曾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过组织设计,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学习过公共政策,在弗吉尼亚大学学习过政治和社会思想。

很多朋友觉得聚会是属于那些性格外向人的能说会道的,或是有个人魅力的才行。其实这是个误区,当主人有好奇心、意愿和包容的精神,以细腻的心思和巧妙的结构融入聚会中去尝试的时候,聚会就能水到渠成,石破天惊。所

如何建立读书社群(荐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2)

以每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稍微用一点心,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聚会组织者。

作为聚会的组织者,该如何打造聚会呢?

我将从聚会的筹备、聚会开始、聚会中和聚会后的时间轴方式介绍本书。

聚会策划筹备

一个好的聚会目的具有特定性,专注性,独特性的特点,聚会的目标越集中,就越容易办出让大家心醉神迷的活动来。但我们很多聚会错把类别当目标,比如,读书会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朋友会说是希望大家在一起读一本书。但作者说这并不是这场聚会的目的而是类别。

聚会的目标不同,形式也会不同。书中举了一个婚礼的案例,婚礼的目标是要表达我对我父母的感激,那这时候这个婚礼的,从装饰到流程,到座位的安排就会不一样;如果我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聚会弥合父亲与哥哥的矛盾,那这场婚礼就要重新设计;如果这场婚礼的目标是表达我们俩之间的爱,那婚礼的设计又是另一种方式了。

想必有朋友会问如何才能找到聚会的目标呢?

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式来寻找,

1.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接着问为什么。不断地问为什么,直到你找到一个信念或价值为止。

2.反向设计结果。考虑如何通过这次聚会让你的客人和自己获得改变。

3.思考聚会可能解决世界上哪些更大的需求?可能帮助解决什么问题?把聚会的意义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上升到为国家能够做出贡献的这种高度。

通过以上三个方法你会发现,每一场聚会在策划起来就会有了它的核心了。

聚会的目的既是工具,让我们明确了怎么去组织这场活动,同时聚会目标也是护身符,保证我们在聚会过程中不要跑偏。

如何建立读书社群(荐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3)

明确了目标后,确定宾客名单就简单了很多。但可能会出现与目标不符的人想参加聚会该怎么办。书中分享了有一个叫作Scarabee的一个酒吧的案例,Scarabee酒吧是办在一个拥有一所大学的小镇上,这个酒吧只为大学生提供服务。酒吧开业后受到了很多的诱惑,因为酒吧热闹,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来。但酒吧创始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是学生绝对不让进,因此,他这个酒吧生意一直很红火。正是酒吧的目标明确纯粹属于大学生的酒吧,才会营造出这样的氛围。所以说筛选人员很重要。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聚会人员的数量的问题,提出了6、12-15、30、150原则。6个人左右的聚会,有利于建立亲密关系,但不适合提供多样性的观点。12到15人的聚会,有利于对话,通过设置谈话的议程,可以让大家深入地交谈。30个人的聚会就变成了一个派对了,需要有音乐,啤酒,然后大家很热闹。150是由邓巴提出来的一个数字,他通过研究认为一个人真正能够保持交流的人数就是150人,因此,聚会在150个人之内依然可以产生亲密和信任的。如果是超过150个人,就形成了人海,那聚会的目的就不是交流和产生亲密感,而是利用集体震动的能量。你会发现每一个人融在人海当中,你是看不到他的,但是这个震动的能量会对所有人产生影响。这就是不同聚会的人数和等级。

除了聚会人员外,活动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活动场地会自带“场”的功能,你选择什么样的场地就决定了整个聚会的大部分的基调。场地还能起到转移人们的状态,心境,此刻在想些什么的作用。

在选定场地时,还需考虑场地的周长面积和密度。

所谓场地的周长是指要有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样更容易聚焦,比如,环形的桌子。所谓密度就是多大的场地容纳多少人,这里边大概是有一个统计数字的。如果场地是400平方英尺这么大的一个面积的话,你想打造一场精致的晚宴,那就邀请20个人。如果想要一个热辣的舞会,那你就邀请80个人来参加。总之一个规律就是,越拥挤亲密度越高。你希望打造的是那种偏向精致的,那面积就要相应地大一点,越偏向熟悉的、热辣的、活跃的、音乐激烈的,那就要越小一点。这就是我们对于密度的一个大概的说法。

作为主办者一定要站出来,行使自己的权威,一旦主办者过于追求放松和低调,就会有人冒出来接替主办者组织这帮人。因此作为一个主办者,要做到慷慨的权威。就是既慷慨提供足够的饮料,给大家提供空间等,同时你有权威性,保护你的客人,为你的客人挺身而出。

除此之外,主办者还需要营造客人平等的氛围,并让客人们彼此链接。主人要经常性地创造一些机会,让客人们能够换桌子,能够到这儿来坐坐,帮他们安排,让大家能够产生更多的连接。

一个好的聚会,其实是打造了一个暂时脱离于凡尘俗世的一个世界。比如婚礼都会设置一个气球搭建的拱门。为了让你的聚会更有趣,需要制定一些固定的规则,甚至有点专横、排他性。

作者刚搬到纽约时,希望能够更早的熟悉这个城市,他们做了一个活动,叫做我心在此日(My heart is here)。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参与者更快了解纽约,所以每次会选择不同地区。活动有几个规则,第一,全程10到12个小时内有始有终,不能中间跑了;第二,关掉技术产品,除非你是负责摄影的;第三,处于当下,参与到团队活动中;第四,吃饭时与大家一起交流;第五,乐于尝试任何事。他们用这样的方法,走到了纽约不同肤色的人家里,甚至到别人家里吃饭,去看了稀奇古怪的展览,大家对纽约有了一个更加准确的感知。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90%法则,就是成功的因素90%出现在真正开始之前。聚会是一种社会契约。虽然大家没有签字,没有签合同,但是你要知道,聚会是一种默认的契约。聚会前准备的部分工作就是找到一种方式,让客人了解这次聚会的要求和期望,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明确的。举个书中的例子,有一个人组织了几家人一起过圣诞节,这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聚会。但是他在这之前,要求每一个来参加的家庭给他们寄两张最美好瞬间的照片照片,这就叫事前调动。虽然活动还没有开始,但是我希望你能够配合做一点事。当那些人寄了两张照片来了以后,在进入到大厅的圣诞树上挂着每家每户的这两张照片。就这么一个小设计,当你走到这边,大家就会看这些照片,互相介绍、聊天,就开始了。这两张简单的照片,一下子把大家带入到这一年当中最美好的那个场景,这就叫作事先调动。

书中介绍了三个事前调动的方法。

1.做调研。用电子工作薄的方式,给别人发电子邮件,让别人填写一些东西。不用太复杂,就是让他稍微做一些事,做一些事就有参与感,他就对这个事情有期待。

2.给聚会起名字。聚会的名字会体现聚会的主题,引起对方的期待。

3.邀请函中的语言,(由图像和视频组成或进行辅助)也蕴含了很多事先调动客人的机会。

如何建立读书社群(荐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4)

聚会开始

研究表明,听众只记得演讲的前5%、后5%和高潮时刻。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聚会。最初的几分钟是抓住人们注意力最重要的时刻。不要被后勤事务破坏整个氛围。

书中介绍了一个方法叫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是指夺人眼球,既要让客人感到荣耀,又要让他们感到敬畏。书中分享了一个案例,作者大学时的一位教授,第一天给70个学生的班级上课,走进来了以后,挨个叫出了每个学生的名字,还跟这个学生聊两句。聊完以后走到这边说,你叫什么什么,你叫什么什么,一个一个地过去,70个人一个都没错。所有的学生震撼了,大家没有见到过这样重视学生的老师。作者是件让人非常震撼的事情。

想办法把大家融合在一起,把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变成一个部落。帮助客人们客人彼此关注,彼此认可,并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三个方式,

1.宣读誓言。比如,书中由一个活动叫最强泥人比赛,每位参赛者都被要求举起右手,齐声跟读最强泥人的誓言。

2.融入承诺的问候语。比如,我们在翻转师的培训中,有一句彼此的问候语,问候“HI,翻转师” 回应“YES”。

3.某种开场仪式。比如有些活动开始前,会齐喊某个口号。

如何建立读书社群(荐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5)

聚会中

每个人都会公开场合都会带着“一副面具”维护自己的某些形象。聚会的主办者要想办法让人们在聚会中抛弃虚假,拥抱真实,尽显真我。

作者介绍了三种方法:

1.让人们更关注自己的经历而不是自己的想法。

2.有深度的聚会组织者不会惧怕消极,甚至还会为黑暗和危险创造空间。很多人觉得聚会就应该是其乐融融的,不应该带入太多的消极内容。其实,越是有深度的聚会,越不惧怕消极。

3.提高陌生人的比例。和密友相比,向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利害关系的陌生人告解往往更容易,陌生人的力量在于他们激发了我们的内在。在聚会时,想办法把陌生人精神带到一群彼此熟悉的人之间,说一些大家都不知道的故事,有利于营造陌生感。

在活动当中,可以设计一些良性的争议,可以起到让聚会升温的效果。

所谓良性争议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更仔细地审视自己所关切的问题的一种争论,尽管产生良性争议有风险,但会令人受益良多。接受良性争议就是同意和谐并不是聚会中最崇高,更不是唯一的价值。良性争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我们的价值观、优先考虑的事、不可妥协的原则。良性争议是具有启发性的,而不是附有保护主义色彩的。它可以带来比现状更好的事物,可以帮助社区获得思想上的进步,也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可能有朋友会产生疑问,万一争议没控制好的话,不是会引发矛盾冲突吗?就是在设置有一些争议话题的活动之前,可以先做一个热度图,人们在不自觉地逃避什么?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什么没有被说出口?我们在保护什么?为什么?做一个这样的热度图分析,然后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就可以让大家相互间有更多地交流和沟通。

如何建立读书社群(荐书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6)

聚会后

刚才提到人们对于一个活动的印象只记得开始和结尾以及高潮部分,因此,对一个活动而言收尾很重要。

一场活动结束的时候,要有一个正式的告别的过程,要把大家送出去,要把大家送到那条一开始时画的那条线之外,让他们回到了原来的世界。让他意犹未尽,带着微醺,带着鲜花,带着小礼物,带着那种感受,带着内心的丰盈走出这个界线,那么下次当你还想再组织活动的时候,他一定会来,他会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活动。

一个强有力的收场存在两个阶段,对应客人的两种不同需求:往内看和往外走。

1.往内看。往内看是花点时间去理解、铭记、承认和反思今晚发生的事,并作为一个群体最后再团结一次。

2.往外走。往外走准备好彼此分离,重新回到原来的世界。比如,我们很多活动会在结束后拍合影留念。

给大家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大家往内看,同时又往外看。

退场线不一定是一个真正的线,退场线可能是一些动作,是一些活动。比如,每次篮球比赛结束后,双方队员会握手或交换球衣,代表着这个活动的结束。如果每一次都能够有一个这样明显的退场线,这就是一个活动完美的结束。

《聚会:如何打造高效社交网络》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聚会中的各种微妙细节,虽然这是一本介绍聚会的书,但其中的一些思维方式,操作理念能够运用到其它的活动中。如果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各种细节,相信一定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更为宽广的人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