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汉高祖刘邦最得宠的妃子,大汉立国之后,刘邦因为嫡子刘盈性格柔弱,不像自己;而戚夫人所生刘如意聪慧机敏,深的刘邦喜爱,又加上吕后年老色衰,戚夫人正风华正茂,冠宠后宫,所以刘邦动了易储的想法。

在战火中生存的吕雉,拥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发现刘邦易储苗头后,立即请教智囊张良,请的商山四皓助阵太子刘盈,自此刘邦知道太子羽翼已丰,不可再动。也对戚夫人表达了意思,希望她以后收敛锋芒,明哲保身,不再与吕雉争宠斗艳,勾心斗角。

刘邦为了保全如意母子,生前把如意封为赵王,远离首都长安这个是非之地,同时派遣连吕后都害怕的御史周昌前往赵地任国相辅佐刘如意,告诉刘如意不要回到长安,刘邦以为安排好了赵如意母子就能安心驾鹤西归,却没有料到最后赵如意母子身首异处。

刘邦为何不把戚夫人派往赵地与儿子团聚呢(刘邦为何不把戚夫人派往赵地与儿子团聚)(1)

《楚汉传奇》戚夫人

为何戚夫人母子下场如此凄惨?为何刘邦没有把戚夫人也派往赵地母子团聚呢?

首先,西汉制度里没有皇帝死后,妃嫔可以和儿子去封国一起生活的惯例;这一点很好理解,1、是担心皇帝死后,如果妃嫔和儿子去封国生活,那儿子势必要听从母亲的话,本来皇帝儿子去封国是为了锻炼,如果母亲干预政事,对儿子是百害无一利,这就是历朝历代一直严格执行的“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2、是皇帝也有私心,很多皇帝死后,他的妃嫔都还很年轻,如果任由她们和儿子去封国,在封国内太后掌权,一家独大,没有权利能够限制她,无限的权力,必然带来无限的欲望,弄不好会给皇帝带绿帽子的。这是拥有至高无上尊严的皇家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唐朝有妃嫔出家为尼,明朝有妃嫔殉葬的制度,都是皇帝私欲的体现,宁可把她们锁在深宫之中老死,也不能放她们出去自由改嫁,因为涉及皇家颜面。

所以刘邦生前是不会下命令允许戚夫人随儿子刘如意去封国生活,即使是他一心为之着想的,宠爱的戚夫人也不行

有一个例外就是薄夫人因为低调内敛,儿子也很安分守己,刘邦在世的时候很少机会见到他们。同时代地偏远狭小贫瘠,远没有赵地那么富饶,所以吕后对她没有戒心,刘邦死后,吕后允许薄夫人去代地与儿子一起生活。她的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刘邦为何不把戚夫人派往赵地与儿子团聚呢(刘邦为何不把戚夫人派往赵地与儿子团聚)(2)

刘如意

戚夫人也没有听从刘邦生前的忠告,刘邦死后,吕后对戚夫人下手了,戚夫人被吕后幽禁,每天以泪洗面,同时让她舂米做苦役。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内容为:“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吕太后听说后大怒,知道戚夫人还牵挂儿子,就说:“你还想靠着你的儿子吗?之后吕雉屡次三番下令让刘如意前往长安,都是周昌明白其中原委,阻止刘如意前往,才暂时保全了刘如意。戚夫人那首《舂歌》是她和儿子刘如意实实在在的催命符啊。

后来吕后先调令周昌前往长安,周昌不得已只得启程;周昌走后,刘如意没有了主心骨,又担忧母亲戚夫人,在吕后派人传令时,他便进宫了。进宫之后吕后便毒杀了刘如意,同时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自此戚夫人和儿子都身首异处,汉高祖刘邦处心积虑保全的两个人,都不能善终。

刘邦为何不把戚夫人派往赵地与儿子团聚呢(刘邦为何不把戚夫人派往赵地与儿子团聚)(3)

戚夫人

究其原因:

1、戚夫人和刘如意从争夺太子之位时,已经注定她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局,而她成功的几率很小,戚夫人仪仗的只有丈夫刘邦,而吕后母子背后是整个大汉朝臣和祖宗制度,当刘邦束手无策的时候,戚夫人败局已定。

2、刘邦死后,戚夫人不懂暂避锋芒,苟且偷生,夹起尾巴做人;被幽禁之后,那首《舂歌》直接惹怒了吕后,成为她们母子的催命符。

3、刘如意年幼,不会权谋,如果刘如意宁死托病不去长安,也许能保全他和母亲戚夫人。合则死,分则生。

4、刘邦的私欲告诉他不能把戚夫人派往赵地陪儿子,躲避政治斗争。国家规章制度也不允许他开这个头

薄夫人的不争,儿子在诛吕叛乱以后成为汉文帝;戚夫人的争,母子二人最终惨死,很多时候不争即是争

,