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不过这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直到中法之战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北洋舰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甲午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和大清)(1)

当然,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海军也是如此。打仗就要有敌人,不打仗的时候就要有假想敌。北洋海军的敌人和假想敌是谁呢?很显然,核心技术被西方列强掌控的北洋海军不可能与他们为敌,所以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日本。同样,日本海军的敌人也是北洋海军。

大清在大搞海军建设,日本也再搞。和大清一样,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搞了“洋务运动”,只不过他们叫“明治维新”,而且搞得比大清要成功。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第一步是征服台湾,第二步是征服朝鲜,第三步是征服满蒙,第四步是征服支那,第五步是征服世界。”从此后的发展来看,日本还真是这么走的。

到了1887年时,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清国征讨方略》,确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案和时间表,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清朝的作战准备,进攻的路线先是朝鲜,后辽东半岛,再山东半岛,然后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甲午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和大清)(2)

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计划,日本坚持不懈了几十年,尤其在军事上更是大手笔,先后实施了8此扩充军备案。甲午战争前几年,更是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日本天皇为了打造一支可以匹敌北洋水师的舰队,身先士卒节衣缩食,多次捐出自己的财产。

不过有个实际情况不得不说明,假如大清也想日本那样不顾一切地发展北洋水师,那么日本将无任何机会。因为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战略资源,日本都无法和大清相比。可问题就出在统治者身上,出在体制身上。

1887年7月,明治天皇发布上谕:“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不可放松之事,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三十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这道上谕一经发出便举国震动,在东京的街头,富豪们竞相效仿天皇,纷纷解囊捐款,不到三个月,就捐出了103万元之多。

甲午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和大清)(3)

1893年,即甲午战争前一年,为了支持海军建设,明治天皇再次慷慨解囊,决定此后6年每年从自己的内库中拿出30万元。要知道,当时的天皇一年的开销不过300万元。而日本的官员更加积极,他们捐出自己四分之一的薪水用来建造海军。

甲午战争前,明治天皇为了加强海军军备,实在没辙了,便干脆勒紧裤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硬是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供养海军。当海军官兵听说这件事后,所有人都痛哭流涕,高呼万岁。

为了海军,日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可是他们心里明白,北洋水师的整体战力依然不可小觑。正当日本积极备战的时候,大清朝的统治者又做了那些准备呢?

甲午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和大清)(4)

准备是有的,不过不是为了海军,而是为了给慈禧修颐和园,为了能让他老人家过上一个舒心的生日。在户部当家人翁同龢的“努力”下,北洋海军不仅没有增加军费,反而下令停止购买任何军舰,为此,本该用在北洋海军身上的700万两银子都被用在修园上。

同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慈禧和明治天皇真不在一个层次上,那么结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事实上,不仅慈禧会花钱,就连光绪帝也不是省油的灯,仅仅举办一个婚礼就花了500万两银子。明治天皇一天一顿饭,而慈禧却每顿108个菜,这差距不是一般大。

更为严重的是,大清自上而下没有感到危机,只有李鸿章一人忧心忡忡。他知道北洋舰队的实力还不够,需要加强。甲午战争前,他还希望购买英国最先进的巡洋舰,时速23海里,排水量4000吨。可是上报朝廷时,海军大臣奕譞不但未拨款,还一个劲哭穷,希望李鸿章能表一表孝心,无论如何要从北洋海军的经费中挤出30万两给慈禧拜寿。

甲午战争日本明治天皇(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和大清)(5)

到了这个地步,我们还能指望北洋海军能战胜吗?可是最终甲午战争战败的恶果没有让慈禧、翁同龢、奕譞来承担,而是把脏水泼在李鸿章的身上,由他来替爱新觉罗氏的江山擦屁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