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ughing
岗位变动后楼主的闲暇时间所剩无几,虽仍时常剁手,虽仍每日签到,但鲜有时间组织一篇晒单,终于。。。终于憋不住了——过年时去金鼎轩吃饭,正好有20元换观复博物馆门票的活动,作为一名伪文青 博物馆控,对观复心水久已,然而门票3个月的有效期在拖延症 工作忙 懒癌的作用下很快就到了,于是就有了这篇晒单。
观复博物馆是1996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已经有10年历史,Boss是马未都先生,在此不多做介绍。全国有多家分馆服役或在建,北京的这家“主馆”也历经两次搬迁,于2004年迁至现在的地址——问题的关键——这地方嗷嗷远:楼主从大学开始共10年漂在北京,以前没到过此地——朝阳区金盏乡,位于东北五环外,可乘公交至“京旺家园中街南口”站步行到达↓。
请放心,你不会迷路的,因为附近没有什么建筑,博物馆的本体和围墙外侧都有爬山虎覆盖,辨识度很高。进了大门,才发现别有洞天也很有文艺范:有慵懒的《观复猫》↓:
也有供参观者少坐的休憩区,石凳、摆件、装饰都或多或少有些历史文化气息↓:
额,本文题目里有“手机摄影”四个字,本文也就只有两面这两张照片不是手机拍的,众位看官可以再回顾下索大相机配尼康镜头的赶脚,从下面开始的所有照片均是楼主的国产战斗手机——魅族MX5所拍。主馆是一幢二层小楼:
↑主馆的建筑立面上摘录了一段老子的《道德经》,也就是观复博物馆名字的由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意是只有一遍又一遍的观察万物才能得出bla...bla...的真理,才能让“道”不随身殆。博物馆取名“观复”,意思是要一遍又一遍地看。
在这里之所以改用手机,是因为非常有礼貌、有气质的女检票员面带商务的微笑告知楼主:相机不让用,可以用手机拍全程。。。楼主心想:这是怎样一种奇怪的设定。。。算了,楼主一直以来是个守法公民,正好试试用了半年多的手机尚能饭否。
观复博物馆设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门窗馆等展馆,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义务讲解,但周末听义务讲解的人数不少,很可能导致听着讲解却看不到展品的问题,更别说拍照。如果想要轻松愉快地了解展品信息,可以关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连接馆内免费Wifi,大多数展品在微信公众号上都有额外的文字介绍。
此外,相比于国博、首博,观复的很多展品是家具、门窗,与观众之间并没有玻璃橱、警戒线作为间隔,甚至还为观众配备了放大镜,让观众能够更仔细地看,但仅限于看,几乎所有展品上都有禁止触摸的提示。但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人性化,也可以说马馆长对观众的素质有足够的自信。例如这个:
↑一对紫檀描金七重檐宝塔,是清代达官贵族献给乾隆母亲的寿礼。后来文物流失英国,马未都先生在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50万元的价格拍下,终于使其回归故里,存于观复家具馆。这件事也被传为佳话<引自百度百科>。可能由于过于贵重,这是家具展中为数不多的与观众之间有栅栏隔离的展品,但也能让观众观赏整组展品的细节与全貌。
在放几张家具馆的照片↓:
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家具,均为明清时期,木料也以红木、檀木、黄花梨、鸡翅木为主,造型之精美、雕刻之精细让楼主叹为观止,同时也会思考:如果社会的主流都在研究和享受这些物件,而把洋人的机械、天文视为“奇技淫巧”,那么谁来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安于这些硬邦邦可传万世的木头家具,不如研究下弹簧,开发个席梦思床垫来的舒服,嗯,反正买不起。
↑家具上的一把铜锁,这个年代的欧洲应该已经有了弹子锁。锁上的“千和万合”出自宋代曹勋的《沁园春·浓绿交阴》。
运至精感化,千和万合,涤除旁说,必自成真。
↑看这柜子上龙头的切工,能给个G或VG吧,360°无死角,楼上的门窗馆里有一组疑似近现代的门扇,门中腰和下板浮雕刻有三国演义历史故事,细致程度远远赶不上这些清代家具。
↑一组家具上刻二龙戏珠的浮雕。
工艺馆主要展出的是景泰蓝、漆器、金属器、玉器、百宝嵌等历代皇家及民间工艺制品,等级和质量比不上国家博物馆,但应该能与一些省级博物馆持平,对于一些展品较多的主题,例如景泰蓝,观复和其他博物馆一样,对其的诞生、发展进行了介绍,并将展品按照年代分类。
↑宋元时期民族迁徙致阿拉伯艺人流入中原,制作了最早的铜丝珐琅器,即为最初的“景泰蓝”。由于阿拉伯文化喜好蓝色,因此最初的景泰蓝制品多为蓝色。而以明代宗的“景泰”年号称呼这种工艺品,又是在清代的事了。
↑清代红绿渐变瓷瓶。
↑剔红海水九龙纹圆捧盒,清代。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在半干的状态下再施雕刻,可以从它厚厚的海浪纹上,知道刷漆层数之多。少则几十层,多则可达一二百层。
看完观复博物馆,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景泰蓝、漆器、瓷器、玉器,都是在清代发展到极盛,不可否认,手工艺的水平是在发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奢侈品”的发展与皇家和领导人的喜好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发展重心的偏移。
↑善财童子铜像,观音左侧的侍从,出生时有各种珠宝涌出而得名。应为宋元年代。
↑六臂金刚童子铜像。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藏传现世佛。头戴五叶花冠,身着袈裟,跏趺端坐于莲花座上,心口阳印“卐”字,左手结禅定印,右手触膝结降魔印。佛像面容慈祥,和蔼可亲。由于拍摄角度或者说镜头眩光抑制不佳的问题,在这张照片上我们能看到佛像头部周边又一圈眩光。。。理解为佛光好啦。。。
接下来是门窗馆。摘一段博物馆内的介绍:
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是唯一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较之其他以砖石为主的建筑体系,木结构建筑有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装饰手法丰富等优点。大约在汉代,建筑上开始出现直棂窗。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造园运动,使门窗的美学意义得到了升华。隋唐至宋,门窗的装饰手段已经十分丰富,小木作独立出来,使建筑艺术细腻化成为时尚追求。明清两代,工匠技艺的提高,百姓生活的富足,富商巨贾的出现,文人雅士的参与,各方面成熟的条件,将中国古代门窗推向极致。观复博物馆门窗馆所陈列大部分都是江南所制,只有极少部分是黄河流域的产品。江南地区的门窗成就代表着明清时期民居內檐装修的最高标准。无论工艺还是内容,都能准确反映当时人们的富有和心态。
门窗馆布局非常美,门与窗的排列组合非常适合拍照,可惜不让用相机,只能用手机拍几张感受一下。
↑这一组就是上文提到的“三国演义”博古纹隔扇门。十八扇隔扇门的格心采用攒插、透雕和浮雕工艺制作而成,人物繁多,精美之至。整套隔扇门腰板和裙板上装饰“三国演义”的故事纹样,工匠们把三国中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画面共雕刻了二百零二个人物。
↑还是前面的门扇,配个古琴。
↑一组窗。
↑大理石窗,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毛玻璃和窗户纸的作用。。。
↑门窗馆小景。
最后是油画馆。观复博物馆油画馆所展出的油画作品主要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油画为主,画家们用全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另外也由一些外国油画作品和雕塑作品。简单贴几张楼主感兴趣的作品:
↑风筝。
↑马车,王伟。官方解析:这件作品反映出近代一百年传统中国家庭的脉搏。三匹顺序排列的马代表49年后出生的一代,以及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他们性格中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一脉相承的,另一侧这匹马代表着80后一代,不驯服地别着头、拧着劲儿,表现出青年一代自信创新的独立精神。
↑男孩,艾轩,诗人艾青之子。官方解析:千古荒芜的高原上,万里冰封的雪域中,儿童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企盼,定格在永恒的沉寂里。
↑兵车行。复刻了杜甫的诗句。不知道脑子里怎么出现了一句:
车辚辚,马萧萧,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中国和荷兰的海战。
总体来说,观复博物馆在展品、布展上都很用心。如果与国博对比,观复的展品数量不如国博九牛之一毛,也没有司母戊鼎、金缕玉衣那么重磅;但在观复,每件展品都被用心的布置,你甚至可以闻到家居门窗的味道,该配反射镜、放大镜的都不含糊,而不像国博所有的展品一律大顶光配置,很多展品的历史与美难以体现。如前所述,虽规模不大,但总体级别上可以与部分省博持平。如果你是个对近代家具/门窗、古代小件工艺品感兴趣的博物馆控,那么观复博物馆不会让你失望的。建议参观时间2小时。对潜在观众的唯一建议:带个拍照好的手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