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公孙龙,字子秉,赵国邯郸人,与前面故事里说到的惠施,同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善于辩论,以进行逻辑分析和探寻思维规律见长,故又称“辩者”,所以惠施和公孙龙都是能言善辩之辈。

公孙龙在做平原君的门客期间,刚好经历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虞卿当时不知是怎么想的,也许是想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吧,准备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平原君请求增加封邑。公孙龙得知这个消息,就连夜去见平原君。

公孙龙见到平原君就问:“虞卿是不是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赵保存了邯郸为理由替您请求增加封邑?”平原君回答说:“是的。”公孙龙说:“这事绝对不能这样做呀。您想想看,国君任用您担任赵国宰相,划出东武城封赐给您,都是因为您是国君近亲的缘故,并不是因为您的智慧才能是赵国唯一的选择,也不是因为您有多大的功劳吧?您坦然接受这一切,也是由于您是国君的近亲的缘故啊。如果因信陵君出兵救了邯郸而您却要求增加封邑,这岂不是在没有功劳的时候,是近亲的关系而获得高官和封地,而有功的时候,又要求按照普通人来论功行赏,这两头都要占的做法显然是很不合适的。虞卿这是不管此事成功与否都占主动,想两头吃呀。事情成了,与您有功,事情不成,又与您有争功之情。您千万不能听从他的馊主意。”

平原君于是就拒绝了虞卿的建议。

公孙龙作平原君门客期间,平原君对待公孙龙很是优厚,公孙龙善于进行“离坚白”命题的论辩,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悖论,就是“白马非马”论。他认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既有“白”又有“马”,所指并非一般的“马”,所以“白马”就不是“马”了。“白”、“马”的概念是各自独立的,“白马”与“马”也是各自独立的概念。他的结论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这个辩题所论,涉及一般性概念与具体性概念的差别,不太好弄清楚,公孙龙以其白马非马的诡辩之术让许多大儒都无言以对,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可以看看这个白马非马怎么说。

说是有一日,公孙龙骑马进城。守城士兵说:“王法规定,马过城门应当纳税。”公孙龙说:“马过城门应当纳税,但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不应当纳税。”士兵说:“白马当然是马,你应当纳税。”公孙龙反问道:“如果白马是马,那么,黑马也是马了?”守城士兵说:“那是当然的。”公孙龙继续说道:“按照你的逻辑,白马是马,黑马也是马,那么,白马和黑马就没有差别了?所以,白马非马。”

守城士兵被公孙龙说得不知如何应对,连连点头,但是不为所动,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吧。”最终,公孙龙为了进城,还是为马纳了税。

后来邹衍遭谗离燕,曾经到赵国,与公孙龙在赵平原君处辩论“白马非马”之论,邹衍纵论至高无上的正大道理,驳斥公孙龙的名辩命题,此后平原君便辞退了公孙龙。

下一篇咱们聊聊郑袖妙计除异己,红颜干政误楚王。

战国策中具有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战国小故事平原君纳谏不谋封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